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趙匡胤裔孫,卻受忽必烈器重,仕元36年,為何還受後世景仰?
引語
說起中國古代的書法大家,趙孟的名字是不能被遺漏的。趙孟的書法與繪畫成就,是史有定論的。在繪畫上,他開創元代新畫風,被稱為「元人冠冕」。書法創作上,篆、隸、真、行、草書,趙孟無一不精,而尤以楷、行書著稱於世,與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並稱「楷書四大家」。
取得如此藝術成就的趙孟,還有一個令人羨慕的身世背景:他是趙宋皇族子孫,為宋太祖趙匡胤第四子秦王趙德芳之後,系趙匡胤的十一世孫。趙孟自幼聰敏,讀書過目不忘,下筆成文,寫字運筆如風。但是,趙孟11歲時,他的父親趙與訔因病去世,趙家的生活便大不如前。好在是皇族子孫,所以,趙孟14歲時,因其家世代為官亦入補官爵,並通過吏部選拔官員的考試,調任真州司戶參軍。
然而,當時的南宋,正在遭受大蒙古國的攻擊,南宋已是搖搖欲墜。果然,南宋德祐二年(大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2月4日,元軍攻入臨安,宋恭帝奉上傳國玉璽和降表,南宋滅亡。南宋滅亡後,趙孟一度蟄居在家埋頭苦讀,拜老儒敖繼公研習經義,學業日進,聲名卓著。
正當趙孟想安心地做個前朝遺民時,一件事情改變了他的人生進程——本是趙宋皇族的遺民,卻做了元朝36年的顯官。
救命的尖腦袋
元朝統治者,作為外來民族入主中原,出於政治需要,他們選擇通過安撫江南士子來收買人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元朝行臺侍御史程鉅夫奉元世祖忽必烈之詔,到江南搜訪隱居的南宋遺臣。程鉅夫遍訪江南,尋得20多個可用之人,其中,趙孟因其才學、名望名列榜首。程鉅夫應該是趙孟的鐵粉,所以,對趙孟非常敬重。
趙孟一行被帶到大都(元朝的首都,就是今天的北京)後,程鉅夫還專門安排趙孟進宮,覲見元世祖忽必烈。忽必烈見趙孟丰姿如玉,照映左右,以為他有帝王之相,心中頓生疑慮,不知他作為宋朝皇帝的後代,是不是真心歸順我吶?
想到這兒,忽必烈就讓他摘了帽子。趙孟把帽子一摘,露出了個尖腦袋。忽必烈一看,哈哈笑了,說:「不過是個漂亮書生。」於是才打消了疑慮,重新打量起眼前這個名聞江南的大才子來。
此時的趙孟 ,在忽必烈眼中又是另番模樣:才氣豪邁,神採煥發,如同神仙中人,非常高興,讓他位坐右丞葉李之上。這樣的排位,足見忽必烈對趙孟的喜愛,這也是對趙孟的一種褒獎。
名震江南的趙子昂
趙孟不僅字寫得漂亮,文思也很敏捷,比如吟詩作對之事,他都可信手拈來。關於他的巧思佳對,有個流傳較廣的故事,就是發生在他北上大都的途中。
揚州有個姓趙的富商,在瘦西湖畔建了「迎月樓」。新樓落成那天,主人大宴賓客。入席時,客人都互相謙讓,不肯坐上面首席。原來,當時有個習慣,坐在上首的客人,要為主人的新居題聯作對。正在你推我讓之時,忽然門外來了一位外鄉客人。他彬彬有禮地向各位打招呼,大家便順水推舟,把他讓到首席坐下。
酒過三巡,主人果然請客人題寫楹聯。大家異口同聲地請上座客人代筆。誰知這客人毫不推辭,提起筆來稍加思索,就龍飛鳳舞地寫道:
春風閬苑三千客;
明月揚州第一樓。
