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行政區劃史,江寧縣延續至今,建國後句容分離

2020-12-15 地圖說史

全文約2200字,配地圖12張,閱讀時間據個人喜好而定,請妥善安排時間。

下列圖中黑色虛線內為當代南京市行政區劃範圍。

先秦時期,今南京市地區先後歸屬過吳、越、楚等國。待秦一統六國,設郡置縣,逐納入全國的行政區劃中。

秦朝

上圖為秦朝末期。此時今南京市境內存在上圖三縣,分屬東海郡和會稽郡。會稽郡治吳縣(今蘇州市),東海郡治郯縣(今山東郯城)。

秣陵縣,秦置,位於今江寧區秣陵街道。秣陵縣和今南京市區行政建制的起源有關,但並不是今南京市區的行政建制的起源。其本身在隋朝時期廢,並未延續下來。

堂邑縣,秦置,位於今六合區北。明確說明,堂邑縣並不是如今六合區行政建制的起源,其本身在隋開皇四年(584年)廢入六合縣,未延續下來。

丹陽縣,秦置,位於今江寧區丹陽鎮。丹陽縣就是如今南京市和蕪湖市交界處的兩個丹陽鎮行政建制的起源,和丹陽市並沒有關係。其在唐朝貞觀年間併入當塗縣,未延續下來。

西漢

上圖為公元7年西漢時期。此時今南京市境內存在上圖四縣,分屬臨淮郡和丹陽郡。臨淮郡治徐縣(今盱眙縣境內),丹陽郡治宛陵縣(今宣城市)。

胡孰縣,西漢置,位於今江寧區湖熟街道。東漢改為湖熟縣,東吳改為典農都尉,後復為縣。隋朝初期廢,未延續下來。

西漢時,堂邑縣曾改為侯國。首任堂邑侯為陳嬰,其後人中有漢武帝劉徹的第一任皇后陳阿嬌。

西晉

上圖為公元282年西晉時期。此時南京市境內存在上圖四縣,分屬丹陽郡和臨淮國。此時的建鄴縣為揚州治所,關於建鄴縣的起源,還是要繼續從秣陵縣的行政建制變革說起。

東漢建安十七年(212年),孫權改秣陵縣為建業縣,並移治今南京市區。西晉太康元年(280年),晉滅吳,又把建業縣改名為秣陵縣。太康三年將秣陵縣分為兩縣,秦淮河北為建鄴縣,南為秣陵縣,便是上圖的行政區劃。

江寧縣,西晉太康元年(280年)分秣陵縣置,初名臨江縣,第二年改為江寧縣,即今南京市區行政建制的起源。此時的縣城在今江寧區江寧街道,尚未遷至今南京市。

隋朝

上圖為公元612年隋朝時期。此時今南京市境內存在上圖三縣,分屬江都郡和丹陽郡。之前的建鄴縣和秣陵縣此時均被併入江寧縣,江寧縣也遷至今南京市區。

上圖中的丹陽郡,我想大家都猜不到他行政建制的來源。他是揚州行政建制的延續,沒錯,就是在漢朝的那個揚州,曾經管轄東南半壁的揚州。

揚州在南北朝時期轄區越來越小,隋朝時先改為蔣州,後再改為丹陽郡,便是上圖的行政區劃。

六合縣,東晉安帝時僑置。初名尉氏縣,後授予實土,隋開皇四年(584)改名為六合縣,即今六合區行政建制的起源。縣城同今,延續至今。

溧水縣,隋開皇十一年(591年)置,即今溧水區行政建制的起源。

唐朝

上圖為公元741年元朝時期。此時今南京市境內存在上圖三縣,分屬潤州、宣州、揚州。之前的丹陽郡後又改名為揚州,並在隋朝末年被廢,和上圖的揚州並沒有關係。

雖然在唐朝之前,今南京市地區存在多個地級或省級行政機構,但都不是後來南京市地級行政建制的起源。唐至德二載(757年),置江寧郡,這才是後來南京地級行政建制的起源。

北宋

上圖為公元1111年北宋時期。此時今南京市境內存在上圖四縣,分屬江寧府和真州。上文提到的江寧郡幾經改名,在北宋天禧二年(1018年)改為江寧府,便是上圖的行政區劃。

