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新聞網訊(記者侯津剛)「現在,這裡經過治理恢復的植被看上去和周圍環境已經沒有區別了,完全看不到曾經發生過巖體崩塌災害。」5月19日,在太原晉源區蒙山景區內,山西省地質勘查局二一三地質隊隊長姚文兵向記者介紹蒙山景區滴水崖溝不穩定邊坡治理項目時表示,「治理效果非常好,正在全省推廣。」
姚文兵所說的蒙山景區滴水崖溝不穩定邊坡治理項目,位於晉源區蒙山景區入口附近的滴水崖溝,是蒙山景區的一個景點,也是進出蒙山大佛景區的必經之地。
圖為蒙山景區滴水崖溝不穩定邊坡治理項目
2017年10月26日,滴水崖沿邊公路的邊坡山體發生巖體崩塌災害,約兩百方破碎巖體從高程940m處坍塌,沿山坡滾落,造成坡腳部分公路擋牆倒塌,部分崩塌體堆積在景區公路邊坡上部,直接威脅景區交通和遊客的安全,形成重大地質災害隱患。
山西省地質勘查局二一三地質隊受太原市國土資源局晉源分局委託,啟動了蒙山景區滴水崖溝不穩定邊坡治理項目。為了消除地質災害隱患,恢復治理區域地貌景觀,項目在治理過程中,運用了擁有專利的CBS植被混凝土生態防護技術,主要針對的就是高陡巖石邊坡。
現在,經過治理,滴水崖溝巖體崩塌的區域植被翠綠,自動噴水裝置來迴旋轉的噴灑著,經過治理恢復的植被看上去已與周邊環境融為一體。
圖為陽曲縣城區坍塌地質災害治理工程(部分)。
同樣是地質災害治理工程,該局所屬的山西省第三地質工程勘察院(簡稱三勘院)負責實施的陽曲縣城區坍塌地質災害治理工程社會意義更加重大。
陽曲縣城位於太原市北部,屬黃土臺塬地貌,塬面高出河床20~35m。由於地下水作用,陽曲縣城區淺層水位持續上升,並向四周滲透,導致楊興河左岸土質鬆軟。自1995以來,在縣城西側楊興河左岸長約2km的範圍內相繼發生了18次大型黃土坍塌地質災害,坍塌總體積巨大,造成260多間居民住宅全部倒塌,206間房屋開裂或下沉,直接經濟損失達3500餘萬元,為我省地質災害較嚴重的縣城區。
作為陽曲縣地質災害防治技術支撐服務單位,三勘院召集有關專家實地勘查並商議後,認為此類型災害治理的核心是疏排地下水、地表水。啟動治理後,三勘院多年來通過削坡整坡、修建擋土牆和排水工程等多種治理手段,已基本消除了地質災害隱患。
通過多年的勘查、設計及治理實踐,三勘院基本掌握了陽曲縣城坍塌地質災害成因機理,自2008年以來已成功預警地質災害4次,有效保護了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目前,該地區已被陽曲縣政府建成了縣城最大的陽興公園,不僅改變了周邊居民生存環境,而且提升了城市品味。
地質災害治理,是山西省地質勘查局堅定推進地質工作轉型服務升級確定的重點方向之一。近年來,省地勘局按照省委、省政府重大決策部署,立足支撐服務定位,堅定推進地質工作轉型服務升級,不斷拓展服務領域,在礦山生態修復、地質災害治理、清潔能源勘查、城市地質等方面取得了積極成效。
山西省地質調查院主要承擔我省基礎性、公益性地質調查工作。為全面支撐服務山西綜改示範區建設,今年年初,該院專門成立綜改示範區地質技術服務中心,統籌管理進駐綜改區的城市地質調查研究中心、遙感信息中心和地質測繪中心。
當前,該院開展的綜改示範區城市地質調查、全省國土空間土地損毀及生態修復監測、大型以上地質災害隱患點無人機傾斜攝影資料庫建設等幾項工作均開創了我省先河,有力地支撐了綜改示範區建設。
清潔能源的勘查和利用,對我省打造能源革命排頭兵意義重大。「我省地熱資源開發利用不少,但由於極少對地熱尾水進行回灌,資源浪費嚴重。」在太原市泰古城住宅小區,地熱能源開採及回灌示範性工程已成功為小區供暖2個冬季。山西省第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隊總工程師張昌生介紹到,該工程利用天然水頭壓力實現了100%自然回灌,有效緩解了地熱水位下降等問題,成為可持續利用地熱資源的典範。
在大同天鎮縣,同樣由山西省第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隊實施的乾熱巖地熱資源預可行性勘查項目工地,現場一片繁忙景象,工人們正搶抓工期加緊施工。據介紹,該項目勘探孔目前已取得大量地質數據,經過專家分析論證,有望成為華北地區第一個埋藏淺、溫度高的地熱能重大發現。相關數據表明,該項目地熱資源具備醫療礦水和發電潛力,開發利用前景十分廣闊。
圖為山西省第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隊實施的乾熱巖地熱資源預可行性勘查項目現場。
與此相距百公裡外,被稱為「黑金」的「新材料之王」——石墨烯已在大同新榮區七裡村一帶逐步被探明「示眾」。山西省地質勘查局二一七地質隊負責實施的新榮區七裡村-碓臼溝礦區石墨礦詳查項目,預計提交石墨礦物資源量遠大於此前預計的資源量,工程控制的資源量可達到3000萬噸,遠景石墨礦物資源量約7000萬噸,預計詳查區總資源量可達1億噸以上。二一七地質隊總工程師龐爾成說,「新榮區石墨礦石具有鱗片大、品質好、易加工等特點,是製造石墨烯的最佳原材料。」
「地質工作是技術性的,但也是政治性的。」秉承著這樣的理念,近年來我省地質勘察工作在轉型道路上邁出了實質性步伐,不斷在改革中找準定位精準服務中心工作,為全省高質量轉型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地質服務保障。
【來源:黃河新聞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