大家一看這聯,不但聯意極佳,而且書寫甚妙,不禁個個拍案叫絕,稱讚不已。於是主人再三請他署名,客人乃在聯旁寫下「趙子昂」三字。眾人這才知道,此人原來就是名震江南的趙孟(趙孟,字子昂,號松雪、松雪道人)。
趙孟的投名狀
忽必烈並不一定知道趙孟給趙姓富商寫對聯的故事,但是,他對趙孟的才情是深信不疑問的,所以,在禮遇趙孟之後,又提出了自己的要求——給他這樣大元皇帝寫副對聯。
忽必烈給予趙孟的,正是展示才藝與表達忠心的好機會,趙孟並不推辭,並很好地利用了這個機會,他就提筆當場寫了一副有名的對聯:
日月光天德;
山河壯帝居。
這副對聯並不是趙孟的原創,而是出自南朝陳後主陳叔寶為頌揚隋文帝楊堅所寫的《入隋侍宴應詔詩》。
陳叔寶是南朝陳的最後一位皇帝。陳後主在位期間大建宮室,生活奢侈,不理朝政,日夜與妃嬪、文臣遊宴,製作豔詞。隋軍南下時,自恃長江天險,不以為然。最終,隋軍入建康,陳叔寶被俘。被俘後的陳叔寶,開始了仰服楊堅、低調做人的亡國生涯。
開皇十四年(594)十二月,隋文帝楊堅東巡,陳叔寶隨行。登芒(邙) 山,陳叔寶侍宴,應詔賦此詩。其詩曰:
日月光天德,山河壯帝居。
太平無以報,願上東封書。
用日月以喻皇帝,這在幾千年來的中國歷史上屢見不鮮,其詩妙就妙在陳叔寶以降王的身份,竟把昔年群臣阿諛自己的詞彙一古腦兒搬來阿諛楊堅,這才讓詩句有了巨大的衝擊力。
趙孟引用陳後主的詩句為聯,也是猛誇元世祖的德性,跟太陽和月亮似的那麼明亮;他住的元大都也建造得特別壯麗,給王朝的江山增加了光彩。忽必烈一看趙孟的字確實漂亮,寫的話也都是捧自己的,高興極了,於是,力排眾議,特授趙孟為兵部郎中。
仕元36年卻能獨善其身
成為元世祖的近臣之後,趙孟並沒隨波逐流,而是活出了自我。在朝中,趙孟公心諫言。有一次,大臣王虎臣揭發平江路總管趙全的違法事實,朝廷命王虎臣去查處。御史中丞葉李堅持奏請不可派王虎臣,忽必烈不聽。最終,還是趙孟的一番話,敲醒了忽必烈:「趙全違法確實應該問罪,但王虎臣以前在平江也常常強買民田,縱令下屬臣僚奸詐營利。趙全曾多次與他爭鬥,王虎臣懷恨在心。如今派王虎臣去,他必然陷害趙全;縱然查出趙全不法事實,人們也不能不有所懷疑。」忽必烈這才明白過來,改派他人去處理。
在地方,趙孟細心理政。忽必烈有意讓趙孟參與中書省政事,趙孟堅持不肯。他認為久在君王身邊,必受人嫉妒,故極力請求到外地任職。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趙孟外出任同知濟南路總管府事。當地有個叫元掀兒的人,在鹽場服役,因不勝艱苦而逃走。他的父親誣告是同服勞役的人將掀兒殺害。趙孟懷疑其中有冤情,不立即判決。一個月後,掀兒自己回歸鹽場。郡中人都稱讚趙孟料事如神。
於朋友,趙孟不忘舊情。他原是因程鉅夫的舉薦而以兵部郎中入仕元朝的。後來程鉅夫任翰林學士承旨時辭官歸家,朝廷命趙孟接替他任職。趙孟就任後,先去拜謁程鉅夫,然後再入翰林院視事,此事被當時傳為士大夫的佳話。
結語
趙孟的人生後36年,受到元世祖、武宗、仁宗、英宗四朝禮敬,歷任集賢直學士、江浙等處儒學提舉、翰林侍讀學士等職,累官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至治二年(1322年),趙孟逝世,享年69歲。趙孟病逝後,獲贈江浙中書省平章政事、魏國公,諡號「文敏」。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