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南,自古就是中國的領地,忽必烈兩徵安南都是什麼結果?

2020-12-04 寫乎

作者:陳二虎

一、兀良合臺伐安南

帝系三宗上,麟經一統尊。火盤承正據,虎落入雄吞。窮蹙南交獸,奔騰北海鯤。不教擒一索,遺恨付皇孫。

這是元朝翰林學士王惲悼念忽必烈的《大行皇帝輓辭八首》之一,這「遺恨」似乎就是兩徵安南失敗,準備第三次徵伐沒有成行,而忽必烈去世了。

忽必烈一直想建立與乃祖成吉思汗相媲美的軍事徵服的千秋偉業,主持實施了渡江平宋和對爪哇、緬國、安南與日本等海外諸國的遠徵,先後都兩次徵安南與日本失敗。

安南,古稱交趾,自秦始皇統一中國,南海尉趙佗徵服了安南,成為中國的一部分,漢朝時就成為中國的一個郡,到了盛唐,設立安南都護府,歸嶺南節度。

到了宋時,李氏統治安南,被宋王朝封為交趾王,後來李氏的女婿陳日煚推翻了老丈人的李氏政權,自立為王,進入陳氏安南時代。

蒙古帝國蒙哥汗時期,忽必烈遠徵大理後班師北返後,留開國功臣速不臺的兒子兀良合臺鎮撫大理。

蒙哥汗七年(公元1257年)十一月,兀良合臺率軍進至安南邊境,先派遣兩名使者前行招諭,使者被安南國王陳日煚拘捕下獄,表示不甘臣服。

轉年,兀良合臺與其子阿術率兵攻入安南,安南人從未見過如此勇猛的蒙古兵馬,很快就摧枯拉朽般擊敗安南人馬,一舉拿下安南都城升龍,國王陳日煚驚恐逃往海島,躲避蒙古銳利的兵鋒。

由於安南氣候炎熱潮溼,蒙古人馬有些不適合,但立馬退兵。

陳日煚著實嚇的不輕,聞蒙古人退兵,便讓位給兒子陳光昺,並主動派出使者帶著大批禮物來謁見兀良合臺示好。

兀良合臺便奏請蒙哥汗,又向鎮守雲南的宗王不花稟報,答應了安南納款內附。

二、忽必烈一徵安南

蒙哥汗去世,忽必烈登上汗位,於中統元年(公元1260年)十二月,特派禮部郎中孟甲、禮部員外郞李文俊為南諭正副使,到安南持詔宣諭,允許其「衣冦典禮風俗一依本國舊制,已戒邊將不得擅興兵甲,侵爾疆場,亂爾人民。」

翌年,忽必烈又下詔封陳光昺為安南國王,規定三年進貢一次,貢品包括儒士、醫人、陰陽卜筮、工匠各三人,貢品有金、銀、蘇合油、光香、沉香、檀香、犀角、象牙等,還派出訥速丁為該國達魯花赤(管理者)。

安南知道蒙古帝國不好惹,派出使者來覲見,進貢了貢品,對索要儒士等婉轉地拒絕了。

忽必烈回賜玉帶、金繒、鞍轡等物,下詔重申內屬國六事:

一、君長親朝;二、子弟入質;三、編民數;四、出軍役;五、繳納稅賦;六、接納所派達魯花赤管理,並且強硬索要安南境內的回回商要和巨象(忽必烈對大象情有獨衷)。

安南國王陳光昺面對忽必烈的要求,不肯跪拜受詔,對上述六條,軟磨硬抗不執行,並且派使者爭辯力爭,由於當時忽必烈忙於滅南宋,也就沒有深究。

一晃,安南國王陳光昺死了,其子陳日煊自立為國王,事先並沒有請示忽必烈。

此時,忽必烈剛剛滅了南宋,志得意滿,聞陳日煊「不請命而自立」十分惱火,重申「六事」,並發出警告:「汝若弗朝,則修爾城,整爾軍,以待我師!」

你小子不履行「六事」,我就發兵教訓你。

陳日煊知道來硬得不行,就以道路難行,不習鞍馬等婉言推託解釋,就是不肯從命。

忽必烈看到安南這就是不想聽命,又派出使者警告,隨後設置安南宣慰司,以孛顏帖木兒為宣慰使都元帥,柴椿、忽哥兒為副使,準備對安南實施武力徵服,同時冊立來京城朝覲的安南國國王陳日煊的叔叔陳遺愛為安南國王,取代陳日煊,作為元帝國的代言人,並且命令柴椿率一千軍馬護送陳遺愛回安南任職,誰知,陳遺愛一回到安南,便被陳日煊砍了頭。

