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內外、國內外最為關注,方方面面議論最為集中的新發展格局這個重大理論概念和發展模式的提出,乃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辯證思維深刻認識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展變化帶來的新特徵新要求,深刻認識錯綜複雜的國際環境帶來的新矛盾新挑戰,增強機遇意識和風險意識,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善於在危機中育先機、於變局中開新局的產物。
中國標準動車組「復興號」是我國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動車組列車,是我國製造業發展的世界名片。圖為2020年10月18日,一列復興號CR200J型電力動車組列車迎著朝陽駛過烏魯木齊市燕兒窩段。 中新社記者 蔡增樂/攝
把構建新發展格局提到「戰略抉擇」之高度
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這個新發展格局是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提出來的,是重塑我國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戰略抉擇」。把構建新發展格局提到「戰略抉擇」之高度,足見這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的改革開放這一戰略抉擇,同上世紀80年代我們黨作出的市場、資源兩頭在外、大進大出的「世界工廠」發展模式之戰略抉擇一樣,是事關全局的系統性深層次變革,對於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開好局、起好步來說,是具有全局覆蓋性、長遠指導性的。
構建新發展格局是主動作為,不是無奈之舉權宜之計
我國進入新時代、新發展階段要著力構建的新發展格局,是相對於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加入世貿組織以後形成的市場和資源「兩頭在外」的「世界工廠」發展模式而言的。
在奪取抗疫鬥爭重大戰略成果的基礎上,我國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顯著成效,成為疫情發生以來第一個恢復增長的主要經濟體。圖為2020年9月12日晚,上海南京路步行街東拓段正式開街。 中新社發 王岡/攝
當前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抬頭,世界經濟低迷、全球市場萎縮,市場和資源「兩頭在外」的國際大循環動能明顯減弱,而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我國內需潛力不斷釋放,國內大循環活力日益增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自那時以來,我國經濟就已經在向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轉變。
這方面的一個最具代表性、最有說服力的例證是:我國經常項目順差同國內生產總值的比率由2007年的9.9%降至現在的不到1%,國內需求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有7個年份超過100%。
「十四五」和未來一個時期,國內市場主導國民經濟循環特徵會更加明顯,經濟增長的內需潛力會不斷釋放。
這表明,新發展格局是由我國經濟發展內生演化的自身邏輯決定的,是我國發展階段和發展水平變化、內在要素稟賦變化、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等綜合因素決定的,而不是被中美貿易戰逼出來的所謂無奈之舉、權宜之計,也不是要退回到閉關鎖國的老路上去,這是事關新時代、新發展階段我國發展全局的系統性深層次變革。
面對今年嚴峻挑戰,我國牢牢扭住擴大內需戰略基點,投資調結構和補短板作用明顯。福廈高鐵是中國首條跨海高鐵,是東南沿海高速鐵路重要通道,湄洲灣跨海大橋是福廈高鐵的重要組成部分,全長14.7公裡,其中10公裡位於海上。圖為2020年10月20日,建設中的福廈高鐵湄洲灣跨海大橋。人民圖片 金偉/攝
我們黨著眼於全面防範風險挑戰,扭住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充分發揮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將使生產、分配、流通、消費更多依託國內市場,同時又著力培育外貿新動能、優化貿易發展環境,深入推進貿易便利化,以國內國際雙循環,形成參與國際競爭和合作新優勢。這是我們黨和國家順乎發展規律,順應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的與時俱進之舉,是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的戰略性重大創新。
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具體路徑
《建議》還創造性地提出了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具體路徑。
比如,以擴大內需作為發展戰略基點,以做強做大做優實體經濟作為發展經濟著力點;
比如,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注重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
比如,以堅定不移推進改革和擴大開放為動力,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把構建新發展格局同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等銜接起來,率先探索形成新發展格局;
比如,以暢通國內大循環帶動國際大循環,使國內市場同國際市場更好聯通,構建供給和需求、經濟和金融、國內和國際良性循環的整體系統;
據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統計顯示,截至11月5日,中歐班列今年開行已達10180列,再次創造新紀錄,戰略通道作用更加凸顯,為維護國際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提供了有力支撐。圖為2020年11月20日,中歐班列(中國鄭州至芬蘭赫爾辛基)駛出中國鐵路鄭州局集團有限公司圃田車站(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郝源/攝
比如,注意改善人民生活品質,提高社會建設水平,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多渠道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著力提高低收入群體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有效打通國內國際雙循環在消費環節的淤點和堵點,以激發整體效應,等等,都是加快有效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大舉措和支撐。
既是「好局」,又是「新局」
《建議》聚焦推動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提出的一系列創新思路和舉措,給予人們這樣的啟示:我們黨和國家在新發展階段著力構建的新發展格局,實際上既是《建議》提出的「十四五」時期要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的「好局」,又是「於變局中開新局」的「新局」之生動體現。
黨的十八大以後的五年,我們黨著力於豐富完善「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四個全面」戰略布局;黨的十九大以來的這三年,我們黨又與時俱進地逐步明確並更加堅定了「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乎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千年大計。「十三五」時期,我國汙染防治力度加大,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圖為2020年7月8日拍攝的騰格里沙漠風光。 新華社記者 連振/攝
實踐已經證明:「布局」決定全局;實踐還將證明:「格局」決定結局,這個結局就是:中國共產黨在新時代、新發展階段,完全有基礎、有條件、有能力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積極有效應對外部發展環境的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在國際形勢動蕩變革中保持穩定發展、在世界格局深刻調整中把握戰略主動,穩中求進、蹄疾步穩地實現「十四五」時期經濟和社會發展主要目標和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在新發展階段按照新發展理念、新發展格局,創造讓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發展奇蹟。
更多內容詳見施芝鴻文章《「十四五」規劃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的第一個五年規劃》
(策劃:曠思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