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部署今年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2020-12-14 中國·甘肅

  近日,全省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視頻會議在蘭州召開,分析研判今年地質災害防治形勢,安排部署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我省地質構造複雜,是全國地質災害最為嚴重的省份之一。截至目前,全省排查發現地質災害隱患點多達1.8萬餘處,中東南部9個市州、30個縣區是地質災害高易發區。

  根據蘭州區域氣候中心預測,今年5月至8月,全省大部降水以偏多為主,河西偏多兩到三成,河東偏多兩成左右。5月下半月有低陰雨時段,6月雨日較多,7月至8月雨強偏大,發生由短時強降水引起的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災害可能性大。易發地區集中在隴南市文縣、武都區、宕昌縣、康縣、徽縣、兩當縣;天水市武山縣、甘谷縣、秦安縣、張家川縣、清水縣;定西市安定區、漳縣、岷縣;蘭州市主城區、榆中縣、永登縣;臨夏州臨夏市、永靖縣、和政縣、臨夏縣、東鄉縣、康樂縣;甘南州舟曲縣、迭部縣、卓尼縣、臨潭縣;平涼市靈臺縣等重點地區。

  省自然資源廳要求各級自然資源系統聚焦群眾生命安全、聚焦重大基礎設施安全,緊盯監測、預警、避險等關鍵環節,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加強調查排查,開展1∶5萬地質災害詳細調查、重點區域1∶1萬地質災害風險調查,摸清重要地質災害隱患的構造和影響範圍,主汛期後每一輪強降雨前後,將對重點區域、重點部位分層級開展巡查。強化監測預警,發揮基層群眾自治組織、社區等最小治理單元和現代科學技術的作用,提高監測預警的精準度,各縣區要落實到村組、社區和人員。落實防治責任,各級自然資源部門履行「全力防、配合救」的重要職責,完善災情險情會商和部門協作機制,與氣象部門進行氣象預報預警會商、掌握氣象條件變化,與水利部門對接,做好庫區、山洪泥石流等重點區域巡查監測協同,全力配合應急管理部門做好救災現場技術支撐。完善防治工作思路,及時劃定地質災害危險區,設置明顯警示標誌,向受威脅群眾發放地質災害防災工作明白卡和避險明白卡。落實工作制度,嚴格執行汛期值班值守、領導帶班、信息報送等工作制度。科學做好應急響應,確保安全平穩度汛,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記者薛硯)

