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的老師藤野先生後來怎樣了?弔詭的命運似乎跟他開了個玩笑

2020-12-24 騰訊網

魯迅在《朝花夕拾》中,寫過兩位老師。一位是啟蒙老師壽鏡吾先生,一位是日本的藤野先生。

關於三味書屋和壽老先生,只殘存於魯迅兒時的記憶中,印象很模糊。藤野先生的形象,在魯迅的筆下卻很鮮明。

「八字須、戴著眼鏡」,衣著不講究,並不太受學生們尊敬和喜愛。對魯迅格外照顧,親自為他添改講義,送他相片。

魯迅回國後棄醫從文,每當「夜深疲倦,想要偷懶」時,抬頭看到藤野先生的相片,便「良心發現,並且增加了勇氣」。

魯迅在文章中說:「在我的老師中,他是我最感激的一個……」

令魯迅時時掛念的藤野先生,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呢?

藤野先生全名藤野嚴九郎,生於1874年,日本福井縣人,比魯迅大七歲。

藤野先生祖上世代行醫,其父也是一名醫生,接受過西洋醫學教育,一輩子當鄉村醫生。藤野九歲時,父親過世。在兩個哥哥的撫養下,藤野才得以長大成人併入學讀書。

日本受中國文化影響比較大。當時,福井縣的許多學校開設了漢學課。藤野在酒井藩學校(小學)讀書時,學習過漢學。在那時,藤野先生便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濃厚興趣。

在《藤野先生》一文中,魯迅說過,藤野先生擔心他不肯解剖屍體,因為藤野先生知道中國人敬重神鬼,解剖屍體是對逝者的不敬。藤野先生還詳細地向魯迅詢問,中國女人是如何裹腳的,嘆息沒有機會親自看一看。

藤野先生對魯迅的親近,既有魯迅自己理解的「物以稀為貴」的原因,也有藤野先生對中國文化熱愛而心生親切。以及,作為教師對學生天然應有的關心。

藤野先生讀完小學後,進入藤島高中讀書。日本的高中,其實只是初中。1892年,藤野先生尚未完成初中學業,便得到一個特別的機會,得以進入愛知縣醫學校學習。這在那時是他的幸運。繼承了父業,還可以省卻許多曲折。然而這一段經歷,卻於幸運中蘊藏著不幸。

在愛知醫學校學習四年後,1896年,藤野先生畢業留校任教,成為一名解剖學助教。1897年,在導師奈良坂先生的幫助下,藤野先生獲得去日本東京帝國大學深造的機會,進修了一年解剖學。

三年後,藤野先生應聘到仙臺醫學專門學校,擔任解剖學講師。就是在這裡,藤野先生遇上了魯迅,結下了一段為後世所傳誦的師生情誼。

青年時代的魯迅,從21歲到28歲,在日本留學七年,1910年方才回國。這一段人生經歷,是魯迅精神發育史上最重要的部分。眾所周知,魯迅在他的作品中反覆提及,他去日本留學,是想學醫以拯救孱弱的國民。然而魯迅在日本留學的生活,以及那些年他經歷了怎樣的心路歷程,他自己記述甚少,這實在令人遺憾。也因此,《藤野先生》一文更顯得彌足珍貴。

1902年,魯迅東渡日本,進入東京的弘文學院學習了兩年,1904年入仙臺的醫學專門學校就讀。

據史料記載,當時派遣魯迅一行去日本留學的清朝官員劉坤一,希望這批留學生在弘文學完成基礎學業後,可以進入東京帝國大學學習採礦和冶金專業。這幾乎沒有可能。當時日本只有兩所大學,一所是東京帝國大學,一所是京都帝國大學。日本本國的學生想要考入這兩所大學都非常難。中國留學生想要入讀,一要參加考試,二要中國駐日公使的推薦。即使考上了,也得七年以後才能畢業。

平心而論,魯迅如果選擇參加考試,考上的概率並不高。當時還有另一種選擇,也正是魯迅在弘文學院的老師極力推薦的,進入醫學專門學校就讀。

關於魯迅學醫的原因,現在基本有定論。一是小時候關於「父親的病」的記憶及那時的決心,二是魯迅發現日本的崛起與明治期間醫學的進步有很大關係。然而真實的原因,或者說決定性的原因,是魯迅當時並沒有更好的選擇。明治以後,日本的醫學進步很快,用他們的話說,便是德國猶有不及。

