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謀大事者首重格局」,那究竟什麼是格局呢?有人說是遇事臨危不亂的沉穩;也有人說是泰山崩於前而面不改色的氣概;其實真正的格局是高瞻遠矚,懂得取捨。
我們也常說「格局決定結局」,如果一個人遇事有這樣3種表現,往往格局比較小。
一、只看眼前利益
曾國藩說過「利可共而不可獨」,意思是利益要和大家一起分享的,不能獨佔。
但是很多人卻不明白其中道理,在利益面前私心戰勝了一切。殊不知,大多數隻看眼前利益的人,失去的其實更多。
網上有一個很有趣的故事,是說有一項調查,被調查者有兩個選擇,第一個選擇是:每天早上六點起床,晚上十點睡覺,每天必須花3個小時學習,再鍛鍊一個小時,3年以後給你200萬。
另外一個選擇是同樣的要求,每天給你500塊。結果80%的人都選擇了後者,就是每天拿到那500塊錢,但其實3年以後他們只能拿到55萬。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
是他們都不會算帳嗎?
並不是,而是因為大多數人都只看到了既得利益,只想著現在能拿多少錢,而不去管以後。
而只有20%的人選擇了前者,同時,他們也都成為了社會精英,獲得了更多的資源和財富。
所以說,人要向前走,眼光也要放長遠一點,只看重眼前利益,註定是走不遠的。
二、抱怨大於行動
老話說「與其抱怨,不如行動」,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就算你抱怨再多,也改變不了已經發生的事情。與其在這上面浪費時間,倒不如把時間和精力,放在如何解決問題上面,讓自己能及時止損。
很多人但凡遇到點事情,第一反應就是抱怨,立馬開始找藉口為自己開脫,找一大堆的理由,只是為了推卸自己的責任,從來不去思考出現問題的原因,和自身有哪些地方沒有做好。
他們並不是沒有思考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只是長時間的習慣成自然,把抱怨當作宣洩情緒的一種方式。
但事實是,抱怨是一種負能量,不僅自己的情緒得不到緩解,還會讓自己的心態變得越來越扭曲,更有甚者還會影響到身邊的人,跟著你一起憤世嫉俗。
所以說,抱怨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只有行動才是解決問題的唯一途徑,只會抱怨而不行動的人,格局自然大不到哪去。
三、思維局限
《道德經》中有一句「不自見故明」,意思是:我們在看待事物的時候,不要總是把思維局限在自己所見的角度,才能看明真相。
網上也有一句話「人與人最大的差距,就是思維的差距」,事實也確實如此。一個人的思維決定了他的格局,格局也就決定了人生的結局。
總之,格局對於每一個人來講,都是至關重要的,格局小的人只看眼前利益,抱怨大於行動,思維局限,這些也局限了他們對事物的認知,局限了自己的人生。
你覺得呢,歡迎大家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