相關焦點

  • 我省今年計劃投入 754萬元治理地質災害 - 海口日報數字報·海口網
    本報7月8日訊(記者張熙宇)從近日召開的海南省自然災害防治工作廳際聯席會議上獲悉,今年我省市縣財政計劃投入753.9萬元開展4項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具體為五指山市2項,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2項。    此次會議分別對今年下半年的氣象災害、海洋災害、水旱災害、地質災害、森林火災和地震災害風險形勢進行分析。
  • 高峰到大崇鎮、鉛鋅鎮調研地質災害防治、防汛減災、移民安置相關...
    7月12日,縣委副書記、縣長高峰到大崇鎮、鉛鋅鎮調研地質災害防治、防汛減災、移民安置相關工作,副縣長鄭磊、鍾莉,縣政協副主席、縣扶貧開發局局長毛孝碧,縣級相關單位負責人參加檢查調研。
  • 成都市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方案(2021-2025年)專家評審會召開!
    專家評審會 12月16日,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組織成都理工大學、西南交通大學、中國科學院成都山地所、四川省地礦局成都水文中心、四川省修復防治院等單位的知名教授專家,對市地環站承擔編制的《成都市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方案
  • 今年全省已發生11起火後泥石流災害,我省靠前防範——無人因火後...
    阿牛窩子組組長郭朝明做了28年的防災監測工作,也不禁感嘆,「今年有點難。」項腳村這個地名,今年3月底也曾出現在新聞報導中,是因為森林火災。今春涼山森林火災頻發,進入汛期後森林火災的「後遺症」發作,全省共發生11起火後泥石流災害,均發生在涼山。但沒有一人因火後泥石流災害傷亡。
  • 深圳這些地質災害重點防範區要小心
    日前,經深圳市政府同意,由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牽頭制定的《深圳市2020年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印發執行。該《方案》指出,2020年汛期深圳屬氣象災害偏重年景,呈現「暴雨集中、龍舟水活躍、強對流天數多、颱風影響偏重」等特點。
  • 「兩庫兩預警兩提升」 湖南未來4年進一步完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體系
    紅網時刻記者 楊朝文 通訊員 劉泉子 長沙報導近日,湖南省自然資源廳正式啟動地質災害防治「兩庫兩預警兩提升」工作,計劃用4年時間,實現農村房屋地質災害隱患「識別到戶」、防治措施「宣傳到戶」、發災風險「預警到戶」,堅決杜絕群死群傷,全力減少人員傷亡,切實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 冷水江市推進鐸山鎮6村地面塌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婁底新聞網訊(通訊員 段姝 曹丹)9月21日,冷水江市召開鐸山鎮原龍潭等6村地面塌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領導小組成員會議。
  • 湖北今年梅雨期災害數量較2016年同期下降87%
    長江網7月30日訊(記者李慧紫)7月30日16時,湖北省防汛抗旱指揮部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我省近期防汛救災工作情況,並回答記者提問。湖北省自然資源廳介紹,截至7月29日,全省發生地質災害220起,直接經濟損失7027萬元。
  • 舟山市開展地質災害隱患點治理 目前已完成治理7處,正在治理19處
    今年全市累計投入各級防災資金3860萬元,對29處地質災害隱患點開展工程治理。 為應對今年梅汛期集中降雨影響,舟山市加強監測預警和巡排查工作。截至7月8日,7處地質災害隱患點已完成治理,19處正在治理,剩餘3處已完成招投標程序。所有未治理完成的隱患點,均已樹立警示告示牌、發放防災避險明白卡、落實責任人和群測群防員,風險管控到位。
  • 道縣開展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宣傳暨避險撤離演練
    道縣開展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宣傳暨避險撤離演練。地質災害防治避險撤離演練現場。紅網時刻5月12日訊(通訊員 彭彥豪 何雲)為有效地提升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處置能力,提高地質災害應急救援隊伍實戰水平,增強廣大群眾防災避災意識。5月12日,道縣自然資源局聯合梅花鎮人民政府開展了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宣講暨避險撤離演練。
