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撒大帝是古羅馬時代最負盛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之一,他也是古羅馬共和國的掘墓人,更是冉冉升起的羅馬帝國奠基人。時代的風雲際會和政治的波詭雲譎造就了凱撒這樣的英雄人物,而他也用不朽的功績回應了那個英雄時代。凱撒的大半生都是在戰爭中度過,他遠徵高盧,幾乎把今天法國的國土全部裝進了羅馬帝國的口袋,面積龐大的高盧,在凱撒統治時期不過是一個省;他跨過萊茵河,將桀驁不馴的日耳曼民族趕回了萊茵河東岸。 "我來,我見,我徵服!",是那個輝煌戰爭時代最為嘹亮的號角。作為一個優秀的軍事家,凱撒的戰績雖然沒有亞歷山大那樣光芒萬丈,但是在歐洲以凱撒命名的建築、軍艦、雕塑比比皆是,凱撒也成了歐洲人心目中的"四大名將"。凱撒的軍事指揮藝術和用兵原則,是後世軍事家眼中的豐富寶藏,有著極高的價值。
凱撒大帝
凱撒的用兵原則
思維縝密
凱撒的軍事生涯有一個其他軍事將領不可企及的閃光點,那就是他一生幾乎未嘗敗績。他能夠將一場戰爭的勝利永久延續下去,而且從來不會因為取得了幾場勝利就忘乎所以,他的戰略布局和用兵方式始終經過深思熟慮,這種近乎完美的考慮可以避開任何突發狀況。《孫子兵法》的開篇就提到戰爭是關乎國家興亡的大事,所以帶兵將領一定要有過人的洞察力和精準的戰略規劃,否則就會帶來滅頂之災。凱撒生活的時代戰爭也此起彼伏,因此凱撒的戰爭思想中也處處透露著縝密的思維和敏銳的洞察力。
徵服高盧
在遠徵高盧的戰爭中,凱撒的指揮就充分表現出了這一點。面對高盧這樣一個不可以輕易徵服的野蠻部落,凱撒的軍隊也未必是他們的對手。除了內部威脅,東邊日耳曼民族的騷擾和北邊不列顛島上的凱爾特人也是凱撒拿下高盧的重要隱患。面對這些錯綜複雜的聯繫,凱撒不僅沒有被搞得一頭霧水,反而迅速冷靜地制定了應對計劃。
凱撒時代的高盧
凱撒認為要想徵服高盧就必須從內部入手,與高盧內部聯盟建立良好的關係,他敏銳發現這些看似無堅不摧的部落聯盟實際上矛盾重重,所以他到達高盧後就立刻幫助高盧的愛杜依部落消滅了一直欺壓他們的厄爾維幾部落,從而讓愛杜依人成為自己的重要聯盟,隨後他又通過這種手段相繼消滅了一些蠻橫的部落,團結了越來越多的高盧部落。這些部落幫助凱撒站穩了腳跟,又及時為凱撒提供情報,讓他可以輕鬆破解敵對部落的陰謀。不久之後,高盧內部的大部分部落都已經服從凱撒的統治,剩下的也無法掀起風浪。
謀劃得當
完成內部統一後,凱撒開始著手清除外部敵對勢力。來自東部的威脅並不難對付,凱撒親自跨過萊茵河與日耳曼人決鬥,讓蠻橫的日耳曼人不敢再入侵高盧,乖乖待在了自己的地盤上。不列顛島才是真正的外部威脅,他們與反對羅馬軍隊的日耳曼民族以及高盧內部反對羅馬統治的部落都有著密切聯繫,也曾幫忙攻打過羅馬軍隊,也就是說他們才是凱撒統治高盧的絆腳石,所以必須要一舉徵服。
羅馬帝國和不列顛行省
在對不列顛島展開軍事行動之前,凱撒進行了精心謀劃。他首先派一隊人馬偷偷上島觀察地理狀況,然後根據情報決定把船隻停靠在什麼樣的港口最方便作戰,能達到一舉殲敵的效果。最終凱撒選擇了莫裡尼港作為作戰的重要港口。除了對戰爭做好充分的準備和謀劃外,凱撒還做出了另一種準備。他命令與不列顛島有貿易往來的商人給島上凱爾特人帶去羅馬軍隊將要進攻的消息,如果凱爾特人懂得審時度勢,就向羅馬軍隊投降,這樣凱撒就可以兵不血刃制服不列顛島。不過,凱爾特人顯然沒有想要投降的想法,公元前五十五年,凱撒部隊與凱爾特人的部隊在島上展開了激烈的戰鬥。由於羅馬軍隊在海上遇到了風暴,負責運輸補給的船隻損傷過半,凱爾特人在卡西維拉努斯的領導下與羅馬軍隊頑強抵抗,戰鬥一時陷入了僵局。
凱撒不愧是善於分析和謀劃的優秀軍事家,他居然在凱爾特人的戰爭布局中看出了他們領頭人間的矛盾,隨後凱撒利用這種矛盾,很快將凱爾特軍隊分化瓦解,從而成功挺進不列顛島。此時忙於內訌的領頭人瞠目結舌,看到羅馬軍隊的強盛,只好選擇投降。在這樣一場敵方佔據優勢、自身遭遇重創、看似完全不可能取勝的戰爭中,凱撒運用縝密的思維和精準的謀劃成功扭轉了戰爭走向,可謂是天縱奇才。