此時上元和江寧兩縣同城而治,共為江寧府治所,江寧府則是江南東路的治所。

但這個江寧縣不是隋唐時期的江寧縣,而是五代吳天祐十四年分上元縣置,這個上元縣才是之前的隋唐時期的江寧縣改名而來。

元朝

上圖為公元1330年元朝時期。和北宋時期相比,溧水縣改為溧水州,江寧府改為集慶路,其餘無大變化。

明朝

上圖為公元1582年明朝時期。此時今南京市境內存在上圖六縣,均屬應天府管轄。

高淳縣,明弘治四年(1491年)析溧水縣西南置,即今高淳區行政建制的起源。

江浦縣,明洪武九年(1376年)置。該縣一直延續到2002年,和浦口區合併。

清朝

上圖為公元1820年清朝時期。和明朝時期相比,應天府改為江寧府,轄區少了溧陽縣(清雍正八年劃歸鎮江府)。

民國初期

上圖為公元1914年民國初期。此時今南京市境內存在上圖五縣,均屬金陵道管轄。1927年廢除道制,各縣直屬省管轄。

同樣在1927年,南京市成立,為首都。後陸續改為南京特別市,南京院轄市,南京直轄市。1953年,成為省轄市。

建國初期

上圖為公元1953年建國初期。此時南京已經是省轄市,轄區只有城區和近郊。今南京市北部屬揚州專區管轄,南部屬鎮江專區管轄。

1958年,六合、江浦、江寧三縣劃入,1962年又劃出。1971年,江浦縣、江寧縣劃入。1975年,六合縣劃入。1983年,高淳、溧水二縣劃入。

當代

隨著1994年南京市明確為副省級(行政區劃類別上仍為省轄市),逐漸成今日的行政區劃。

縱觀南京市行政區劃史,秦朝時期其境內置有三縣,不過這三縣的行政建制都沒延續下來。而現存的縣級行政機構中,當屬南京幾大市區的行政建制最為悠久,可以追溯到西晉太康元年(280年)建制的江寧縣。

