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報·大河財立方】(記者 丘眉)沒有了森林,老虎將滅亡/沒有了老虎,森林也將滅亡/所以虎要守衛森林/而森林應庇護所有的虎。(《摩訶婆羅多》)
滬蘇湖、滬蘇通、北沿江高速等一條條新的高鐵線前些日子在上海人朋友圈接連傳出。這意味著國家「八縱八橫」高速鐵路網的長三角區域,在高鐵軌道網上已自成一片森林,上海如同這片森林裡守衛的老虎,在2020年第1號洪水中開啟「乘風破浪」,並將在更廣的範圍輻射破圈。
第1號洪水身後的喜馬拉雅山羊
7月6日10時05分,上海氣象中心更新暴雨預警信號。暴雨大風雷電「三黃」預警高掛,路上的車輛在暴雨中「乘風破浪」。網友紛紛發布視頻調侃:你在上海嗎?不,我在海上。
一個月前,6月8日,在珠三角博羅的阿蘭推送了身邊洪水的短視頻,她們那裡已經顯示這是多年不見的洪水。之後,洪水一路北上,截至發稿時,長江中下遊一連串的城市都在更新預警。
據環球時報的消息,黃河第1號洪水來臨、長江第1號洪水形成、鄱陽湖出現超警戒水位,水利部將水旱災害防禦Ⅳ應急響應提升至Ⅲ級。多地出現破紀錄的持續性強降雨過程。今年會否再現1998年那樣的特大洪水?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地理學院院長姜彤表示:「我認為這是有可能的。」
1998年,大多數人都知曉甚至有人親歷了那場百年不遇的洪水。那一年沿著洪水的足跡不斷追尋,在洪水發生的最上遊青藏高原還發生了很多重大的事情,不僅僅關乎國內,還關乎國際。喬治·夏勒是國際野生生物保護學會的首席科學家。他1985年在青藏高原第一次見到藏羚羊就被迷住了。他認識到,藏羚羊的旅行決定了青藏高原這片土地的面貌,保護藏羚羊,同一地區的其他動物乃至整個生態系統都將受益。然而,之後他發現藏羚羊遭到大規模屠殺甚至被走私,它的羊絨被織成昂貴的披肩出售,名為「沙圖什」。1997年,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發布了一份極具影響力的報告《因時尚而滅絕》。1998年,除了克什米爾,瑞士作為最後的國家也加入了旨在管制相關交易的《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
青藏高原的藏羚羊,或者稱「喜馬拉雅的山羊」,其實離我們並不遙遠。黃河與長江下遊的洪水,是藏羚羊在「說話」。以藏羚羊為標誌性生物的青藏高原東部地區被譽為「水塔」,是黃河、長江、瀾滄江和怒江的源頭所在地。中國北方的可耕地約有75%要靠來自青藏高原的河水灌溉。喬治·夏勒在其著作《第三極的饋贈》裡介紹,20世紀70年代以來,全球變暖就已經反映在青藏高原,高原上每年氣溫的升高甚至比全球平均水平快了一倍。冰川也因此在加速融化,最終表現為下遊地區的洪水。而且,洪水過後,是嚴重的水資源緊缺。3600年前,中國古人就說要保護河流,首先要保護山嶽。寫於約1400多年前的南北朝的庾信《徵調曲》中就有了飲水思源的說法(飲其流者懷其源)。這句話所表達的含義在今天格外發人深省:哪怕只是一杯水,也不應認為來得理所當然。
7月1日,一列由南通發出的列車行駛在滬蘇通鐵路上。 新華社發一體化加速
第1號洪水進入上海城的前幾天,7月2日下午,泰州城市推介會暨重大項目集中簽約儀式在上海舉行。泰州市委書記史立軍在致辭中首先分享了一份喜悅:昨天,我們舉行了「泰州至上海動車組開通儀式」,從泰州坐直達動車,不到兩小時就到了上海。
泰州位處長三角地區的江蘇省中部,由於前一階段在發展上相對落後,經常被民間有意無意中劃入更為偏遠落後的「蘇北」片區。其實,泰州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也是承南啟北的水陸要津。泰州與揚州在歷史上分分合合,如今,泰州人有時候對外人介紹地域為了省事會說,「我們就是大揚州的」。
史立軍跟著動車組到達上海。「在動車上,我一路看,一路想,感觸很深。過去泰州人到上海都是坐輪船,差不多要十幾個小時,後來有了高速公路,泰州人開車到上海也需要將近4小時。不久的將來,北沿江高鐵開通了,泰州到上海只要50分鐘左右。」他說。
如同藏羚羊的旅行決定著青藏高原的面貌,長三角區域的面貌則由人類的旅行決定著。不過,人類顯然會更加主動掌握自己的命運。2016年,泰州市開啟金改申報,2017年,出臺「金融支持產業轉型升級改革創新」一系列舉措。絲毫不意外,泰州將上海作為對外合作的第一站,期待與上海在各種資源上能夠更加無縫地、高質量地接軌。
長三角城市群已經躋身國際六大世界級城市群,是「一帶一路」與「長江經濟帶」的重要交匯地帶,更是中國經濟版圖中傳統的重心區域。但是,這還不夠,長三角城市群的夢想是「世界範的、高質量發展的大港灣」。它亟須提高較落後區域內的短板,解決過往發展中存在著的不均衡、不充分的突出問題,其中主要包括浙江南部的腹地,江蘇的蘇北,還有安徽的皖南、皖北、大別山等區域。
