崇明島,地處長江口,是我國第三大島、最大的河口衝積島、最大的沙島,被譽為「長江門戶、東海瀛洲」。崇明島持續受到長江泥沙堆積,每年增加5平方公裡,預計在50年後和北邊陸地接壤。崇明島大部分地區屬於上海市,小部分卻屬於江蘇省,這是怎麼回事?
崇明島從露出水面到最後形成島嶼,歷經千年。公元618年到626年,在東布洲南面水中冒出兩個相隔70裡的沙洲,時人稱為東沙、西沙,這便是崇明島的前身。1025年,於東沙西北續漲姚劉沙,並與東沙接壤。1101年,姚劉沙西北隔水50裡處漲出三沙。
1271年到1368年期間,先後漲出營前沙、馬馱沙、張蒲沙等10餘沙。元末明初,東沙坍沒,西沙所剩無幾,三沙北漲,姚劉沙南坍北漲,漸漸的與三沙接壤。明建文初年到明末,又漲出30餘沙。後來諸沙漲坍頻繁,逐漸連成片。1644年左右,崇明島成為東起高頭沙、西至平洋沙,長200裡、寬40裡的一個大島。順治到康熙年間,漲出日隆沙、永安沙等30餘沙。清末時,已有60餘沙。
上世紀30年代,靠近長江口的一塊沙背浮出水面,被人稱為「石頭沙」。後來因為石頭沙位於啟東縣永隆鎮對南,改名為永隆沙。
1949年,崇明隸屬江蘇南通專區。1958年12月1日,崇明隸屬上海。
1966年,江蘇海門縣派人到永隆沙上種植蘆葦,用來固定和改良土壤。兩年後,永隆沙形成了茂盛的蘆葦蕩,泥土也漸漸變得結實。
1969年,海門和啟東兩縣的政府決定開墾永隆沙,商議後決定東邊歸啟東縣,西邊貴海門縣,也就是現在的海永鎮。1975年,兩縣組織上千民工,分別對永隆沙南沿、北沿以及永隆沙西端,還有與永隆沙相隔幾十米的海永沙實施二期圍墾。至此,永隆沙成為崇明島北邊的一部分。
1993年,海門在這裡設立海永鄉人民政府。同時,啟東也在這裡設立啟隆鄉人民政府。隨著江蘇海門、啟東兩縣居民到永隆沙開荒、定居,與崇明島上的居民發生不可避免的衝突。1999年,國家民政部出面,與上海和江蘇協商,達成協議:啟隆鄉、海永鄉歸江蘇管轄,就這樣江蘇的兩塊地劃分在了上海境內。
島上自然環境優美,適合修身養性,之後上海曾「想要」這兩塊地,但江蘇怎麼會肯給呢?現在,兩鎮的居民雖拿的是江蘇戶口,但可以享受崇明區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