上文也說過,唐朝之前今南京市境內有過不少地級行政機構,但都不是今南京市地級行政建制的起源。唐至德二載(757年)新置的江寧郡才是,至今有一千兩百多年。

最後說說句容市,歷史上的句容縣從唐朝中期開始,就屬南京市的前身管轄,持續了上千年。建國後才從南京分離,最終劃給鎮江,成今天的行政區劃。

已完結川、鄂、贛、桂、貴、閩、皖、湘、粵、浙行政區劃史,關注可查閱更多。圖文資料來源:二十五史、太平寰宇記、元和郡縣誌、水經注等正史和地理總志。#南京#

相關焦點

  • 無錫市行政區劃史,宜興為現存首縣,江陰曾是直隸州
    縣城同今,延續至今。在西漢初期,陽羨縣也曾改為陽羨侯國。首任陽羨侯為西漢開國大臣靈常,文帝時國除,復改為縣。宜興州和無錫州是第三級行政區劃,屬常州路管轄,常州路屬江浙行省管轄。而江陰州則直屬江浙行省管轄,是第二級行政區劃。其實江陰縣在南宋時期便升為江陰軍,成為今無錫市境內第一個本土地級行政機構。元朝時先改為江陰路,後又改為江陰州,一直是二級行政區劃。
  • 阜陽市行政區劃史,汝陰潁州阜陽,三者一脈相承
    下列圖中黑色虛線內為當代阜陽市行政區劃範圍。先秦時期,今阜陽市境內存在過沈、胡等國,後逐漸被楚、鄭等國所滅。及至秦朝一統六國,設郡置縣,其境開始納入全國的行政區劃中。縣城同今,延續至今。新陽縣,秦置,縣城位於今界首市光武鎮尹城子。西晉廢,未延續下來。寢縣,秦置,縣城位於今臨泉縣城區。寢縣在東漢先改為固始侯國,初任固始侯為名列雲臺的東漢開國大臣李通,後國除改縣。北齊廢,未延續下來。
  • 六安市行政區劃史,舒城由合肥而來,與英山更為親近
    下列圖中黑色虛線內為當代六安市行政區劃範圍。先秦時期,今六安市境內先存在過六、安、舒等國,後逐步被楚、吳等國所滅。等到秦朝一統天下,設郡置縣,其境開始納入全國的行政區劃中。清雍正三年(1725年)為避孔子諱改「丘」為「邱」,延續至今。霍山縣,南朝梁置,初名嶽安縣,隋朝時改為霍山縣。這個霍山縣比較有意思,是今六安市區和霍山縣行政建制的起源。至於為什麼,唐朝詳述。霍山後幾次廢置,最後一次在明弘治二年(1489年)復置,延續至今。
  • 濟源市行政區劃史,軹縣為地區母縣,長期屬焦作前身
    下列圖中黑色虛線內為當代濟源市行政區劃。先秦時期,今濟源市地區存在過原、樊、向、蘇、單等小諸侯國,後先後歸屬鄭、晉、韓、魏等國。及至秦朝統一天下設郡置縣,其地開始納入全國的行政區劃中。這個河內郡和漢晉時期的河內郡並不是同一個行政建制的延續。漢朝時境內的三縣此時也都被廢。濟源縣,隋開皇十六年(596年)析軹縣北部置,即今濟源市行政建制的起源。縣城同今,延續至今。王屋縣,北周武成元年(559年)改長平縣置,位於今濟源市王屋鎮。唐武德元年(618年)改邵原縣,顯慶元年(656年)復名王屋縣,蒙古至元三年(1266年)廢入濟源縣,為延續下來。
  • 泰州市行政區劃史,靖江由常州而來,如皋離泰州而去
    縣城同今,延續至今。泰興縣,五代南唐昇元二年(938年)置,即今泰興市行政建制的起源。縣治幾次變遷,南宋時遷至今址。元朝和明朝在部分地區實行的四級行政區劃,泰州仍然存在,只是為第三級行政區劃。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泰州改為泰州路,屬河南江北行省;二十一年復改為州,屬揚州路。至於下屬的海陵、泰興、如皋等縣,則是第四級行政區劃。而興化縣在南宋乾道二年(1166年)便改屬高郵軍,高郵軍後又改為高郵府。
  • 鹽城市行政區劃史,鹽城長期屬淮安,東臺由泰州而來
    唐朝初期復置後的鹽城縣屬楚州,楚州即今淮安市行政建制的起源。兩宋大部分時期,鹽城縣也屬楚州,不詳述。宣統三年(1911年)改名為阜寧縣,沿用至今。東臺縣,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析泰州東北境置,以東臺鹽場得名,即今東臺市行政建制的起源。縣城同今,延續至今。
  • 句容和南京,有怎樣的故事、現在和未來?
    過去江寧府所轄縣有上元縣、江寧縣、溧水縣、句容縣、溧陽縣、江浦縣、六合縣和高淳縣。句容縣是南京江寧府老八縣之一,隸屬南京時間長達1390年。50年代中期以後,中央將南京的附屬縣陸續劃給揚州和鎮江專區,比如六合劃入揚州,江寧、句容、溧水、溧陽都在那時劃入鎮江大區。70年代末,揚州和鎮江陸續歸還南京附屬縣,但是只有句容縣一直留在了鎮江。
  • 荊州市行政區劃史,洪湖由仙桃來,與枝江更親近
    南郡,戰國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前278年)置,治郢縣,後遷江陵縣。南郡可以認為是荊州市行政建制的起源,最初的轄境幾乎相當於今天大半個湖北省,秦朝統一後轄區不斷縮小。江陵縣,秦置,即今荊州市區和江陵縣行政建制的起源。江陵縣基本歷朝歷代均為州、郡、府、路的治所,延續至今。
  • 南通市行政區劃史,如皋為現存首縣,海門曾是直隸廳
    下列圖中黑色虛線內為當代南通市行政區劃範圍。在兩晉南北朝之前,今南通市大部分地區都是水域,陸地僅有今南通市西北一帶。後隨著泥沙入海形成沙洲,陸地區域逐漸擴張。到了東晉時期,其境內才開始有縣級行政機構。縣城同今,延續至今。海門縣,五代周顯德五年(958年)置,即今海門區行政建制的起源。此時的縣城位於今啟東市東北,尚未遷至今址。如皋縣,五代南唐保大十年(952年)置,即今如皋市和如東縣行政建制的起源。前文有說過,東晉時期也有個如皋縣,和這個相隔數百年,如果說是傳承,也未免過於牽強。