凱撒的指揮藝術
協同作戰
協同作戰是指因為某處兵力不足,或是要集中攻打一處防禦,而集合大量兵種共同作戰的方法。在大型作戰過程中,協同作戰經常被運用,士兵們為了一個目標相互配合,往往會比一支部隊單打獨鬥取得更好的效果。然而在實際戰爭中,各兵種配合在一起很可能會導致部隊出現混亂、難以調動、戰術無法運用於實戰等情況,這時部隊就成了一盤散沙,很可能瞬間就被敵人集中消滅。那麼如何保證協同作戰時部隊的靈活性呢?凱撒給出了答案。
凱撒在法薩羅之戰中,以"教科書級示範"展現了什麼是優秀的協同作戰指揮。當時,凱撒與龐培在海上進行了最初較量,凱撒與龐培都是久經沙場的軍事家,但是龐培的軍隊數量和對制海權的管控卻是凱撒無法企及的,可是凱撒卻在能力有限的情況下,巧妙分散了自己的部隊,避開了龐培在海上的阻擊,成功渡過了亞得裡亞海,在皮埃爾登陸,從而集中部隊與龐培進行陸上決戰。
龐培
龐培軍團有將近六萬人,而凱撒的軍團卻只有兩萬多人,如何以少勝多,這是凱撒要解決的當務之急。龐培依靠兵力優勢,在軍團的左翼和右翼都安置了六百名騎兵,騎兵的後方是大量的弓箭手和投擲手,正面則是數量龐大的步兵方陣。凱撒的部署與龐培基本相似,但是由於士兵數量不足,其陣勢看起來明顯弱了許多,然而這次戰爭卻以凱撒的勝利而告終。
原來凱撒從他的軍團中調集了最精銳的士兵,讓他們作為後備步兵藏在騎兵身後四十五度角的位置,從而完全被騎兵部隊隱藏了起來。戰鬥打響時,凱撒命令這支"奇兵"與步兵配合去夾擊龐培的騎兵,用長矛刺殺龐培的騎兵和戰馬,讓他們自亂陣腳。龐培的騎兵被打散後,他的弓箭手和投擲手就會失去屏障,暴露在凱撒軍團面前。此時,凱撒的軍隊還有一支保存完好的騎兵,凱撒命令他們接替"奇兵"部隊,繼續與步兵衝擊龐培左翼。據《內戰記》記載:凱撒協同作戰的策略萬無一失,且此戰最終以龐培損失一萬五千人,凱撒僅損失兩百人而結束,凱撒取得了法薩羅戰役的徹底勝利。
統兵之道
凱撒的統兵之道也十分高明,他深知在一場戰鬥中如果只有自己運籌帷幄,而沒有凝聚在一起的戰鬥力去實現策略,那麼這場戰爭註定會走向失敗。為了提高軍隊的戰鬥力,凱撒知人善任,非常注重選拔基層軍官。因為這些人處於社會底層,最清楚如何與士兵相處,也懂得如何領導他們,他們平時得不到重用,現在突然被凱撒提拔,自然會感恩戴德,為了不辜負凱撒的信任,他們在戰場上定然會拼命廝殺。
統一的羅馬帝國
而且,凱撒還用人不疑,他的騎兵隊長雷必達、安東尼以及他的養子屋大維,都是他極為倚重的將領,凱撒對他們從來不抱懷疑之心。在與龐培的戰爭中,凱撒讓雷必達留守後方,負責物資的運送,他從不擔心雷必達會禍亂後方,雷必達也沒有辜負凱撒的信任,始終保證後方的安定。凱撒還始終以樂觀的精神鼓舞著士氣,比如在與龐培一戰中,他就在陣前演說。凱撒強調自己部隊數量雖少,但身經百戰,龐培的部隊數量龐大,但都是新兵,不值一提。他還以遠徵高盧的英勇事跡,激勵士兵們的士氣,讓他們面對兩倍的敵軍也毫不氣餒。凱撒的統兵之道打造了一支氣勢磅礴羅馬軍團,並且讓這支軍隊始終聽從自己的號令,這充分展現了他作為政治家和軍事家的卓越才能。
結語
時光荏苒,凱撒英勇的身姿早已消失在歷史風塵之中,但是他留下來的統兵之道卻是後世取之不盡的軍事寶藏。作為古羅馬歷史上最優秀的軍事家之一,凱撒曾穿過阿爾卑斯山,跨過萊茵河,深入不列顛島,將羅馬軍隊的旗幟插遍所到之處的每一寸土地,他用自己縝密的思維和謀劃一次次取得勝利。在與龐培的戰鬥中,他克服逆境,以協同作戰大破龐培軍隊,創造了戰爭史上的奇蹟。凱撒的用兵原則和指揮藝術始終影響著後世,也影響著現代軍事指揮藝術的發展,即使時過境遷,這些豐富的軍事思想也會與時俱進,永遠不會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