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遙遠的古不列顛,曾經誕生了一名最富有傳奇色彩的偉大國王,他的一生波瀾壯闊,創造了許多人類無法達成的奇蹟,他就是不列顛歷史上最輝煌的王者,亞瑟王。
相傳,亞瑟是老國王的私生子,自小就被魔法師撫養長大,寄養在一個普通的貴族家庭之中,他恪守騎士精神,善良、正直、仁愛、忠誠、有禮,但同時又善於獨立思考。
在前任國王,亞瑟的父親過世以後,國內形勢開始動蕩,就在這時,一把寶劍出現在聖誕節前夜的一所教堂之中,插在一塊石頭上,這寶劍的劍身上寫著金色的銘文:「自堅石中拔出此劍者,可為英格蘭之王。」
無數的權貴試著拔出這選王之劍,可卻沒有一個人能夠讓石中劍動搖分毫,最終,只有剛剛成年的亞瑟拔出了石中之劍,被選為了新的國王。
從公元一世紀開始,不列顛長期處於羅馬帝國的壓迫下。公元500年左右,作為日耳曼人一支的薩克森人又大舉入侵,燒殺搶掠,亞瑟王和圓桌騎士率領不列顛人民奮起反抗,通過十二次戰役最終成功擊退了自北面來的薩克遜入侵。最終在巴頓山之役的交戰中一舉擊潰敵軍,將所有外來入侵者驅逐出了不列顛。
而這一切,都與亞瑟王麾下的一群最優秀的騎士——圓桌騎士,與他們所推崇的「圓桌精神」有著密不可分的原因。
戰爭期間,圓桌騎士成為王國最重要的一個部分。傳說亞瑟王的騎士最多時曾達到一百五十名,騎士們在戰場上衝鋒陷陣,在圓桌上議論國內事務。雖然他們也會因為政見相合或相左而形成一些派系,但只有在圓桌上才沒有地位差異和君臣之別,每個人都被允許自由發言。
隨著時間推移,亞瑟王的領土也在不斷擴大。傳說,他統治了法蘭西,隨後最終擊潰了日漸衰落的羅馬帝國,在羅馬大聖堂接受主教的加冕,這是亞瑟王傳奇生涯中最輝煌的一段日子。之後,亞瑟王的興趣卻開始轉移到尋找傳說中的寶藏上。他手下的騎士們或出於受命或出於自願,相繼離開去尋找傳說中的聖杯,這些人大都有去無回。就這樣,圓桌上的騎士越來越少,強大的帝國最終也走向了衰亡。
可以說,最後亞瑟王的失敗,正是因為圓桌精神的失敗,這不由得讓我們反思,如今,我們生活中的「圓桌」,真的還存在嗎。
隨著時代日新月異的變化,當今社會中,人們似乎已經忘記了自己曾經作為團體的一份子,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努力奮鬥,階級的分化與矛盾,似乎讓每個人都變的焦慮、急躁、擅於指責別人,而不是想去坐在一起,心平氣和的解決問題。
矛盾的背後,是如今人們對於安全感的缺失,大多數的人如今既無穩定的價值觀,也無與理想匹配的提現生活,整日為財富收割焦慮,把社會當成你死我活的鬥獸場。熱衷於補課班、學區房,卻根本不再相信知識改變命運;崇拜富人、強者,認同達爾文主義,把身邊的同事和親友看作是另一個階層的敵人,極盡排斥之能事;追逐房子、車子,追逐一切能迅速暴富的東西,缺乏對於精神生活的追求。
在這樣一個矛盾重重的社會之中,我們需要著,也呼喚著圓桌精神的再次來臨。
事實上,在現代的國際社會中,在舉行國際或國內政治談判時,為避免席次爭執、表示參加各方地位平等起見,參加的各方一致選用圓桌會議的方式圍圓桌而坐,即使用的是方桌,也要擺成圓形。與會者不分等級圍圓桌而坐,每個人都以平等的身份參加會議。代表與會者一律平等,因而成為國際和外交會議的一種形式,更好體現各國平等原則和協商精神。
其實「平等」和「團結」就是圓桌精神的核心,圓桌沒有稜角,削去了人與人之間的貴賤高低;沒有語言,卻表達了所有人渴望平等的願望;沒有臂膀,卻擁抱著世間至高無上的公正原則。希望圓桌精神能承載著它被賦予的責任,走進當今世界的千家萬戶之中,讓我們在這個社會之中並肩而坐,親近友好的一同迎接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