  • 宜昌市行政區劃史,當陽枝江游離在外,秭歸興山自成一體
    後曾改名為西陵縣,也曾幾度遷治,最後一次應是元朝時遷至今址,延續至今。夷陵縣是地區母縣,後來大部分設置的縣都是從夷陵縣分析而出。縣城同今,後幾經改名分置合併,延續至今。秭歸縣,西漢置,即今秭歸縣行政建制的起源。縣城原本一直在今歸州鎮,後因建設三峽水庫,遷至今址,延續至今。佷山縣,西漢置,即今長陽縣行政建制的起源。隋開皇八年(588年)改名長楊縣,次年縣城移至今址,唐武德元年(618年)改名長陽縣,延續至今。
  • 武漢市行政區劃史,新洲由黃岡而來,武昌江夏更古老
    下列圖中黑色虛線內為當代武漢市行政區劃範圍。先秦時期,今武漢市地區屬楚國。秦滅楚統一六國後,開始設郡置縣。不過秦朝時今武漢市境內並沒有縣級行政機構治所,直到西漢時期。南朝梁廢,未延續下來。沙羡縣,西漢置,縣城位於今江夏區金口街道。西晉時期移治武昌區境內,東晉太元三年(378年)廢,也未延續下來。東漢末年孫策在沙羡縣曾大敗黃祖。
  • 行政區劃調整後的河北省邢臺市:要從歷史縱深中重振信心
    6月23日,河北省人民政府網站官宣了「國務院批覆同意河北省調整邢臺市部分行政區劃」消息。當天,邢臺市召開部分行政區劃調整動員大會。據微信公眾號「邢臺發布」消息,部分行政區劃調整後,圍繞中心城市如何加快發展,6月25日下午,邢臺市委、市政府召開專題研討會,聽取有關部門和城區主要負責同志的意見建議,就開展中心城市成長行動、加快中心城市發展步伐進行了深入研討。
  • 南京市和宜賓市聯手為烈士尋親 70年後,烈士倪進宏與妹妹終「相聚」
    2020-03-30 09:15圖文來源:金陵晚報南京市和宜賓市聯手為烈士尋親70年後 烈士倪進宏與妹妹終「相聚」清明節前夕,家住南京市玄武區省農科院的86歲老奶奶倪桂芳做夢也沒想到,70年前犧牲的三哥倪進宏突然有了消息,他被安葬在四川省宜賓市珙縣烈士陵園。
  • 科學網—記南京師大顧正桂:節能減排與分離集成技術排頭兵
    記南京師大顧正桂:節能減排與分離集成技術排頭兵但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接手響水酒精廠時,顧正桂手裡僅有7萬元的啟動資金以及響水酒精廠留下的20噸廢酒精。面對重重困難,他將響水酒精廠重新整合為江蘇寧響有機化工廠,並對原有人員優化重組,帶著同去的科研人員一起改造設備,終於靠著這20噸廢酒精,使倒閉的廠子運轉起來了。
  • 江蘇鎮江「未起」,句容「先來」?難道真的成為南京的「新區」?
    江蘇的「十三太保」我至今尤為深刻,每當提及江蘇這塊地區,總是想要了它強大的經濟實力。而且這等實力不僅限於地級市,境內的縣域經濟也是讓人「拍手叫絕」。南京作為江蘇省的省會城市,其情理之中應該是整個省份的經濟核心,但是也說了,「十三太保」都不是「吃素的」,其它的城市也是發展不比南京差,其以蘇州為代表性城市。
  • 通過行政區劃調整,河北「後進生」邢臺城區面積將擴大十餘倍
    此次行政區劃調整之前,邢臺市轄2區15縣2市。歷史上,邢臺曾被譽為華北第一城。新中國成立後,邢臺也曾有過令人欽羨的驕傲。然而,新世紀以來,邢臺經濟總量自河北省中遊滑至全省後進位置。此次行政區劃調整之後,邢臺市城區面積和人口規模大幅度擴容,其中城區面積擴大十餘倍,極大地拓展了發展空間。因而此次行政區劃調整也被認為是河北省「後進生」邢臺市實現趕超發展的新機遇。城區擴容邢臺市隸屬河北省,為地級市。
  • 建國後,我國實行過3級行政區劃,為何僅4年後就變成四級制?
    大家都知道,我國現在實行的是省-地(市)-縣(縣級市)-鄉(鎮)四級行政區劃制度,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1949年,在新中國成立初期,那時候我國實行的是三級行政區劃制度,只是這種情況並沒有維持多久,僅僅四年之後,就被取消了。
  • 建國後,山東曾存在一個萊陽專區,轄有哪些縣?
    萊陽古為萊國地,春秋戰國屬齊,西漢時置昌陽縣,五代後唐時為避諱而改昌陽為萊陽,因地處萊山之陽而得名,萊陽之名沿用至今。萊陽地處膠東腹地,佔山、田、河、海之利,一直是膠東咽喉,尤其是在近現代建國前後更是成為膠東半島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建國後也曾有一地級行政區萊陽專區。
  • 江蘇部分地區行政區劃調整,怎麼看?權威解讀來了
    行政區劃變更後,泗陽縣轄3個街道、9個鎮、1個鄉,縣人民政府駐眾興街道;泗洪縣轄3個街道、12個鎮、4個鄉。行政區劃變更後,新北區轄5個街道、5個鎮,區人民政府駐新橋街道,辦公地址為崇信路8號。同時,武進區雪堰鎮人民政府駐地也將由雪西村委會境內遷移至潘家村委會境內,辦公地址為興政路158號。
  • 近期,江蘇部分地區行政區劃調整
    重磅消息,江蘇又有幾個地區進行行政區劃調整了!前不久,江蘇省人民政府官網發布關於同意變更泗陽縣和泗洪縣部分行政區劃以及變更新北區、武進區和溧陽市部分行政區劃的批覆。具體情況如何?請大家和江蘇城市論壇小編一起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