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報觀察記者 寇敏芳
進入8月,四川先後迎來兩輪強降雨天氣,廣元、綿陽、德陽、成都等多地局部連遭大暴雨,這些區域位於龍門山區,受「5·12」特大地震影響,山體被震松、震裂,不穩定因素增加,遇到強降雨發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風險極大。
據不完全統計,在8月10日至13日的首輪強降雨中,全省就已發生較大規模地質災害400多起,但絕大多數都實現了成功避讓。記者梳理了兩輪強降雨中部分地質災害成功避險案例,發現這些案例都有一個共同特點——早發現、早轉移。
「早」是如何實現的?
群測群防體系高效運轉,「三避讓」要求落實到位
8月12日凌晨,石棉縣石棉縣慄子坪鄉慄子村1組幹海子發生一起泥石流災害,早在一天前受威脅的7戶40名群眾已全部轉移完成,沒有出現人員傷亡。
成功避險離不開當地政府的「早轉移」。8月11日16時25時,石棉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氣象局和應急管理局聯合發布了石棉縣第15號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接到預警信息後,該縣慄子坪鄉立即按照「三避讓」原則和「危險隱患點強降雨時緊急撤離」,逐戶通知避險轉移,至18時50分,慄子坪鄉慄子村1組幹海子威脅的7戶40名群眾全部轉移完成。
不僅在慄子村,記者梳理了成都、綿陽、德陽、雅安等地的8件成功避險案例,發現各地「主動避讓、提前避讓、預防避讓」的「三避讓」要求均落實較好,基層政府和一線監測人員在接到預警信息後,都能及時響應,果斷決策,迅速組織力量,對危險區內的受威脅群眾進行轉移避讓,提前避讓。
「三個緊急撤離」是我省「三個避讓」特別是提前避讓的掌握標準。即危險隱患點發生強降雨時要緊急撤離、接到暴雨藍色及以上預警或預警信號要立即組織高風險區域群眾緊急撤離、出現險情徵兆或對險情不能準確研判時要緊急撤離。
省自然資源廳相關負責人表示,強降雨來臨前的及時主動避讓,是我省防範地質災害的重要「法寶」。能夠快速實現避讓,靠的是在「5·12」地震後逐漸構建起來的群測群防地質災害防治體系,通過發動廣大基層幹部群眾積極投身防災工作,一級一級壓實防災責任,讓防災措施一桿到底,築牢了基層防災網絡。
地災監測員守土有責,當好防災前沿「吹哨人」
8月15日11時左右,德陽市中江縣集風鎮九股泉村發生一起滑坡災害。集風鎮九股泉村12、13組的居民聚集點就位於滑坡體上,共有93戶房屋,住著239人。
「連著下了幾天雨,鎮上多次提醒我們注意排查隱患。」九股泉村村支部書記張運曙也是村裡的監測責任人,他按照鄉鎮的要求,加密了巡查。15日上午10時許,他在巡查過程中發現村道路面新增加了多出裂縫,趕緊向當地鄉鎮值班室和縣自然資源局值班室報告險情。當地快速處置,轉移群眾,避免了239人可能的因災傷亡。
成都彭州8月11日12時發布第9號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後,該市通濟鎮陽平社區6社社長吳葛作為該村的監測責任人及時排查隱患,協助位於一處滑坡隱患點的唐沙芬一家5口人安全轉移。轉移此後不久,山體就發生了滑坡。「當時雨特別大,要不是他來喊我們撤離,我們可能就埋在那了。」唐沙芬至今心有餘悸。
群測群防體系能否發揮作用,關鍵的一環是廣大隱患點的地災監測員和監測責任人,他們處在防災體系的最前端,隨時觀測隱患變化,是災害的「瞭望員」和「吹哨人」。在此輪連續強降雨中,地災監測員和監測責任人守土有責,及時發現了災害的預兆,並快速傳遞信息,群眾才得以快速轉移。
「如果是晚上下暴雨,我們都不敢睡,基本上要巡邏7、8次。」在記者採訪中,多位專職監測員告訴記者,已經總結出了一套土辦法,一旦發現有山體塌方、泥石流的苗頭,就會第一時間通知村民,迅速實施避讓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