清國留學生進入帝國大學不是容易的事,進入醫學專門學校卻比較簡單,只要本人提出申請,不需要經過考試。所以魯迅留日期間學醫,應該是務實和理性的選擇。

不過,魯迅原本可以留在東京,東京也有醫學專門學校,不必一定去仙臺。仙臺偏遠寒冷,魯迅去那裡,可能真的是看不慣清國留學生們的嘴臉。

魯迅是仙臺醫學專門學校第一位外國留學生,因而得到了格外的照顧。藤野先生的治學嚴謹和親切關懷,以及惜別時贈送相片,令獨在異鄉的魯迅感到無比溫暖,留下了一生難以磨滅的記憶,並專門撰寫《藤野先生》一文記述。這在藤野先生本人也是未曾想到的事。

可惜多年後藤野先生看到此文時,魯迅已經去世,師生之間無緣再續佳話。

藤野先生在《謹憶周樹人君》中寫道:周君臉圓圓的,但不是健康的血色;人很聰明,學習很努力。那時他一個人在日本,一定很寂寞。周君成為文學家,一直把我的照片掛在寓所,尊我為唯一的恩師,我感到很高興,也感到不可思議,我不過為他添改了一些筆記……

魯迅決定棄醫從文離開仙臺醫學專門學校後,藤野先生繼續在這裡教書。1912年,東北帝國大學成立,仙臺醫學專門學校被合併成為大學的醫學部。不久東北帝國大學升格為醫科大學,藤野先生因學歷不達標,被迫辭職。

此時的藤野先生已經41歲。中年失業,實在是人生中的大不幸。當年中斷初中學校入讀醫學院,沒有按部就班接受學歷教育,原來並不是人生的飛躍。當然,這也看出,那時的日本只重學歷不重能力。藤野出生於醫學世家,專業水平也比較高,最終卻被東北醫科大學炒了魷魚,實在令人嘆息。

失去教職以後,藤野先生曾在民辦醫院工作過一段時間。1919年,藤野先生回到家鄉福井縣,開診所做了一名鄉村醫生。

弔詭的是,藤野先生在世時遭遇不公,死後卻因魯迅及《藤野先生》一文,命運發生了有趣的逆轉。

抗戰勝利後,中日兩國修好,藤野先生被當成中日友好的象徵,得到了無上榮譽。國家在福井縣為他立了紀念碑,他的老屋被改造成藤野嚴九郎紀念館。魯迅的故鄉紹興市還與藤野先生的故鄉蘆原市結為友好城市。

甚至生前炒了他魷魚的東北大學,也設立了「東北大學藤野先生獎」,將他引為本校的驕傲與自豪。

倘藤野先生泉下有知,看到今日一切,不知將作何感想。而於更早之前離世的魯迅先生,若知自己最感激的老師如此命運多舛,死後竟因自己的緣故得享殊榮,又會寫出怎樣感人肺腑的文章呢?

參考資料:

1、潘世聖:《關於魯迅與仙臺醫學專門學校--「日本留學期魯迅之實證研究」之一》

2、丁啟陣:《藤野先生弔詭的人生》

3、藤野嚴九郎:《謹憶周樹人君》

相關焦點

  • 魯迅的老師藤野先生:他是怎樣的人?他的人生結局如何?
    我們中學時學過的魯迅散文《藤野先生》,講述了一段異國師生情。魯迅說:「在我所認為我師的在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給我鼓勵的一個。」然而,仙臺一別,魯迅再也沒有見過藤野先生。他們相處不到兩年,藤野先生在魯迅心目中卻有如此之高的地位,這位藤野先生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他後來又怎麼樣了呢?
  • 魯迅筆下的藤野先生後來怎麼樣了?被自卑隔閡的友誼
    而且他家裡情況也糟糕,先是被母親騙回去逼婚,娶了個陌生的鄉下大姐朱安。後來又莫名其妙地被誣了個「偷看弟媳洗澡」的罪名,為此,滿腹經綸的親弟弟周作人也跟他斷義絕交。1935 年,當時藤野恆彌在讀高中,這天語文老師菅好春老先生叫恆彌過來,交給他一本書,說:「這本新出的書,是中國大文學家魯迅先生的散文集,裡面有一篇寫的人叫藤野嚴九郎,跟你父親的名字一樣。你拿回去問問你父親是不是他。」
  • 魯迅筆下的藤野先生後來結局如何?
    當他的日文版文集要在日本出版時,他還多次囑咐出版社,一定要把《藤野先生》收錄進去,只願恩師能夠看到。他還多次委託山本初枝和增田涉等日本友人,打聽藤野先生的下落。直到1936年夏天,病入膏肓的魯迅,依然念叨著藤野先生:「藤野先生大概已經不在世了吧」。 未能再見藤野先生一面,終於成了一代文豪魯迅,臨終前的遺憾。
  • 魯迅筆下的藤野先生讓他永志難忘,60歲藤野卻問:魯迅是誰?
    然而,他仍然只是模糊地記得似乎有這樣一個人。他羞愧地嘆了口氣:是周君,沒想到他能夠取得如此高的成就。60多歲的藤野嚴久朗終於想起了他30多年前教過的那個外國學生。藤野嚴九郎然而,他似乎已經忘記這個學生30多年了。
  • 為何魯迅對藤野先生「永志難忘」,而藤野卻記不起「魯迅是誰」?
    藤野嚴九郎又沉默了很久,書中字字句句永志難忘的回憶,讓那三十多年前的漫漶不清的記憶終於有些清晰了,然而他依然只能模糊依稀地記得似乎有那麼一個人,他有些慚愧地嘆到:原來是周君,他竟有如此偉大的出息了……六十多歲的藤野嚴九郎終於把三十多年前教過的那個留學生想了起來。但,似乎,三十多年來他根本早已將這個學生忘卻了。
  • 【惠州文脈·雜談】民國往事:《藤野先生》文本之外的藤野和魯迅
    文章深情回憶了他20年前在日本留學時的一位老師:藤野嚴九郎。「其時進來的是一個黑瘦的先生,八字須,戴著眼鏡,挾著一疊大大小小的書……」 魯迅為何對這位老師念念不忘,這在文中有所流露。魯迅在日本留學時正是甲午戰爭後,作為戰敗國來的留學生,他備受歧視。而藤野先生卻以正常的眼光看他,幫他訂正課堂筆記。這讓年輕的魯迅內心感動。
  • 魯迅:藤野先生,我永志難忘!藤野:魯迅是誰?奧,那個中等生
    可是你們可知道其實作為近現代大作家的魯迅其實在青年時期也沒有被他的老師重視,他在日本留學期間藤野先生給了他很大的幫助讓他永志難忘,但是對於藤野先生來說魯迅卻只是千萬學生中的一個,而且在別人對他問起魯迅的大名之時,藤野先生居然不記得了,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 藤野先生為什麼說魯迅不是非常優秀的學生?
    文章是魯迅在1926年於廈門大學任教時所作,裡面回憶了魯迅1904年在日本仙臺醫學專門學校(今日本東北大學)求學時的一段經歷,濃墨重彩地描寫了一位辛勤治學、誨人不倦、嚴謹踏實的日本老師形象,讓很多人在多年後還記憶猶新——他就是我們所熟知的藤野先生。
  • 這裡保留著醫學生魯迅的聽課座位:在仙臺尋蹤魯迅和藤野先生
    魯迅對此不甚滿意,後來在仙臺醫專老師藤野先生的勸告下,「搬到別一家」去住了。青年魯迅藤野先生,姓藤野,名嚴,排行第九,故又稱藤野九郎。他對魯迅從生活到學習給予很多的關心,還幫助魯迅用紅筆仔細修改他所抄的講義和課堂筆記。魯迅先生心存感激,於1926年在廈門大學任教期間,寫下著名的散文《藤野先生》,我就讀時的中學教科書裡收集了這篇名文。
  • 教學實錄|《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教學實錄陝西省嵐皋縣城關中學 梅雁琳/執教、整理師:今天,我想和同學們一起說說魯迅先生的老師。在他的筆下,提到過三位老師——壽鏡吾老先生,藤野先生,章太炎先生。同學們還記得壽老先生嗎?生1:《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裡寫到了。