忽必烈再也不能容忍安南,封皇子脫歡為鎮南王,統大軍徵伐安南。

至元二十一年(公元1284年)十二月,忽必烈子鎮南王脫歡率寬徹、李桓、李邦憲、劉世英、忙古帶等將領分六路攻入安南,率兵討伐佔城的唆都也率本部兵馬來與大軍會合。

安南國王陳日煊派興道王陳國峻率軍在萬劫一帶阻擊蒙古兵馬,被一陣擊潰,安南國王陳日煊親率十萬大軍在排灘與元軍烏馬兒所部激戰失利,退守瀘江。

鎮南王脫歡率大軍浩浩蕩蕩殺入安南都城升龍,在宮廷舉行了盛大宴會,獻俘授馘。

陳日煊知道硬拼不是對手,就避開鋒芒,集兵屯糧,駐守要地,與元軍展開激擊戰,又利用氣候水土環境等天時地利人和拖垮元軍,讓元軍逐漸陷入困境。

脫歡指揮兵馬,一直想殲滅安南部隊,幾乎生擒陳日煊,逼迫陳日煊的弟弟無路可逃而投降。

戰事進入僵持狀態,雖然安南兵馬屢戰屢敗,卻無法有效地殲滅,一轉眼進入夏季,天氣炎熱,暴雨如驟,讓蒙古大軍水土不服,染上疫病,人馬紛紛病倒。

鎮南王與眾將商議,決定撤兵北返。

安南部隊聞知蒙古大軍退兵,頻頻在途中發起攻擊,是前堵後追,給蒙古大軍帶來很多麻煩,得力副手李桓中毒箭身亡。

唆都所統兵馬事先沒有接到退兵命令,陷入安南兵馬的圍攻,一代名將唆都戰死。

三、忽必烈二徵安南

忽必烈第一次徵安南就以失敗告終,這令忽必烈耿耿於懷。

至元二十四年(公元1287年),忽必烈決定再徵安南,調集了江淮、湖廣等三行省兵馬七萬人,雲南兵馬六千人,海南黎兵一萬五千人,共計九萬餘人,還是由鎮南王脫歡掛帥,以蒙古大將奧魯赤為平章政事,並且把奧魯赤召到上都,對他說:「昔木華黎等戳力王室,榮名迄今不朽,卿能勉之,豈不並美於前人乎!」這是激勵奧魯赤要像木華黎一樣建立不朽功勳。

十一月,元大軍分三路殺入安南。

安南王陳日煊有了上次的經驗,故伎重演,不與元朝大軍正面交鋒,主動撤往海上,讓脫歡尋不到安南主力部隊,連人影都沒有看到,相反,元軍運送糧草的萬戶張文虎船隊,在綠水洋一帶遭到安南兵馬的伏擊,沒能把軍糧運達前線。

安南王陳日煊深知元軍以北方人為主,不習慣這裡的氣候,等到春夏之交,瘴疫發作,元軍就失去戰鬥力。

陳日煊一邊躲避一邊派宗室興寧王陳嵩與鎮南王脫歡商談約降之事,藉以拖延時間,麻痺元軍。

由於軍糧沒有如期到達,軍中缺糧,人心浮動,安南小股人馬又常常夜襲,令鎮南王脫歡又羞又惱,又奈何不了陳日煊。

火上澆油的是,原來歸降的諸蠻紛紛倒戈,攻擊元軍,所據關隘幾乎都失守,元軍內部疫病迸發,讓脫歡仰天長嘆:「地熱水溼,糧匱兵疲!」

面對現實,鎮南王不得不又一次下令撤兵。

脫歡率一部走陸路,沿途屢遭安南兵馬襲擊,大將來阿八赤率一支人馬開路,且戰且行,十分艱難,中箭身亡,令脫歡付出慘重代價;參知政事樊楫所率舟師,也在白藤江一帶遭到阻擊,因潮退舟阻,樊楫被俘殺。

