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報駐太倉首席記者 顧志敏
27日上午9點,太倉站候車大廳裡,有出去旅行的旅客、有商務出行的企業人士,還有趕早去上海上班的白領。滬蘇通鐵路通車一百多天,這樣的場景已經成為日常。
在新瀏河兩岸,通聯滬太兩地的交通網正在密密織就,為兩座城市的進一步融合發展「牽線搭橋」:曾經的斷頭路通車了,期盼多年的高鐵來了,港口協作也更加密切了……
滬太互聯互通,太倉城市未來發展的新空間全面打開,潛力得到完全釋放。
在長三角一體化融合發展的版圖上,公鐵水齊頭並進的交織線路,正細細描摹勾勒出一座江蘇面向上海的重要樞紐門戶城市。
織密公路網從「曲線繞行」變為「直線速達」
滬蘇通鐵路一期通車前三天,一條斷頭路的貫通,讓南北兩端的居民真切感受到滬太兩地交通互聯互通給生活帶來的好處。
作為長三角一體化上升為國家戰略後,上海市首條打通的省際斷頭路項目,上海嘉定城北路與太倉嶽鹿公路貫通後,兩地間的通行時間從原來的半個多小時縮短至最快3分鐘。
在此之前,更多更密的道路連通,已經在滬太兩地鋪開。
公路對接上,上海首條通往外省市的公路就是從上海靜安到太倉瀏河的滬太路。如今,還有沿江高速、204國道、339省道、338省道、華瀏線、飛滬路等幹線道路與上海對接。
在公交對接方面,從去年底開始,太倉與嘉定之間陸續開通嘉定59路、60路和太倉501路3條跨省公交線路,從東、中、西3個區域全面對接。在瀏河鎮,連通汽車客運站和上海地鐵7號線美蘭湖地鐵站的公交早已成為兩地居民往來的重要途徑。
從「曲線繞行」變為「直線速達」,消除了交通不便的掣肘,發展要素的流通也更為便捷頻繁。
一頭連接著太倉正著力打造的婁江新城,一頭連接著上海製造業重地嘉定區,嶽鹿公路—城北路把太倉與上海「無縫」連接在一起,為朝氣蓬勃的婁江新城、為正搶抓機遇實現大跨越的太倉,帶來了更多憧憬和機遇。
在一個個對接上海通道的交織下,曾經阻隔滬太兩地居民往來的新瀏河,不再是跨省之旅的難題,讓太倉在交通上真正實現「零距離」接軌上海。
太倉市交通運輸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接下來,太倉將滾動推進列入長三角一體化接滬道路建設,為滬太同城化發展按下「快進鍵」,形成「一朵忽先變,百花皆後香」的生動局面。
一條鐵路帶來從1小時到26分鐘的變化
「有了高鐵,我們對周邊人才更具吸引力了。」太倉市同維電子有限公司行政總監王亮潔說,同維的客戶分布全國各地,如今,不管是出差,還是客戶來拜訪,都更便捷。
滬蘇通鐵路一期通車,不僅僅結束了太倉「地無寸鐵」的歷史,其帶來的時空變化,更為太倉的發展插上騰飛的翅膀。
一組數字對比,讓這種變化更加具象。
往年的金秋經貿月期間,太倉在上海舉辦招商活動,向全球客商們推介時,有一句響亮的口號「一小時去哪兒?去太倉。」無論從浦東機場還是虹橋樞紐,或者是從外灘出發,開車一小時就能到達太倉城區和大部分區鎮。
今年,太倉與上海的「一小時通勤圈」成為了過去。隨著滬蘇通鐵路一期的通車,滬太兩地的通勤時間變成了最快只要26分鐘。
細細算來,通勤時間縮短了不止一半。「遇到堵車,開車一小時都到不了,但鐵路通勤26分鐘則不會受到影響。」太倉市交通運輸局負責人表示,高鐵帶來的穩定通勤時間,真正實現了滬太同城。
而太倉與上海的距離,並沒有止步於從1小時到26分鐘的變化。
上海城際鐵路嘉閔線已確定延伸至太倉,將和滬蘇通鐵路在太倉站實現換乘。相比地鐵,城際鐵路速度快、站間距離大、乘坐舒適度高,將使得滬太兩地的通聯更加密切頻繁。
同時,根據規劃,太倉將匯集滬蘇通鐵路一期、二期,南沿江高鐵,北沿江鐵路,蘇錫常城際鐵路,屆時將與嘉閔線形成「5+1」軌道交通網絡和東西南北相互貫通的交通樞紐。
今後,太倉不僅融入10多萬公裡的全國鐵路線,更要成為江蘇進入上海的重要樞紐門戶城市。作為溝聯上海與長三角、蘇州與蘇中蘇北地區的橋頭堡,將加速人才、科技、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等資源要素向太倉匯聚。
水鐵聯運加速滬太兩港協同融合發展
今年9月底,「長江港航區塊鏈綜合服務平臺」在上海發布,太倉港將與上海港籤訂合作協議,雙方將通過該平臺開展信息化戰略合作,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和協同發展。
參與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分工、加入循環,是太倉港堅定不移的發展戰略。
在長三角一體化中,太倉如何抓住機遇,加快融入上海?結合自身實際,太倉將瞄準上海「五大中心」建設中的兩大中心,其中之一便是國際航運中心。
太倉樞紐門戶城市的支撐不僅在於「5+1」軌道交通網絡,還有一個便是港口。
作為國家定位的上海國際航運中心重要組成部分,太倉港近年來不斷加強與上海港的戰略合作,實現高效無縫對接。今年同時試點「聯動裝卸、視同一港」監管,前3季度滬太公共駁船完成貨櫃吞吐量68.4萬標箱,同比增長15%。
滬太兩港的協同發展,不僅助力太倉港成為全國第10位、全球第30位貨櫃港口,更推動太倉培育出千億級臨江現代物貿基地,匯聚了耐克、斯凱奇、蘇寧易購、似鳥等一批國際物貿巨頭。
而在長三角一體化的東風下,沿著江尾海頭,更加深入融合的發展格局正在形成。
明年,隨著太倉港疏港鐵路建成通車,太倉港的貨櫃可以通過鐵路運往全國各地,大幅提升太倉港的集疏運和鐵水聯運能力,更有效輻射和服務長江中上遊地區、江浙滬及國內其他地區。
而在太倉港腹地,建成不久的楊林塘航道,10月中旬剛通航千噸級船舶,成為大運量、低能耗、綠色環保的水上通道,藉此,太倉港貨物可通過「水水中轉集疏運模式」運到內地。
根據規劃,到2030年,太倉將形成「三縱三橫兩線」的主要水上運輸通道,同時與34條等外級航道組成水上運輸網絡,建成「公鐵水」多式聯運綜合交通網。
聲明:所有來源為「蘇州日報」、「姑蘇晚報」、「城市商報」和「蘇州新聞網」的內容信息,未經本網許可,不得轉載!本網轉載的其他文字、圖片、音視頻等信息,內容均來源於網絡,並不代表本網觀點,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您發現本網轉載信息侵害了您的權益,請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及時核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