  • 魯迅:恩師藤野先生,我永生難忘,藤野疑惑:魯迅是誰?記不得了
    魯迅在《藤野先生》一文中寫道:「但不知怎地,我總還時時記起他,在我所認為我師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給我鼓勵的一個。」在日本求學時,魯迅還是個迷茫小青年,他空有救國救民的理想,卻始終報國無門。然而,他在東京的弘文學院補習了2年日文,並來到仙臺醫學專門學校之後,卻遇到了一個「貴人」,恩師藤野先生給了他莫大的幫助與啟發。
  • 魯迅對恩師藤野先生永生難忘,藤野:魯迅是誰?哦?那個中等生!
    1935年,日本一家書店出版了來自中國作家魯迅的作品,書籍上市後,福井初中的中文教師菅好春買來了一套,他一口氣將其讀完,書中一篇文章讓他很是難忘,魯迅回憶在仙臺的往事。 沒幾天,他的學生藤野恆彌找到了他,菅好春想到書中的「藤野先生」,連忙問:「你父親名叫藤野嚴久朗,是嗎?
  • 淺析《朝花夕拾》中的父親形象,藤野先生與魯迅的師生之情
    二:父親形象的引伸-藤野先生在魯迅的父親在病與死之後,整個童年時代的魯迅,就缺失了父親的愛,在消逝了父愛的時候,是藤野先生走進了魯迅的生活中,他似乎在藤野先生的身上找到了父親的替代人,因為藤野先生給了他生活中以及學習上的幫助。
  • 魯迅文中多次提到的藤野先生,為何在被問起時卻說:不記得魯迅?
    魯迅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我們在上學的時候都學過他的課文。在魯迅的文章中,有一篇很多人都記憶深刻,那就是為了紀念恩師所寫的《藤野先生》。文章中的藤野先生平易近人,對來自中國的魯迅並沒有什麼歧視,反而怕他人生地不熟,所以格外照顧。
  • 魯迅恩師藤野先生結局:長子死在中國戰場上,他71歲倒在出診路上
    ——魯迅《藤野先生》記得初識魯迅讓人最為印象深刻的除了《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故鄉》這兩篇文章外,便是《藤野先生》了。魯迅用簡練的筆吻讓藤野先生的形象躍然紙上。從魯迅的文章裡面我們知道藤野先生待魯迅是極好的,同時對於中國學生藤野先生也表現出了極大的友善。
  • 回憶日本留學往事,魯迅與恩師藤野說法很不一致,到底誰在撒謊?
    在這篇課文裡魯迅回憶了自己青年時期去日本仙臺學醫並認識藤野先生的過程,回國後他選擇棄醫從文,但是他在仙臺和老師的美好記憶始終不能忘懷,於是寫下了此文,並收錄在了他的名作《朝花夕拾》裡。令人稱奇的是藤野先生晚年也寫了一篇文章,叫《謹憶周樹人君》。在文章裡他說魯迅只記得是個中等生,印象不深了,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 魯迅作文懷念老師,老師說他成績普通,到底是誰在說謊?
    這樣一直繼續到教完了他所擔任的功課:骨學、血管學、神經學。這段文字你們應該很熟悉吧,選自我們中學課本上所學的<藤野先生>,簡單的說這篇也是魯迅先生回憶自己在日本留學,遇到老師藤野先生的過程。就是因為這段回憶,讓魯迅先生久久不能忘懷,便寫下這篇文章,收錄在自己的散文集《朝花夕拾》裡。
  • 藤野先生曾手抄《論語》
    殊不知,在日本,特別是仙臺,藤野嚴九郎也因為他的這位中國學生變得有名。藤野先生的故鄉福井縣建立了「藤野嚴九郎紀念館」和「惜別」碑。魯迅就讀的仙臺醫專現屬的日本東北大學設立了「藤野先生紀念獎勵獎」。  1973年,日本各界成立了專門的記錄調查會,搜集和考證有關魯迅在仙臺一年零七個月的留學生活方方面面的文字和影像史料,進而成立了「東北大學魯迅研究課題組」。
  • 特級教師|餘映潮:《藤野先生》教學實錄
    二、課堂實錄  (一)創設問題情境,導入新課  師:一個人的成長離不開社會與他人的因素,而老師又是其中很重要的角色.大家所熟悉的魯迅先生也是這樣. 師:我們學過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還記得三味書屋中老先生的名字嗎?  生:壽鏡吾  師:今天,我們再通過魯迅先生的文字一起認識一下魯迅先生的另一位老師藤野先生。去看看這位洋老師給了魯迅怎樣的印象和影響。
  • 《藤野先生》中魯迅筆下的清朝留學生,在這次疫情中,又回來了
    魯迅先生的《藤野先生》一文中,花了很大一部分內容,來寫關於清末的留學生去日本留學後的狀態。這是魯迅先生極不願意看到的,甚至是怒其不爭的。可是,他除了約束自己以外,他做不了任何事情。所以經歷了日本的求學之後,魯迅先生下定決心棄醫從文,想要從思想上給人們動手術,剝離掉他們的愚昧,自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