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倉城,
擁有400多年的歷史。
據史料記載:
先後有30多位歷史文化名人曾居住於此;
被康熙皇帝稱為「江南第一名菜」的四腮鱸魚,正是在秀野橋下被人所熟知;
水陸要道又使倉城盛極一時。
倉城,
曾古琴悠揚,
曾車馬如龍!
斯人漸老,繁華已退,
留下滄桑待興。
松江倉城,2005年被列入上海市風貌區,是當時市政府批准的《上海市郊區及浦東新區歷史文化風貌區範圍》中的32個風貌區之一。2007年永豐街道首次對其規劃,時隔10年,為適應時代的發展,於2017年再次規劃,《松江倉城歷史文化風貌區修建性詳細規劃》內容考慮更全面,發展形式更多樣。
風貌區的建設從構思規劃到著手修建,已經有十幾年了,看著新城日新月異,許多人或許覺得倉城建設慢了,但是慢有慢的好處,對於倉城的修繕,有更多時間思考、琢磨,想清楚要如何做。
整個倉城歷史文化風貌區現保護規劃範圍為79.22公頃,其中核心保護範圍19.5公頃,位於玉樹路以東、黃牆港以西,市河於中山西路兩側區域。倉城歷史文化風貌區位於城區內,是上海市44處歷史風貌保護區之一,也是上海為數不多的地處城市中心地段的歷史文化風貌區。
目前,倉城歷史風貌區內的2800多戶居民已完成搬遷籤約,17處文物保護單位已完成修繕,保持原有的明清風貌。
風貌區內有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處,分別是大倉橋和頤園,區級文物保護單位10處,包括雲間第一橋、葆素堂、費驊宅、杜氏雕花樓、啟安弄2處王氏宅、陳氏孝堂、杜氏宗祠、水次倉關帝廟和趙氏宅。另有116處文物保護點。保留道路中山西路外,還有秀南街、倉城街、王家灘、陳家弄、橫街。位於中山西路的徐氏當鋪更是松江唯一保存至今的清代當鋪。
如何讓這些老建築以古韻之姿,
以創新之貌再度走到世人眼前,
成為松江新地標,
是這些年倉城建設的一大重心。
倉城的興衰
倉城的發展可追溯到明朝時期,宣德八年江南巡撫周忱於倉橋南端建華亭水次西倉,為倉城作為松江府漕運中心打下了基礎。時隔百餘年,嘉靖年間華亭知縣於水次西倉興建倉城,從此,越來越多的人來到倉城,一派繁華。到了萬曆和崇禎期間,倉城又先後2次大規模擴建。明清時期,倉城地區欣欣向榮,儼然是松江府城外的市井中心之一。倉城經過幾百年的沉澱,擁有深厚的歷史底蘊,作為漕運中心,它還見證了松江工商業的發展。
倉城作為漕運中心,每年大量漕糧經此運往各地。每年漕運時節,歌舞三日不絕,祭祀以求一帆風順。每日倉城一帶擠滿了觀看盛景的人們,空前熱鬧。
▲ 清後期松江府漕運倉城鳥瞰示意圖
倉城的繁華一直持續到清朝才開始逐漸衰落。鹹豐年間,漕糧改為海運,倉城雖仍是倉儲重地,但周邊的商業區少了人來人往的客流,許多娛樂行業驟然落寞、蕭條了,可以說海運的出現成了倉城由盛轉衰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其後,由於戰爭的影響,倉城在戰亂中受到了嚴重的破壞。府庫已無力支出,倉城的城牆修繕也是遙遙無期,衰敗愈發嚴重,不少商鋪遷出倉城。
民國初年,社會經濟逐步發展,街頭巷尾也有了起色,商業漸漸發展,米商開始齊聚秀野橋、倉橋、跨塘橋「三灘」,雜貨鋪、旅店等行業也漸漸興起。各類交易活躍起來,倉橋附近又成了當時松江的商業中心之一。一大批規模較大的住宅和祠堂也一棟棟地建成。雕梁畫棟、錯落有致的精美建築讓倉城猶如一幅畫般別致。
抗日戰爭時期,昔日的人氣再次下降。至解放初期,倉城只剩四五米舊城基,遺散的少量城磚被居民撿去砌做圍牆。1960 年,取用倉城地基土築路。20世紀70年代起,倉城舊址先後建起向陽一村、二村、三村、四村和倉城五村。
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不斷地發展,倉城的再規劃也重新進入人們的視線。
