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教育部高等學校社會科學發展研究中心 孫存良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是現實的根源,任何一個國家的今天都來自昨天。讀史明志,知古鑑今。我國正處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鍵時期,認真修好學好中華民族尋夢追夢圓夢的歷史,是開展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這「四史」學習教育的重要內容,是從中汲取經驗和智慧,增強開拓前進的勇氣和力量,更好戰勝前進徵程上困難和挑戰的必然要求。
中國近現代史就是一部中華民族尋夢追夢圓夢史。中國近現代史是中國由弱變強、由衰轉盛、由苦難走向幸福的歷史。近代以來,為實現國家富強、擺脫貧窮落後面貌,中國人民進行了艱苦奮鬥。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日益提升,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越來越大,許多重大國際問題的解決都離不開中國的參與,我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成為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中國夢的根本指向是人民幸福。經過70多年的發展,中國人民已經實現了從溫飽到總體小康的歷史性跨越,2020年我國將消滅貧困人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成為世界上減貧人口最多的國家,創造人類減貧史上的奇蹟。
中華民族尋夢追夢圓夢史是必須修好學好的功課。修好學好中華民族尋夢追夢圓夢史,對於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增強「四個自信」、進行偉大鬥爭都具有重大意義。
是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的必然要求。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華民族經過百年奮鬥,前所未有地接近實現偉大復興的目標,前所未有地具有實現這個目標的能力和信心。歷史已經並將繼續證明,沒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民族復興必然是空想。修好學好中華民族尋夢追夢圓夢史,我們更能深刻理解只有堅持黨的領導,不斷鞏固黨的執政地位,才能順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是增強「四個自信」的現實需要。「四個自信」,不是建立在虛無縹緲的空想之中,而是建立在堅實的社會發展之上。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由衰轉盛,為中國人民堅定「四個自信」奠定了堅實基礎。中華民族尋夢追夢圓夢史是中國人民堅定「四個自信」的生動教材。修好學好中華民族尋夢追夢圓夢史,我們就可以從中外發展對比中,從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在中華民族史、近現代史的地位作用中,更加堅定「四個自信」。實現偉大夢想,必須進行偉大鬥爭。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鬆鬆、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我們越是發展壯大,遇到的困難也就越多,面臨的挑戰也就越大。國際上,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不願看到社會主義中國的崛起,對我國經濟上打壓、政治上顛覆、文化上滲透、軍事上圍堵;我國國內也面臨著改革發展穩定的艱巨任務。修好學好中華民族尋夢追夢圓夢史,從中汲取豐富滋養,能夠為我們推進偉大鬥爭提供智慧和力量。
長期以來,歷史虛無主義打著「反思歷史」「探尋真相」「學術研究」等幌子,否定和詆毀中國人民反抗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革命過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鬥爭、中國共產黨領導地位形成的歷史必然性、中國共產黨所取得的偉大成就等,目的是削弱黨的領導的合理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警惕和抵制歷史虛無主義的影響,堅決抵制、反對黨史問題上存在的錯誤觀點和錯誤傾向。」教育部社科中心主任王炳林主編的《大國追夢》(人民出版社2020年9月版)一書,以實事求是的態度研究中國近現代史,回應了一些對歷史事實的質疑,批駁美化西方侵略的觀點,澄清一些模糊認識,對於正確認識中國近現代史的主流和本質具有重要意義。該書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主線,客觀呈現了中華民族尋夢追夢圓夢的歷史,深刻詮釋了中華民族在艱辛探索中經歷「山重水複」、最終「柳暗花明」的歷程,是一部回答歷史之問、澄清模糊認識的力作。
[ 責編:趙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