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話之所以形成,是因為這些是前人的經驗和生活感悟,一些人在看到某種現象或者是自己經歷過某些事後,總結出這樣簡單易懂的話來告誡後人,也表達自己的心情。
這些話在流傳的過程中,有些人覺得太主觀,有些人覺得沒道理,於是就慢慢失去了流傳的意義和廣度,所以消失的俗話是很多的。
而有些則得到了人們的共鳴,於是就不但被後人流傳,而且還會不斷的完善,最終形成看似簡單,但卻包含著無數人生經驗,甚至是人生哲理的話。
比如這句「慣子如殺子」就是,我們小時候都聽過這句話,我們長大後也深深明白了這句話,但有時候我們卻會根本性忽略這句話的警示意義。
為什麼會這樣?什麼叫慣子如殺子?究竟有沒有道理?
黑嫂說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愛子慣之,是謂自私
以前的時候,村裡有個婦女特別的潑辣,有什麼不順心的事,她能站在村口叉著腰罵幾個小時,罵得非常難聽,不堪入耳。
別人都不跟她一般見識,她卻覺得自己這是厲害,別人都不敢惹自己,更加的我行我素。
她這個人對別人潑辣,也苛刻,甚至是自己的丈夫。但她對自己兒子卻是百依百順,那真是要什麼給什麼,沒有就想辦法弄到手給兒子。
孩子從小在她的身邊長大,她這麼潑辣和不講理,孩子自然也會受到影響,加上要什麼就想搞到,孩子覺得自己要什麼就會得到什麼,換句話說,他覺得自己想要什麼,那什麼就得是自己的,就此養成了畸形的價值觀。
這孩子小時候偷別人錢,翻牆頭過去,結果被人堵在了家裡,人家還沒有說什麼呢,他媽媽已經罵上了門,那叉著腰把這家人罵了個狗血噴頭,說人家想要敗壞她們家兒子的名聲,說人家故意的,孩子這麼小,怎麼會想到偷錢呢?一定是人家把孩子叫到家裡,然後誣陷啥的。
總之就是個倒打一鈀,其實大家都知道就是孩子想要偷錢,事實上她自己也知道,但是她就是要顛倒黑白。最後這件事也不了了之。
孩子長大後外出打工,在外面偷人家東西,結果被抓了,外面可沒有他媽,直接被判了刑。家裡媽媽更加潑辣了,她認為別人都看她笑話。
幾年後兒子出來,什麼也不幹,天天在家吃喝,想要什麼就逼她,她老了,上哪裡去摘星星夠月亮的?兒子又走上了老路,還是偷東西,這玩意兒你偷東西自然地被抓,現在仍然還在監獄裡。
這是愛嗎?這是媽媽對兒子的愛嗎?愛到兒子什麼都不會,什麼都不幹,經常進監獄?
二、愛子教之,是謂無私
我們常聽到一個詞叫溺愛,說父母多麼慣著孩子,要什麼給什麼,如此溺愛,往往會成為一個悲劇,因為這其實是種。
在這樣的溺愛中,父母往往把孩子當成了自己的私人物品,他們在用自己的辦法塑造著孩子的三觀和人生。
他們覺得自己的孩子不能受欺負,不管是因為什麼事。他們認為自己的物品不能被別人搶走,所以要什麼給什麼,他們覺得這是自己心愛的東西,所以容不得別人說半句不好。
他們並沒有把孩子當成孩子,而是當成了一件自己心愛的物品來養。
要知道,孩子從上是一張白紙,父母是他們的第一任老師,父母在這張紙上先寫下了自私和自利,然後又在用後面的方法來教孩子怎麼保持這種自私和自利,比如撒潑、比如偷盜、比如搶奪。
孩子接收到了這樣的信息,於是一直深刻於心裡,並且養成了無法無天的性格,認為有什麼事父母都給自己兜著呢。
但社會不是自己家裡,父母會慣著自己,社會不會慣著自己,最終會走上一條無法彌補的錯路。
父母這樣的愛不叫愛,只能叫自私。
無私的父母應該教孩子善良、學習、孝順、謙遜等等,告訴他們,不是自己的不拿,自己想得到就得努力,樹立好的三觀,使孩子成為一個有用的人。
因為孩子早晚都會離開父母,他得獨自面對這個社會,他得有自己的生活。
生活裡怎麼會都是父母呢?自私的父母養大的孩子,必定會遭受生活的毒打。
慣子如殺子,過去有道理,現在有道理,到未來仍然有道理。
最後:每個人都會從孩童走過,每個人也都終將成為父母有自己的孩子,任何一個孩子在兒童時候的教育都非常重要,樹立他們正確的人生觀至關重要,不要把自私當成愛,也不要把嬌慣當成愛,他小的時候,在家的時候你可以嬌慣他,但長大後呢?走上社會後呢?誰來嬌慣他?真正的愛是無私,不把孩子當成一件自己的私人物品,而不是把孩子當成祖宗一樣寶貝著。事實上,任何人的寶貝,在別人眼裡都可能一文不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