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約1500字,配地圖9張,閱讀時間據個人喜好而定,請妥善安排時間。
下列圖中黑色虛線內為當代南通市行政區劃範圍。
在兩晉南北朝之前,今南通市大部分地區都是水域,陸地僅有今南通市西北一帶。後隨著泥沙入海形成沙洲,陸地區域逐漸擴張。到了東晉時期,其境內才開始有縣級行政機構。
此外說明一點,我繪製的圖中底圖為現代地圖,用作古今對照。凡是沒有覆蓋色彩的地方,在當時就是水域。
上圖為公元612年隋朝時期。此時今南通市境內僅有一個寧海縣,屬江都郡管轄。
寧海縣,東晉義熙七年(411年)置,位於今如皋市西南。唐朝時廢,未延續下來。其實在兩晉南北朝時期還設置過如皋、海安、蒲濤、臨江等縣,不過這些縣還沒到上圖我選取的時間,都已被廢。
上圖為公元710年唐朝時期。此時今南通市境內僅存一個海安縣,屬揚州管轄。
海安縣,唐景龍二年(708年)置,位於今海安市城區。但很難說南北朝的海安縣或者這個海安縣是如今海安市行政建制的起源,因為這個海安縣僅存在十四年便被廢。離下次建縣已是一千多年以後的事情了。
上圖為公元1111年北宋時期。此時今南通市境內存在上圖三縣,分屬通州和泰州。
通州,五代周顯德五年(958年)置,治靜海縣。北宋天聖元年(1023年)改名崇州,明道二年(1033年)復為通州,即今南通市行政建制的前身。
靜海縣,五代周顯德五年(958年)置,即今南通市區行政建制的起源。縣城同今,延續至今。
海門縣,五代周顯德五年(958年)置,即今海門區行政建制的起源。此時的縣城位於今啟東市東北,尚未遷至今址。
如皋縣,五代南唐保大十年(952年)置,即今如皋市和如東縣行政建制的起源。前文有說過,東晉時期也有個如皋縣,和這個相隔數百年,如果說是傳承,也未免過於牽強。
上圖為公元1330年元朝時期。元朝此時,通州依然是存在的,只是元、明兩朝是三級和四級行政區劃並行,而我是繪製的第二級行政區劃地圖。
此時靜海和海門兩縣依然屬通州,如皋屬泰州。通州和泰州都屬揚州路,揚州路則屬河南江北行省。
上圖為公元1582年明朝時期。和元朝時期相比,靜海縣已省入通州為州城,海門縣因水患遷至今南通市東,揚州路改為揚州府,其餘無大變化。
上圖為公元1820年清朝時期。清雍正二年(1724年),通州升為直隸州,轄區如上圖。因北方也有通州,故俗稱為南通州。
後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置海門廳,廳是清朝常用在新開發地區的一種行政機構,分直隸廳(地級)和散廳(縣級)。海門廳則是直隸廳,屬江蘇省管轄。
上圖為公元1914年民國初期。民國初期實行省、道、縣三級制,通州改為南通縣,和如皋縣一起屬蘇常道管轄,海門縣則屬滬海道管轄。1927年廢除道制,各縣直屬省管轄。
上圖為公元1953年建國初期。1949年置南通專區,轄南通市(同年析南通縣城區置)及南通、如東、海門、啟東、崇明等縣,專員公署駐南通市。1950年海安、如皋二縣劃入,同時南通市改為地級市,便是上圖的行政區劃。
1958年崇明縣劃歸上海市,1970年改置南通地區,南通、海安、如皋、如東、海門、啟東等縣。
隨著1983年撤銷南通地區,轄縣劃歸南通市,逐漸成今日的行政區劃。
縱觀南通市行政區劃史,最早在東晉時期建有數縣,但是並沒有延續下來。五代南唐保大十年(952年)置的如皋縣則是建制最早,且延續至今的縣級行政機構,不過也只比靜海縣和海門縣早幾年。
而南通市的地級行政建制則是公元958年置(縣也是這一年),地級行政建制歷史能有上千年,也算得上歷史悠久。
最後再說說海門區,五代建縣,清朝時期為地級行政機構,民國初期歸屬上海管轄,在今南通市各縣級行政機構中顯得有些特殊。
已完結川、鄂、贛、桂、貴、閩、皖、湘、粵、浙行政區劃史,關注可查閱更多。圖文資料來源:二十五史、太平寰宇記、元和郡縣誌、水經注等正史和地理總志。#南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