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實施一年多來,我市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詞,在搶抓機遇中乘風破浪,在真抓實幹中勇往直前,為推動長三角更高質量的一體化貢獻了「太倉力量」。
8月22日上午,平時工作生活在上海的太倉吳芸女士乘坐C3798次列車從上海虹橋站到太倉南站。「全程27分鐘,車費16元,省時省錢更省心!滬蘇通鐵路開通後,回家看父母方便多了。」
高鐵的開通,讓更多像吳芸一樣滬太兩地跑的市民,真切地感受到了交通一體化發展帶來的變化。
今天的太倉,也正搶抓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戰略機遇,通過公交無縫對接、打通省際斷頭路、推進高鐵建設、實施水鐵聯運等交通項目的一體化發展,讓滬太互聯互通的宏偉藍圖走向了看得見、摸得著的生活現實。更為重要的是,太倉城市未來發展的新空間正全面打開。
一條公路打通,讓太倉到上海「最快3分鐘」
「從這條路到嘉定方便多了,只要幾分鐘。」昨天上午,家住陸渡的村民吳企平開心地告訴記者。然而兩個月前,他還飽受七彎八拐的探親之苦。「我和妻子住在太倉,女兒居住和工作都在上海,基本上每周都要相互看望,以前要麼自駕走高速,要麼到朝陽車站坐公交,都不太方便。這條路不僅節省了時間,還節省了油費、高速通行費等。」
吳企平口中的便捷通道,便是太倉陸渡直達上海嘉定城北路的嶽鹿公路。今年6月28日,這條斷頭路正式對接——這也是長三角一體化上升為國家戰略後,上海市首條打通的省際斷頭路項目。這條斷頭路貫通後,兩地之間的通行時間,由原來半個多小時縮短至最快3分鐘!
兩路對接,橋通路寬,「曲線繞行」升級為「直線速達」,兩地居民生活往來、工作通勤更便利了。「陸渡村常住人口有近萬人,其中70%的人與嘉定來往密切。長期以來,由於被新瀏河阻隔,他們走親訪友、工作就業、消費購物、看病就醫等都十分不便,斷頭路的打通為該片區居民提供極大便利。」陸渡村黨委書記李曄說,現在像吳企平這樣經過這條路的 「新上海人」乃至「新長三角人」真切地感受到這種「快」的變化。
伴隨著道路的對接,繼嘉定59路、60路,太倉501路兩地通行之後,滬太第四條毗鄰公交嘉定7路B線也隨之在兩地間往返,加上幾乎覆蓋我市的滬太專線及連接浦東、虹橋機場的滬太省級客運快線,滬太公交網實現了東、中、西的全面對接,滬太跨省之旅變得更加快捷。
消除了交通不便的掣肘之後,兩地間的發展要素自由流通也更為便捷頻繁。據了解,嶽鹿公路城北路一頭連接著太倉正著力打造的未來新城,一頭連接著上海製造業重地嘉定區,連接著整個上海道路交通網絡。這條路把太倉與上海「無縫」連接在一起,為朝氣蓬勃的婁江新城,為正搶抓機遇實現大跨越的太倉,帶來了更多憧憬和機遇。
市交運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我市將滾動推進列入長三角一體化接滬道路建設,為滬太同城化發展按下「快進鍵」,形成「一朵忽先變,百花皆後香」的生動局面。這有利於進一步密切我市與嘉定等地近鄰緊鄰親鄰關係,有利於我市全力打造「上海下一站、下一站上海」城市新形象。
一條鐵路開通,讓太倉成為「高鐵上的城市」
滬蘇通鐵路開通已近2個月,對於不少太倉人來說,在家門口坐火車出行已經成為一種習慣。
早上9點多,在太倉站的候車大廳裡,有出去旅行的旅客、有商務出行的企業人士、有回學校上課的大學生。在採訪中,對於能在家門口乘火車出行,大家都表示「方便」!「我們乘坐的是C3860次,去南通。」市民陸燕周末帶父母去南通玩,「帶父母體驗一下,第一次在家門口坐火車。」
滬蘇通鐵路正式通車,拉近了長三角城市間的時空距離,太倉到上海市中心區域僅需半小時。同時藉由這條鐵路,太倉融入了10多萬公裡的全國鐵路線,成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中多個區域戰略重疊覆蓋的「橋頭堡」和「樞紐站」。