古城涅槃重生
關於倉城歷史文化風貌區的復興,永豐街道作為倉城歷史文化風貌區建設的主要推動者,著力打造外觀精緻婉約、內涵深厚有趣、富有江南水鄉風韻的綜合性歷史街區和旅遊目的地。
永豐街道以「精煉保護,古今融合」為主旨,分為七大體系建設。分別為功能演繹、建築風貌、公共空間、河道水系、交通組織、旅遊環境和夜景照明7個部分。
倉城是以水而興,復原水貌是規劃考慮的重點。以現存水係為基礎在規劃範圍內形成河道水、院落水、景觀水。再通過院落和街巷建設布局,還原古時倉城空間結構,並通過街巷復原古倉城交通特色。另外,保存完整的建築將被妥善保留,損壞較少的建築將進行修繕。還將新建一批具有古倉城特色的建築,再現古倉城樣貌。
整個倉城歷史文化風貌區重點圍繞「一河兩街」建設,一河為市河,兩街為中山西路和秀南街。沿著市河,重點打造倉城帆影、鱸鄉遺韻、孟姜女坐石、臥子投江處和雲間觀龍舟等景觀。通過古船再造、雕塑製作、演藝表演、情景再現等豐富多彩的形式,展現昔日漕運盛況,生動地講述倉城歷史故事和民間傳說。
▲ 松江市河
作為兩條主要街道,中山西路被打造成上海之根文化旅遊產業特色街,在這裡可以欣賞到文化工藝品,買到松江特產,嘗到特色小吃、地域美食,還能體驗傳統文化,觀看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等。秀南街則以建設民俗風情為主,主打地域特色民俗工藝品和創意產品等項目。
▲ 市河南岸的秀南街
為激發倉城活力,倉城歷史文化風貌區還分別以倉城遺址核心區與濱水休閒遊憩環為中心,圍繞「一心一環」輻射外圍,將傳統文化與現代娛樂相融合在倉城內,並打造天下糧倉、秀野草廬和倉城驛站三大核心項目,分別對應「糧倉文化」「美食文化」和「驛站文化」。
倉城的布局有大而全的規劃,整個歷史文化風貌區分為六大功能片區,分別是歷史文化展示區、傳統生活休憩區、商業休閒購物區、水鄉文旅度假區、創意文化產業區和美好生活體驗區。
而倉城歷史文化風貌區的遊覽線路,也被8個碼頭聯結起來,遊人們不僅可以通過陸上交通遊覽倉城,還能體驗水上遊覽。規劃中僅核心保護區便設5處停車庫,並鼓勵在不損害文物保護單位及優秀歷史建築的前提下,儘可能地開發利用地下資源,規劃停車庫。
在倉城遊覽時也無須擔心找不到公廁和遊客服務中心,在核心保護區域內,將建設多處公共廁所。另外,有3個遊客服務中心建設在松匯西路、中山西路上。
▲ 市河北岸的中山西路
倉城的拆與建,並非推倒原有的歷史文脈,而是在保護文化遺產的基礎上,深入淺出做好倉城的運營和可持續發展。
如何利用好老建築?若是只一味保存,那它們終將淪為中山西路上的擺設品,要挖掘它們的價值才是風貌區建設的重要一環。自2012年至今,17座文物保護單位已經修繕完成。歷時最久的是王春元宅,當時是第一次著手修繕,許多東西都是剛接觸,還沒有經驗,所以花費了2年時間才完成整個過程。
每一棟老宅子都有自己的故事,目前做的就是通過研究、修繕,把這些故事還原,將他們「無聲的歷史」再現給後人。
倉城的許多原居民也很高興於老宅恢復舊貌,曾經住在徐氏當鋪裡的黃順娣,被上海電視臺邀請來介紹徐氏當鋪時,看見曾經的「家」變了樣,很是高興,她說自己雖然搬出去了,但是很值得,能讓老一輩留下的房子恢復「舊顏」。
倉城歷史風貌區的建設一直在進行,以後如何發展也一直在考慮中。除了做好硬體設施的保障外,對於整個倉城歷史風貌區的發展走向也在不斷探索。設想是文物保護單位不作商業化運作,新建的休閒娛樂設施由企業參與。這樣的考量也是為了把文化做好,不同於一些著名的古鎮以休閒娛樂為主打,倉城歷史文化風貌區將以文化為核心,與傳統古鎮是非同質化的競爭。
倉城歷史文化風貌區的建設非一朝一夕可成,這裡的歷史文脈、雕梁畫棟都需要一點一滴還原,時間能證明倉城的美與眾不同。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