這第二次徵安南,比第一次損失更重,令忽必烈對兒子鎮南王脫歡的無能大為惱火。

安南王成功擊退第二次徵安南的元軍,立刻派使者覲見忽必烈謝罪,進貢了大量物品。

可以說,安南(今越南)這個小國是元世祖忽必烈晚年的一塊心病,一直惦記著這個兩次徵伐都失敗的安南國。

到了至元三十年(1288年),人老多病的忽必烈接見北入覲見的湖廣行省右丞劉國傑時說:安南,「此事猶癢在心,豈諸人爬搔所及」,決定徵討安南,令劉國傑為湖廣安南行省平章政事,與宗王亦吉裡帶準備兵馬徵安南,但由於忽必烈隨後病重去世,讓徵安南的事作罷。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轉發和評論。

推薦:

700人對戰有八百「象軍」的40000餘人,看蒙古鐵騎有多厲害

《紅樓夢》裡絕妙的諷刺:二馬同槽

相關焦點

  • 過去租界和外國公司,為什麼喜用「紅頭阿三」和安南人,而不是其它...
    ,而不是其它國家什麼人?每個問題背後都有一份翹首以待的熱情,如何回復,你懂得!所謂「紅頭阿三」是指來自近代英國殖民地印度的錫克人,他們在公共租界受聘於工部局擔任巡捕,他們一度頭纏紅布以作標誌;而安南巡捕也就是來自近代法國殖民地越南的越南籍巡捕,他們一般頭戴鬥笠。這兩個租界的印籍、越籍巡捕的出現,都來自帝國主義在租界借鑑殖民地治安管理的經驗,主要是借之與上海租界內外的地方精英以及華人巡捕相抗衡,穩固其在租界的統治地位。
  • 我只是說說而已,說你是「不徵之國」就不徵?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明太祖令禮部將「祖訓條章」「頒行天下諸司」,書中將朝鮮國、日本國、大琉球國、小琉球國、安南國、真臘國、暹羅國、佔城國、蘇門答剌國共計十五個國家列為「不徵之國」。 一些人認為「不徵之國」就是單純的和平、友善的外交政策,然而事實真的這樣麼?
  • 這個地方太難管理,三番四次被納入中國版圖,最終都被中國放棄了
    邊疆問題一直都非常複雜,國與國之間,就像街坊鄰居一樣,經常因小事起摩擦,很多磕磕絆絆,你爭我奪的事情在所難免。 比如:我們南方的鄰居越南。 在歷史上,越南一直以來都跟中國有著恩怨糾葛,無論是在領土方面,還是在各種文化之中,都有著不少的衝突。
  • 元朝兩次徵日失敗真的是由於日本所吹噓的神風嗎?頂多算是偷雞失敗
    除了南宋之外,高麗、日本、安南、佔城、緬國、爪哇,一個個被列為他的徵服目標。 這場戰爭是元朝與日本的第一次正面交鋒,因此雙方的準備都不充分。對日本而言,雖然當時的鎌倉幕府已經得知元朝軍隊即將登陸,但戰爭準備工作做得並不充分。首先,當時日本的經濟水平無法在九州島維持一隻正規大軍作戰;其次,沒有一個政治統一的中央集權政府,當時的日本由於沒有能力組織一支強大的軍隊。對元朝而言,忽必烈明顯低估了日本人的抵抗能力,他派去徵服日本的軍隊無論在規模還是實力上都不足以徹底徵服整個日本列島。
  • 被肥胖困擾的一代戰神——忽必烈
    當察必預感到自己的身體狀況持續惡化時,將遠房親戚南必介紹給了忽必烈,或許也存著讓南必代替自己繼續照顧忽必烈的想法。但正如人們所說的——你一出場,別人都顯得不過如此。 在忽必烈的一生中,給他生了最多兒子的就是察必,一共生了四個。而「南必」則給他生了一個兒子。
  • 專家:忽必烈做的好事
    縱觀中國歷史,順利建立王朝、完成統一大業的君王們大多都非常善於吸納人才。由此可見,只有廣納賢才、善於聽取意見的人才能夠成就一番大事業。而說到融合百家之眾長,集民族、宗教於一體的君王,就非元世祖忽必烈莫屬了。
  • 朱元璋將15個海外國家列為「不徵之國」,更重要的原因是什麼
