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贈送給魯迅的照片及題字
文/羊城晚報記者 夏楊
魯迅有一篇著名的回憶性散文《藤野先生》,是他在廈門大學教書期間所寫。文章深情回憶了他20年前在日本留學時的一位老師:藤野嚴九郎。「其時進來的是一個黑瘦的先生,八字須,戴著眼鏡,挾著一疊大大小小的書……」
魯迅為何對這位老師念念不忘,這在文中有所流露。魯迅在日本留學時正是甲午戰爭後,作為戰敗國來的留學生,他備受歧視。而藤野先生卻以正常的眼光看他,幫他訂正課堂筆記。這讓年輕的魯迅內心感動。
他們初遇時魯迅23歲,藤野30歲 圖/藤野嚴九郎紀念館
然而魯迅離開日本之後,就沒和藤野先生聯繫了,這又是為什麼?這在文中有所交代,但還有其他答案在文本之外。
文中的說法是,魯迅在課上看到一些日俄戰爭片後,為國人的麻木愚昧震撼,決心棄醫從文喚醒民眾。然而中途放棄學醫,感覺對不起藤野先生,便善意撒了個謊,說要改學生物。
藤野先生故事畫像 資料圖
藤野聽後「有些悽然」,送了寫有「惜別」字樣的照片給魯迅。他還向魯迅要照片留念,但魯迅當時沒有,回國後很久沒照,也就沒寄。「年月一多,話更無從說起」,便信也沒寫。
而在文章之外,相關人的回憶和訪談材料顯示,後來他們沒能聯繫上,還和藤野先生的遭遇有關。
藤野先生和魯迅故事畫 資料圖
魯迅離開日本幾年後,仙臺醫專併入東北帝國大學(今日本東北大學)。校方認為藤野學歷不夠,他只好辭職離開了。後來他在家鄉福井縣開了診所,在那裡默默行醫。
資料顯示,多年後魯迅確實設法聯繫過藤野先生,但一直沒成功。對此他直到彌留之際仍無法釋懷。
日本東北帝國大學舊影 資料圖
《藤野先生》一文收入《朝花夕拾》,後又編入《魯迅選集》。1934年該書在日本翻譯印刷時,魯迅特別叮囑譯者不要缺了這一篇,並拜託他們打聽藤野先生近況。
同年6月,魯迅給日本歌人山本初枝寫信時,再次提到藤野先生。「倘若健在,已七十左右了。」
日文版《魯迅選集》 資料圖
第二年日本譯者前來探望時,魯迅關切地詢問藤野情況,當得知還沒查到時,他異常悲傷,嘆息道:「藤野先生大概已經不在世了吧。」
此後不久,魯迅病故。當時有日本記者拿著魯迅葬禮上的照片找到了在家鄉行醫的藤野嚴九郎。得此消息,藤野又驚喜又傷感。驚喜的是學生有如此大成就;傷感的是再次得到消息,師生已人天遙隔。
魯迅晚年照 資料圖
當時的報導顯示,看到魯迅遺照時,藤野正襟危坐,莊重地把照片舉過頭頂。記者後來將當天的採訪整理成了文章,這就是《謹憶周樹人君》一文。
在該文中,藤野遺憾地說:「聽說周君直到逝世前都想知道我的消息,如果我能早些和周君聯繫上的話,周君會該有多麼歡喜啊。」
在仙臺醫專教書時的藤野先生 資料圖
藤野早年學過漢語,對中國文化很尊重,一生都認為「中國是將文化教給日本的先生」,因此他初遇魯迅時就很有好感。見他日語不過關,便查看他的筆記,並幫他訂正。這讓魯迅很感激。
他們相遇的那年藤野30歲,魯迅23歲。藤野的熱情友好成了魯迅在日本落寞時光中少有的亮色,因此他懷念了一生。藤野贈他的照片,他始終帶在身邊,掛在寓所裡。「每當夜間疲倦,正想偷懶時,仰面在燈光中瞥見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說出抑揚頓挫的話來」,他便振作精神繼續寫作。
藤野嚴九郎像 資料圖
藤野有生之年意外得到了學生的消息,應該也是他晚年生活的一抹亮色。他原本是個寂寂無聞的醫生,因魯迅的這篇文章,他受到廣泛關注。
1945年8月11日,在日本投降的前4天,藤野病逝。在他身後,《藤野先生》一文曾被收入中日兩國課本,他成了福井縣蘆原市的名人。家鄉為他塑像,還設了紀念館。
位於日本福井縣的藤野雕像 資料圖
藤野先生在特殊歷史時期以平和心態關照弱國來的年輕人,其嚴謹、友善、溫厚的人格精神熠熠閃光。尤其在戰後,這份跨國情誼又生發出更多價值和意義。
這份情誼,在他們身後還得以延續——雙方故裡結成了友好城市;他們的孫輩後人——周令飛和藤野幸彌,也因多次聯絡而成了朋友。
多年後,藤野先生的孫子藤野幸彌和魯迅的孫子周令飛相識了 資料圖
藤野在文章中回應了魯迅對他的那份感念。他說:「我自己也覺得有些不可思議。」在他看來,那些關照之舉,只不過出於他作為老師的「本分」而已。
不同立場視角的這種反差,倒也愈發證明,當年魯迅感受到的,是一份發自內心的真情;打動魯迅的,是藤野先生人格的力量。魯迅感念這份情,不只是感恩,更是對這種人格魅力的敬重!
藤野先生教書畫像 資料圖
而這些,在今天仍有意義:每個人的本分行為裡,都閃耀著人格光輝。若每個人都能守好本分,社會就會變得更好;身處其中的人,也能感到更多溫暖!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 | 夏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