從全球來看,城市群已經成為世界經濟重心轉移的重要承載體,影響著未來世界政治經濟發展的格局。從國內來看,城市群也是引領中國經濟發展轉型的「主引擎」、創新發展的「主陣地」。但什麼是真正成「群」的開始?2015年,時任上海社會科學院院長的王戰說:「建設真正的城市群,軌道交通先行。」上海華夏經濟發展研究院副院長丁國傑對大河報·大河財立方記者指出,高鐵軌道的完善,將會促進網絡內城市間全方位的「來來往往」,是雙向的互動交流。
在長三角一體化上升為國家戰略前,2018年6月1日,長三角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在上海召開,審議並原則同意《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和《長三角地區合作近期工作要點》,標誌著長三角一體化進入實質推進階段。這一場突如其來的1號洪水,或許透露了一體化更多急迫的推動力,並將更加深遠地影響著一體化的進程。
上海破圈
在一體化中,上海的行事規則已經在悄然改變。
2017年10月,李強同志就任上海市委書記。此前,他長期在浙江省擔任地方官,之後在2016年6月調任江蘇省委書記。在上海就職後,李強主動與蘇浙皖進行對接,提出「規劃對接、戰略協同、專題合作、市場統一、機制完善」五個著力點,牽頭組建長三角區域合作辦公室,圍繞「能幹什麼、要幹什麼、怎麼幹」著手制定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三年行動計劃。
2018年,在上海主導的「長三角金融協同發展與風險防控」系列調研中,「發揮上海定位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外溢作用,對上海來說,關鍵不是引進,而是怎麼走出去,不能過於狹隘,上海要有上海的氣度」,「上海不能僅僅著重在吸引資源,而是要著眼支持帶動長三角區域發展。」以上這些觀點成為長三角一體化的共識。
「打通國際視野,打通區域藩籬,開放包容,大氣謙和,跳出已有上海的經驗、做法,把上海的目標、坐標,與長三角一體化的責任、擔當銜接,做細戰略定位、規劃對接、信息對接共享、產業布局優化。」《2018年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藍皮書》中這樣寫道。而且,書中指出,上海還要輻射得更遠:「作為長江經濟帶的龍頭將『絲綢之路經濟帶』與『海上絲綢之路』連接起來,通過自貿區建設和發達的立體交通網絡形成對『一帶一路』經濟區的輻射效應。特別是上海港連接歐亞大陸橋與太平洋海運,是中國海陸雙向開放的重要結點,是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的歐亞海陸運輸樞紐和經濟輻射中心,是中國面向歐亞大陸和面向亞太地區開放的核心。上海的經濟地位決定了上海必將成為『一帶一路』的龍頭。」
2017年10月11日,上海市政府發布《上海服務國家「一帶一路」建設發揮橋頭堡作用行動方案》,聚焦六大專項,提出了十大舉措。其中第五大舉措明確:建設上海「一帶一路」能源和碳交易市場。此舉措是為了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帶來的顯著影響,積極探尋有效措施推進國家(地區)間的深度合作,共同致力於實現綠色低碳發展。中共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中國應引導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合作,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
2019年底,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以及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後,確立了又一國家戰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提出生態保護,既是針對黃河流域特定的背景下提出,也是符合併且凸顯了現在我們新的發展理念,即綠色發展的理念。」上海發展研究基金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喬依德對大河報·大河財立方記者解釋,「高質量發展,首先是跟生態保護是呼應的,包含綠色發展、生態發展。除此之外,高質量發展強調不單純追究GDP,更強調民生,更強調經濟結構的合理布局,更強調產業鏈的合理布局以及產業鏈的逐步提升。」
「我們並非擁有兩個地球,可以收藏一個,揮霍一個。人與土地應立下盟約,反對一切無節制的消耗、浪費以及不必要的破壞。我們需要適應一個資源有限的時代,需要喚醒所有人,要從道德、審美、信仰、民族等各個方面,照顧各自的需求和價值觀。」喬治·夏勒在著作《第三極的饋贈》中說。
責編:劉安琪 | 審核:李震 | 總監:萬軍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