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繞著陽臺跑了三千米,回到客廳地板開始滑翔,最後拎起我的貓貓舉了一會重。」
新冠疫情爆發以來,人們為了證明自己不是只懂吃喝拉撒的廢物,都竭盡全力地把家改造成「運動場」。
這當中還出現一些奧運大咖的身影,比如義大利遊泳女神、北京奧運冠軍女子200米自由式冠軍佩萊格裡尼,就在疫情期間做出了一個迷惑行為:
她在自家房間裡穿著泳衣、戴著泳鏡和泳帽,煞有其事地完成熱身,然後「噗通」一下——跳在了軟綿綿的床鋪上,跟著節奏瘋狂划水、旋轉、跳躍不停歇。
也是,炎炎夏日早已降臨,但疫情讓這些遊泳愛好者無法出門,只能幻想著讓遊泳這個項目徹底擺脫水的束縛。場景讓人失聲啞笑,但是人家好歹是奧運冠軍,光看其優美標準的動作就足夠了。
但廣大人民群眾的居家健身奇葩現場,就不那麼賞心悅目了。根據《雲健身業關注度分析報告》,在2020年1月-3月,舉國上下都在參加土味健身大賽——大靠椅可用來做深蹲,毛巾可扯來拉背,桶裝水、寵物狗、橫著的老婆都可以變成「槓鈴」。
當健身「逃離」健身房
健身這項活動,不是因為疫情才開始脫離健身房這個固定區域。近年來,人們為了在各種場合適應「健身」需求,可謂絞盡腦汁。
2019年12月,東日本旅客鐵道公司就研發出一款在地鐵上健身的應用,名為「『TRAIN』ing」,並在東京地鐵的山手線首先投入測試。
使用者只需輸入乘車站與下車站,APP就會根據車內實時擁擠程度安排健身,讓乘客就近利用座椅、吊環等「器材」開啟車廂運動模式,有「雙手握住吊環,上下活動兩肩」、「兩手拿包,緩慢提起」等87種姿勢供挑選。
這是對健身市場的進一步探索,就是讓健身不再局限在健身房,而是在上下班路上就能實現。只是誰也沒想到,在短短的一個月之後,健身房就被急速封閉,人們的活動範圍收縮到小小的家中。
這一場對生命健康的重大考驗,打了所有人一個措手不及。眼見著樓下的健身房倒閉、年卡打水漂,身上的肥膘又日漸見長,許多人不得不振作起來,開始用健身app協助居家健身,偶爾能出個門都開始報復性爬樓或報復性遛狗。
根據Keep平臺數據,在1月17日至2月16日期間,用戶運動時長平均每次達到36.2分鐘,對比19年平均每次20分鐘,有顯著提升。
線上健身課程的便利,帶動的不只是社畜,還有學生群體和中年人,其中00後的佔比最大,達到42%。
不同年齡段的人健身,都藏有自己的「小心機」:年輕人是為了收穫好身材,老年人則是為了睡得香甜。
除了Keep,2020年最有發言權的健身小夥伴無疑就是《健身環大冒險》了。據任天堂2020財年財報,截至2020年3月31日,這款遊戲在不足半年內總銷量就達到了273萬,在微博健身話題上遠超第二位,玩家普遍認為它能帶來「surprise」。
居家健身,可能是個偽命題
然而,當一切看似都朝著美好願景發展時,這種健身方式就逐漸真相了:居家健身,充其量就是一時衝動,「全民運動」的願景也約等於是幻覺。
首先,從《健身環大冒險》過山車般的變動價格可以看出,人們對健身的熱情波動明顯,可謂「三分鐘熱度」。
《健身環大冒險》在去年10月18日上市時,官方銷售價格(含)為79.99美元,約合560元人民幣。
疫情爆發後,該遊戲價格迅速走高,2月22日,京東平臺上的遊戲報價已達1799+元,較最初的官方定價提升3倍,一度賣到斷貨。由此,《健身環大冒險》被網友們戲稱為「2020年度最佳理財產品」。
但在半個月後,人們從最初的狂熱中漸漸冷卻下來,3月12日,遊戲在淘寶平臺售價跌為1248元。儘管後期有小幅上漲,但當人們開始復工復產後,價格就一直回落,最終下降到1000元左右。
