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在《朝花夕拾》中,寫過兩位老師。一位是啟蒙老師壽鏡吾先生,一位是日本的藤野先生。
關於三味書屋和壽老先生,只殘存於魯迅兒時的記憶中,印象很模糊。藤野先生的形象,在魯迅的筆下卻很鮮明。
「八字須、戴著眼鏡」,衣著不講究,並不太受學生們尊敬和喜愛。對魯迅格外照顧,親自為他添改講義,送他相片。
魯迅回國後棄醫從文,每當「夜深疲倦,想要偷懶」時,抬頭看到藤野先生的相片,便「良心發現,並且增加了勇氣」。
魯迅在文章中說:「在我的老師中,他是我最感激的一個……」
令魯迅時時掛念的藤野先生,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呢?
藤野先生全名藤野嚴九郎,生於1874年,日本福井縣人,比魯迅大七歲。
藤野先生祖上世代行醫,其父也是一名醫生,接受過西洋醫學教育,一輩子當鄉村醫生。藤野九歲時,父親過世。在兩個哥哥的撫養下,藤野才得以長大成人併入學讀書。
日本受中國文化影響比較大。當時,福井縣的許多學校開設了漢學課。藤野在酒井藩學校(小學)讀書時,學習過漢學。在那時,藤野先生便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濃厚興趣。
在《藤野先生》一文中,魯迅說過,藤野先生擔心他不肯解剖屍體,因為藤野先生知道中國人敬重神鬼,解剖屍體是對逝者的不敬。藤野先生還詳細地向魯迅詢問,中國女人是如何裹腳的,嘆息沒有機會親自看一看。
藤野先生對魯迅的親近,既有魯迅自己理解的「物以稀為貴」的原因,也有藤野先生對中國文化熱愛而心生親切。以及,作為教師對學生天然應有的關心。
藤野先生讀完小學後,進入藤島高中讀書。日本的高中,其實只是初中。1892年,藤野先生尚未完成初中學業,便得到一個特別的機會,得以進入愛知縣醫學校學習。這在那時是他的幸運。繼承了父業,還可以省卻許多曲折。然而這一段經歷,卻於幸運中蘊藏著不幸。
在愛知醫學校學習四年後,1896年,藤野先生畢業留校任教,成為一名解剖學助教。1897年,在導師奈良坂先生的幫助下,藤野先生獲得去日本東京帝國大學深造的機會,進修了一年解剖學。
三年後,藤野先生應聘到仙臺醫學專門學校,擔任解剖學講師。就是在這裡,藤野先生遇上了魯迅,結下了一段為後世所傳誦的師生情誼。
青年時代的魯迅,從21歲到28歲,在日本留學七年,1910年方才回國。這一段人生經歷,是魯迅精神發育史上最重要的部分。眾所周知,魯迅在他的作品中反覆提及,他去日本留學,是想學醫以拯救孱弱的國民。然而魯迅在日本留學的生活,以及那些年他經歷了怎樣的心路歷程,他自己記述甚少,這實在令人遺憾。也因此,《藤野先生》一文更顯得彌足珍貴。
1902年,魯迅東渡日本,進入東京的弘文學院學習了兩年,1904年入仙臺的醫學專門學校就讀。
據史料記載,當時派遣魯迅一行去日本留學的清朝官員劉坤一,希望這批留學生在弘文學完成基礎學業後,可以進入東京帝國大學學習採礦和冶金專業。這幾乎沒有可能。當時日本只有兩所大學,一所是東京帝國大學,一所是京都帝國大學。日本本國的學生想要考入這兩所大學都非常難。中國留學生想要入讀,一要參加考試,二要中國駐日公使的推薦。即使考上了,也得七年以後才能畢業。
平心而論,魯迅如果選擇參加考試,考上的概率並不高。當時還有另一種選擇,也正是魯迅在弘文學院的老師極力推薦的,進入醫學專門學校就讀。
關於魯迅學醫的原因,現在基本有定論。一是小時候關於「父親的病」的記憶及那時的決心,二是魯迅發現日本的崛起與明治期間醫學的進步有很大關係。然而真實的原因,或者說決定性的原因,是魯迅當時並沒有更好的選擇。明治以後,日本的醫學進步很快,用他們的話說,便是德國猶有不及。
清國留學生進入帝國大學不是容易的事,進入醫學專門學校卻比較簡單,只要本人提出申請,不需要經過考試。所以魯迅留日期間學醫,應該是務實和理性的選擇。
不過,魯迅原本可以留在東京,東京也有醫學專門學校,不必一定去仙臺。仙臺偏遠寒冷,魯迅去那裡,可能真的是看不慣清國留學生們的嘴臉。
魯迅是仙臺醫學專門學校第一位外國留學生,因而得到了格外的照顧。藤野先生的治學嚴謹和親切關懷,以及惜別時贈送相片,令獨在異鄉的魯迅感到無比溫暖,留下了一生難以磨滅的記憶,並專門撰寫《藤野先生》一文記述。這在藤野先生本人也是未曾想到的事。
可惜多年後藤野先生看到此文時,魯迅已經去世,師生之間無緣再續佳話。
藤野先生在《謹憶周樹人君》中寫道:周君臉圓圓的,但不是健康的血色;人很聰明,學習很努力。那時他一個人在日本,一定很寂寞。周君成為文學家,一直把我的照片掛在寓所,尊我為唯一的恩師,我感到很高興,也感到不可思議,我不過為他添改了一些筆記……
魯迅決定棄醫從文離開仙臺醫學專門學校後,藤野先生繼續在這裡教書。1912年,東北帝國大學成立,仙臺醫學專門學校被合併成為大學的醫學部。不久東北帝國大學升格為醫科大學,藤野先生因學歷不達標,被迫辭職。
此時的藤野先生已經41歲。中年失業,實在是人生中的大不幸。當年中斷初中學校入讀醫學院,沒有按部就班接受學歷教育,原來並不是人生的飛躍。當然,這也看出,那時的日本只重學歷不重能力。藤野出生於醫學世家,專業水平也比較高,最終卻被東北醫科大學炒了魷魚,實在令人嘆息。
失去教職以後,藤野先生曾在民辦醫院工作過一段時間。1919年,藤野先生回到家鄉福井縣,開診所做了一名鄉村醫生。
弔詭的是,藤野先生在世時遭遇不公,死後卻因魯迅及《藤野先生》一文,命運發生了有趣的逆轉。
抗戰勝利後,中日兩國修好,藤野先生被當成中日友好的象徵,得到了無上榮譽。國家在福井縣為他立了紀念碑,他的老屋被改造成藤野嚴九郎紀念館。魯迅的故鄉紹興市還與藤野先生的故鄉蘆原市結為友好城市。
甚至生前炒了他魷魚的東北大學,也設立了「東北大學藤野先生獎」,將他引為本校的驕傲與自豪。
倘藤野先生泉下有知,看到今日一切,不知將作何感想。而於更早之前離世的魯迅先生,若知自己最感激的老師如此命運多舛,死後竟因自己的緣故得享殊榮,又會寫出怎樣感人肺腑的文章呢?
參考資料:
1、潘世聖:《關於魯迅與仙臺醫學專門學校--「日本留學期魯迅之實證研究」之一》
2、丁啟陣:《藤野先生弔詭的人生》
3、藤野嚴九郎:《謹憶周樹人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