  • 山西:地質工作不斷拓展服務領域 助力轉型發展
    自1995以來,在縣城西側楊興河左岸長約2km的範圍內相繼發生了18次大型黃土坍塌地質災害,坍塌總體積巨大,造成260多間居民住宅全部倒塌,206間房屋開裂或下沉,直接經濟損失達3500餘萬元,為我省地質災害較嚴重的縣城區。作為陽曲縣地質災害防治技術支撐服務單位,三勘院召集有關專家實地勘查並商議後,認為此類型災害治理的核心是疏排地下水、地表水。
  • ...12日:「黨建+項目」新模式下 地質災害防治勘查野外工作提前1個...
    近日,重慶地勘局208地質隊地質災害防治研究院(以下簡稱:研究院)承擔的三峽庫區地災防治重點項目——巫峽青石順向岸坡地質災害防治勘查,提前完成了野外工作。據悉,巫峽青石順向岸坡地災防治勘查項目位於長江黃金水道巫峽右岸,岸坡高陡,巖體破碎,且下面長江波濤洶湧,勘查難度大,風險高。
  • 大型地質災害防治公益微電影《懺悔》首映禮圓滿成功
    2020年12月8日上午,大型地質災害防治公益微電影《懺悔》在金鷹影視文化城湖南聖爵菲斯大酒店舉行首映禮,正式揭開《懺悔》全國放映的序幕。國家自然資源部原副部長汪民、國家自然資源部地勘司原司長關鳳峻、全國地質災防治工程行業協會會長侯金武、中國科學院院士何滿朝等領導專家出席了首映禮。湖南省自然資源廳、湖南廣播電視臺、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微視頻專業委員會、湖南省地質災害防治學會的領導及全國地質災害防治新技術新裝備新標準交流會的1000多名代表參加了首映禮。
  • 「黨建+項目」新模式下 地質災害防治勘查野外工作提前1個月完成
    近日,重慶地勘局208地質隊地質災害防治研究院(以下簡稱:研究院)承擔的三峽庫區地災防治重點項目——巫峽青石順向岸坡地質災害防治勘查,提前完成了野外工作。據悉,巫峽青石順向岸坡地災防治勘查項目位於長江黃金水道巫峽右岸,岸坡高陡,巖體破碎,且下面長江波濤洶湧,勘查難度大,風險高。
  • 山東地礦五院承擔濟南市鋼城區棋山地質災害防治項目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薛瑞 通訊員 王棟棟 李劍鋒近日,山東地礦五院成功承擔了「濟南市鋼城區棋山國家森林公園管委會棋山地質災害防治項目」。據了解,該項目屬於「泰山區域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修復工程」,施工範圍位於濟南市鋼城區裡辛街道,通過採用危巖體清理及加固、攔擋工程、削坡工程、客土回填工程、綠化工程等治理措施,對涉及的4個治理區內的地質災害隱患進行綜合治理,以保障棋山景區交通幹線運行安全,並逐步改善區內地質環境條件,改善周邊居民居住環境,提高人民群眾生活幸福感。
  • 地質災害成功避險靠什麼?四川群測群防地災防治體系顯成效
    據不完全統計,在8月10日至13日的首輪強降雨中,全省就已發生較大規模地質災害400多起,但絕大多數都實現了成功避讓。記者梳理了兩輪強降雨中部分地質災害成功避險案例,發現這些案例都有一個共同特點——早發現、早轉移。「早」是如何實現的?
  • 山西省地勘局為全面小康提供地質工作保障
    3月11日,從省地勘局傳來消息,今年全省地勘工作將堅持「支撐服務」工作定位和「發揮優勢、對接需求、支撐政府、服務社會」工作思路,不斷完善「做強事業、走強市場」業務布局,確保全局經濟平穩增長,民生保障持續改善,隊伍改革平穩有序,為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地質工作保障。
  • 我國仍處於主汛期,洪澇災害發生可能性仍很大
    6月份以來,我國防汛救災工作面臨嚴峻考驗。記者從13日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今年以來,長江、黃河、淮河、珠江、太湖等流域大江大河發生12次編號洪水。累計派出720多個工作組、專家組和暗訪督查組,指導督促各地做好調度、巡查防守等防禦工作。地質災害和海洋災害防治不斷加強。自然資源部副部長凌月明介紹,在各方努力下,1—7月份,274起地質災害被成功預報並避讓,涉及可能傷亡人員9764人。到目前為止,西北太平洋共有6個颱風,4次颱風過程影響我國近海,3次颱風登陸東南沿海,未造成人員傷亡。
  • 267大隊地環院做好彭澤地質災害風險調查 積極有效服務地方民生
    近日,267大隊地環院抽調技術骨幹參與彭澤縣1∶5萬地質災害風險調查與區劃項目。該項目主要是按照《地質災害風險調查評價技術要求(1:50000)》及國家、省有關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的有關要求及工作部署。
  • 秋天的第一杯「氣象奶茶」:盤下今年汛期的黑科技
    今年汛期,長江流域汛情全線告急,鄱陽湖水位暴漲。由於光學衛星受到雲、霧遮擋的影響,難以對地表進行全面有效的觀測。而合成孔徑雷達(SAR)具有穿透雲霧、全天時全天候監測的能力,可透過雲層直接觀測目標地區洪水災害影響情況並實現米級解析度觀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