    「不徵之國」是朱元璋列的15個海外國家,朱元璋作為明朝的開創者為何會有這樣的舉動呢?朱元璋雖然已經給出了理由,但更重要的原因是什麼呢? 1369年,朱元璋將15個海外國家列為「不徵之國」,這15個國家分別是,朝鮮國(今朝鮮)、日本國(今日本)、大琉球國、小琉球國、安南國(今越南)、真臘國(今柬埔寨)、暹羅國(今泰國)、佔城國(今越南南部,後被安南滅國)、蘇門答臘國、西洋國、瓜哇國、湓亨國、白花國、三佛齊國、渤泥國。朱元璋給出的理由是這些國家隔山隔海。
  • 蒙古帝國初期繼承人都有誰?為何拖雷家,忽必烈四兄弟都是皇帝?
    他所創立的四大汗國和宗主國元朝統治了中亞、東亞一、兩百年,直到現在還有一個蒙古國。它的領地夾在元朝、欽察汗國之間,因為領土爭端和兩方戰爭不斷,之後分裂成東西兩部,西察合臺汗國被興起的帖木兒帝國滅亡。窩闊臺汗國由於窩闊臺接替了成吉思汗的大蒙古國汗位,他的領地被封給了自己的子孫。
  • 中國最後一次統治越南,為何僅僅堅持了20年?
    在戰爭期間,明軍以陳朝子孫都被胡朝殺盡,而安南本屬古中國之地為由,決定在安南恢復郡縣,於1407年下令設置交趾三司。但礙於交趾還處於戰火之中,並沒有多大進展。從秦漢開始,中原王朝控制交趾的時間其實也相當長遠但作為遙遠的邊疆地帶其認同也是可以在數百年間被完全打斷的▼
  • 廣西一條古運河,是中國唯一的海上運河,現在還在發揮著它的作用
    潭蓬古運河,又名「天威耀」、「仙人壠」,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港市防城區,江山半島中部潭蓬村與潭西村之間,它是中國唯一的海上運河,與桂林靈渠並稱為「廣西兩大古運河」。1982年,自治區人民政府宣布將其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命名為「潭蓬運河」。
  • 什麼狗都行就是日本狗不可以
    養過狗的人大略知道,柴犬是日本犬種,什麼人養什麼狗的話一點也沒錯,柴犬無論從穩定度、服從性上都是兩百多種純種狗裡排行前幾名,加上電影人都清楚小孩與狗是最難拍的兩種角色,以致越南導演找柴犬來當故事裡的越南狗主角也就可以理解。
  • 明初訂立的15個「不徵之國」真的是和平外交嗎?其用意是什麼?
    朱元璋經20多年的徵戰,建立龐大的明朝,看慣了生離死別的他也厭倦了無休止的戰爭,因此明朝建立之初就將十五個國家列為明朝的「不徵之國」,以顯示對於周邊國家的友好。那麼明朝訂立的十五個「不徵之國」真的是和平友好的外交嗎?這樣一份規定對於這十五個國家意味著什麼?在明朝內部對於「不徵之國」又有何反響呢?
  • 朱元璋也有無奈,15個國家成「不徵之國」
    在明朝對外關係上,有一連串的「不徵之國」,如朝鮮、日本、安南、真臘、暹羅、佔城、蘇門答臘、爪哇、湓亨、白花、三佛齊、渤泥等,有15個之多,其中日本赫然在列。至於不徵的原因,朱元璋說得很清楚「海外蠻夷之國,有為患於中國者,不可不討;不為中國患者,不可輒自興兵。」又說「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徒慕虛名,自弊中土。」(《《明太祖寶訓》》)這句話道出了傳統陸權國家的無奈。
  • 中國歷史上共有422位皇帝,只有這幾位稱得上千古一帝
    這個是毫無疑問的,連史學大家都稱秦始皇為千古一帝,秦始皇統一六國結束了中國分封制的大小國家,奠定了中原地區的基礎版圖,秦始皇還南徵百越,北北驅匈奴拓地千裡,同時最有遠見的就是
  • 中國偉大的航海創舉的見證,歷史傳聞,鄭和航海資料竟被人銷毀?
    永樂三年,明成祖朱棣下令讓鄭和下西洋,同時下令大將朱能、張輔掛帥,南徵安南。這表明朱棣採取了海陸兩路並過的方式,準備經營西洋。然而,在陸路上同明朝始終不能安排安南,最終只能止步。但在海路上,朱棣看到了下西洋所取得的效果,延續了明朝下西洋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