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共商影視未來。12月12日下午,在深圳雅豐國際酒店雅聯廳,中國紀錄片界前輩和侯朗齊聚「青春影像節論壇」,圍繞「迎接青春電影新時代」這一主題展開智慧碰撞,點燃他們的思想火花。
本次論壇作為第26屆中國紀錄片學術節和第13屆深圳青年影像節的活動之一,由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中共深圳市委宣傳部、深圳市文聯主辦,中國電視學會中國電視紀錄片學術委員會、深圳市影視協會承辦,深圳市影視產業聯合會協辦。
論壇年年開,年年精彩。本次「青年影像節論壇」由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研究員單萬裡主持。北師大紀錄片中心主任、教授張通道,湖北廣播電視臺編導兼高級記者,編劇兼製片人,前上海電影集團副總裁、上海視覺藝術基金會學院院長王,紀錄片製作部高級顧問,史丹福大學電影導演兼高級訪問學者謝,青年導演兼製片人紀偉國,紀錄片製作人,深圳市影視協會主席李,深圳市影視協會副主席等。
朱先良:更多的年輕人愛上了紀錄片
作為第一位發言的嘉賓,畢麗畢麗紀錄片製作部高級顧問朱先良首先肯定了「迎接青春電影新時代」的論壇主題。作為青年流行文化——B風向標bilibili的高級顧問,朱先良在日常工作中與青年有著密切的溝通。
據他介紹,bilibili的月用戶數從去年的1.28億增加到今年的1.87億,預計到年底將達到2億。在這個數字中,18-35歲的年輕人約佔80%,接近1.5億。令人高興的是,2018年bilibili有大約3000萬年輕觀眾觀看紀錄片內容,2019年有6500萬,2020年上半年有8000萬。不斷上升的數據顯示,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愛上了紀錄片。
紀偉國:電視記者要練好「拍、寫、編、說」的基本功
紀錄片製作人紀偉國以《電視記者基本功》為題分享自己的紀錄片創作經驗。他認為,為了做好紀錄片,大多數年輕的電視記者應該知道什麼是紀錄片,應該具備什麼樣的基本技能。
「年輕的電視記者想要『兩個想法三個問題』:想需求,想可能性,問為什麼?做什麼?怎麼做?」紀偉國說:「同時『拍、編、編』五個環節的基本功一定要紮實,才能出有質量保證的作品。」
紀偉國還詳細講解了「拍、寫、編」的理論。他認為必須「減去」拍攝環節。攝影師給世界增加一個框架。攝影師用眼睛看到畫面的邊緣,把場景引入畫面,把場景變成畫面,看到和理解事物。需要表達的一切都放入畫面;文字必須服務於畫面,文字在畫面中的作用是鋪墊、連接、延伸。「寫」一定要堅持說、簡潔、客觀、準確、助圖的原則;紀錄片或者正片都會涉及到很多人,而人們在影片出現的那一刻所發表的言論在影片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考驗著記者的「收藏」能力。記者提問前先了解被採訪者,提問前先問自己,引導人們說出最需要表達的話題;「剪輯」的關鍵詞是「講故事」。編導的基本素質是結構能力,看素材,想結構,找節奏,接鏡頭,大結構,中結構,小結構,鏡頭大師,鏡頭助手.開頭抓住人物,中間設計懸念,找到素材和剪輯鏡頭的節奏,把故事講清楚;另外,很多紀錄片會由主持人或記者講解,「說人話」的目的要在「講」環節進行,而不是空談,要腳踏實地。
紀偉國認為,只要年輕的電視記者善於學習,把握原則,打好基本功,他們的作品就能有準確的鏡頭語言表達,強烈的視覺感官衝擊,巧妙的思維聯想觸發,獨特的藝術形式感染力。
王:紀錄片工作者要研究方法論
作為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50周年電影《開天闢地》的總編劇,前上海電影集團副總裁、上海視覺藝術基金會學院院長王在回顧原青年創作團隊時感慨萬千。「我對深圳青年視頻節論壇感興趣,是因為關鍵詞『青春』。」王對說道。
王
王闡述了三個關鍵詞:「青年」、「方法論」、「深圳」。他認為,「青春」是一個爆炸性的詞,年輕的紀錄片工作者應該研究方法論。現在紀錄片學故事片,故事片學紀錄片的現象已經基本反映出來了。沒有方法論,紀錄片就沒有出路。
王列舉並分析了《八佰》《奪冠》等影片,並分析了「突變論」、「協同論」、「耗散結構論」等「新三論」。他認為方法論可以改變時代,方法論的研究對紀錄片的發展至關重要。
王還說,紀錄片是所有文化載體中最快、最鋒利、最鋒利的一把劍。年輕人是最前沿的,深圳是思想、精神、靈魂都很年輕的前沿城市。在這裡舉辦有學術後盾的青年影像節論壇,將使永恆的紀實藝術更加彭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