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代,曾存在過一個設立僅14年的行政區劃:「滬海道」,但它卻包括了今日上海全境以及南通下轄的海門市和啟東市大部、蘇州下轄的太倉市。
1914年5月23日,按北洋政府省、道、縣的設置,江蘇60縣劃分為金陵道、滬海道、蘇常道、淮揚道、徐海道共5個道。
其中,滬海道管轄上海、松江、南匯、青浦、奉賢、金山、川沙、太倉、嘉定、寶山、崇明、海門(含今啟東大部)等12縣,道尹公署駐上海縣(今上海市區,平江路48號)。
民國16年(1927年)滬海道被撤銷,從此,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建國初期,上海的版圖還沒有完全奠定,到了1958年,江蘇有10個縣加入上海,使得魔都成為名副其實的「大上海」。
昔日滬海道治下的上海、松江、南匯、青浦、奉賢、金山、川沙、嘉定、寶山、崇明等縣最終演變成了今日整個上海市域,只有太倉和海門、啟東三條「漏網之魚」。
蘇州的太倉市未來的某個時間是否會加入上海,還不確定,但「近水樓臺先得月」,上海如有領土擴張的必要,首選是與上海毗鄰的江蘇崑山、太倉、浙江嘉善、平湖等縣市,崑山是「中華第一經濟強縣」,江蘇省很大概率不會放行,那麼,經濟稍微遜色的太倉或有很大的可能性。
至於「吞併」海門或是啟東,上海需要從崇明或是太倉過江,地理上有一定的障礙,但上海下決定擴大腹地,那麼,海啟(指海門和啟東,下同)也難以倖免,另外,海啟在崇明島上各自還有一塊「飛地」,上海覺得有必要自然不會放過。
上海如果真正能將江蘇的太倉、海門、啟東納入版圖的話,現代版的「滬海道」將浴火重生,上海將直接與蘇中和江蘇沿海地域相連,獲得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但在當前都市圈時代,行政區劃調整作為最終的可選方式,選擇會慎重,再也不可能出現當初上海向上爭取將江蘇10縣納入時提供的那樣簡單而淳樸的理由:「擴大副食品的供應」。
當今的上海供應多元化,應該不會出現糧食或是副食品不夠的情況,上海缺地也是不爭的事實,指的是中心城區基本飽和,但郊區還有大片沒有開發的土地,雖有部分被納入到限制開發地塊,但可供開發的建設用地總量還是很可觀的。
上海比深圳的面積要大很多,深圳地域狹小都能「咬咬牙挺一挺」,上海為何不可以呢?
即便如此,考慮到上海的超然地位,上海如果據理力爭,北京還是可能會滿足上海的請求,畢竟魔都一直是「共和國的寵兒」,北京從未虧待過這座城市。
問題是上海何時會提出,也許是五十年後,也許是一百年後,但近期應該看不到「滬海道」大團圓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