與此同時,閒魚數據顯示,在2月和3月,遊戲周邊產品同比分別增長353.5%、208.6%,其中就包括很多二手轉賣、打包出售的switch和《健身環大冒險》。
可見,儘管健身環開創了一種居家就可以「遊戲+健身」的嶄新形式,但並沒有讓玩家產生持久的興趣。畢竟,單就遊戲而言,它雖融入了豐富的闖關元素,但套路單一,劇情中二;
單就健身而言,裡面的AI私教又不夠人性化,不能檢測到玩家的每一個動作是否標準,也不曉得玩家是否穿著拖鞋、癱在床上來偷懶作弊。
健身直播課程,也可窺見與AI健身相似的趨勢。在初期,線上激情喊麥的健身主播,的確能吸引一堆在家葛優癱的觀眾,比如抖音話題#居家健身小妙招#,30天播放次數達13億。
但是這個熱度也很快就回落。對於普通人來說,倘若對健身沒有高超的領悟力,極其容易因為錯誤的姿勢一錯再錯,比如錯誤的平板支撐會導致傷腰、損傷肩膀,亂做伏地挺身也會導致肩周炎和粗胳膊,很快就會讓學員因為肢體不適而放棄。
無論在哪健身,都是放鴿子的命
這種「衝動健身」的現狀,也不是疫情後才顯露的。根據《2019運動消費趨勢報告》的測算結果,中國可能有1億人在「假裝」健身,這些人「買了運動裝備卻很少運動,辦了健身卡卻很少去健身」。
換言之,疫情前就很多人是在「表演健身」。他們可能坐在動力單車上,騎車5分鐘,P圖一小時,就是為了得到一個元氣爆棚的朋友圈,集夠贊了就可以去免費澡堂搓澡了,自我安慰「今天又是充實美好的一天」。
這其實跟在星巴克買一杯咖啡來擺拍的動機沒什麼兩樣。
還有一些人,健身可能只是單純的跟風。正如keep平臺發現,在疫情期間,男性最愛練「腹」部課程,女性更喜歡做「腿」部訓練,因為在當下的審美語境中,男生都以一塊塊硬實的腹肌為榮,女生都以瘦長白皙的美腿為傲。
這跟對健康的追求關係並不大,只是沉迷於「表演式」的健美文化。但在疫情爆發後,表演的需求都沒有了,健身自然就成為了空談。
還有一些人健身,自始至終就是為了社交。GymSquare發布的《2018中國健身行業數據報告》顯示,30.1%的白領去健身房是為了交朋友。
健身房正逐漸成為除了酒吧和舞廳之外,年輕人認識新朋友的慣常路徑。就像不少肥皂劇裡的少女為了偶遇高富帥,都會去健身房辦個VVIP卡來碰碰運氣。
但是,在不用出門的疫情期,你連頭都不想洗,還會積極居家健身,維持那一身肌肉嗎?
事實上,我們對居家運動早就有過嘗試。跑步機、橢圓機、划船機不一直都是熱銷產品嗎?但是不用懷疑,絕大部分的它們都蒙上了厚厚的灰塵——如果沒有沒有被淪為晾衣架的話。
健身一直都是風險投資,因為需要高度的自律和信仰。新冠疫情的發生,可能會引起短暫的健康焦慮,但這遠遠比不上日復一日的懶精上頭。
過去在線下健身會放鴿子的人,居家健身只會放得更多。2020年最大的自我騙局,就是你以為的健身,不過都是「購物式惜命」——買了健身環、健身課程就認為等於惜命了。
簡言之,焦慮往往只是一時,舒服地懶著才是人類恆久且穩定的夢想。除非你是世界上那極少部分堅信「自律才能自由」的人,否則你的居家健身大計很難實現,盲目「投資」只會證明你的每一天都只是在划水。
正如村上春樹在《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麼》中道出的真理——「喜歡的事自然可以堅持,不喜歡的怎麼也長久不了。」
參考資料:
[1] 《雲健身行業關注度分析報告》|微熱點
[2]《2019運動消費趨勢報告》|天貓
[3]《2018中國健身行業數據報告》|GymSquare
[4]《2020健身大器械新趨勢研究》|CBNData
[5]《雲健身從爆紅到冷靜:年輕人的「養生」,只是說說而已?》|新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