滬蘇通鐵路的開通,不僅僅結束了太倉「地無寸鐵」的歷史,更為經濟發展插上騰飛的翅膀。太倉市同維電子有限公司正處於太倉火車站的核心圈,滬蘇通鐵路開通後,公司到太倉站開車不超過10分鐘。
「不管是客戶來拜訪,還是我們出差,都變得非常便捷。」公司行政總監王亮潔表示,現在高鐵通了,他們招聘吸納人才相對周邊高消費地區更具優勢了。另外,公司是做電子信息類的服務,客戶分布全國各地,高鐵開通以後,客戶往來十分方便。
高鐵的開通,不僅為協調發展、物流貿易、創新創業、教育醫療等注入源源活水,還將為旅遊出行、居住環境、消費品質的提升帶來動力之源。滬蘇通這條黃金通道將加速人才、科技、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等資源要素向太倉匯聚。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更加堅定了我們推進長三角交通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信心。」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他們正努力為長三角一體化交通發展做加法,眼下在做的就是加快推動閔嘉太城際鐵路早日落地開工。
我市正以滬蘇通鐵路開通運營為契機,圍繞國家戰略,調整運輸結構,發展綠色交通體系,發揮沿江臨滬的區位優勢。根據規劃,太倉將匯集滬蘇通鐵路一期、二期,南沿江高鐵,規劃中的北沿江鐵路,蘇錫常城際鐵路以及閔嘉太城際鐵路,屆時將形成「5+1」軌道交通網絡和東西南北相互貫通的交通樞紐,成為江蘇進入上海的重要樞紐門戶城市。屆時,我市溝通聯繫上海與長三角、蘇州與蘇中蘇北地區的橋頭堡地位將更加突出。
一條水道貫通,讓水鐵聯運實現「無縫對接」
6個月前,一批在上海港堆場堆存了10來天的6000標箱板材通過「公轉水」方式陸續運抵太倉港,為蘇州周邊數十家木材、家具等企業解決了原材料不足的問題。同期,新大洲本田摩託(蘇州)有限公司一批發往美洲的訂單產品,通過太倉港推出的「滬太通」這一「公轉水」模式,得以順利運抵上海洋山港,裝船出海。
滬太港口聯動,水鐵聯運打通,不但解決了眾多長三角企業物流運輸的難題,更節約了企業的物流成本,提升物流運輸效率,幫助更多的企業渡難關、保穩定、促發展。
得益於水上交通一體化的推進,太倉港的發展也交出了一份份滿意的答卷:太倉港至外高橋和黃浦江港區的「太申快航」,6月份環比實現5.2倍增長;快速便捷的「滬太通」出口模式,半年累計完成3.4萬標箱,同比增長64.4%;「洋山進口清關箱」業務半年累計完成5144標箱,同比呈幾何倍數增長。
當前,我市融入上海、融入長三角的立體式交通體系正在全力構建中。太倉港與上海港開展戰略合作,加強兩港物流運輸體系對接,太倉港成為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北翼的重要貨櫃幹線港,貨櫃吞吐量穩居全省港口第一位。建成不久的長三角高等級航道楊林塘航道,可通航一千噸級船舶,成為大運量、低能耗、綠色環保的水上通道,太倉港貨物可通過「水水中轉集疏運模式」運到內地。根據相關規劃,至2030年,我市將形成「三縱三橫兩線」的主要水上運輸通道,同時與34條等外級航道組成水上運輸網絡。
更為可喜的是,明年,太倉港貨物又將多一個運輸渠道。太倉港疏港鐵路已經開始架設箱梁,工程施工取得重要進展。這條以貨運為主的鐵路建成後,太倉港的貨櫃可以通過鐵路運往全國各地,不僅可以大幅提升太倉港的集疏運和鐵水聯運能力,而且能更有效輻射和服務長江中上遊地區、江浙滬及國內其他地區。該條鐵路的建設,有助於太倉港口功能轉型升級和加快建立「公鐵水」多式聯運綜合交通網,打通水鐵聯運的「最後一公裡」,為太倉打造臨江現代物貿基地提供先天交通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