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訂立的15個「不徵之國」真的是和平外交嗎?其用意是什麼?

2020-12-22 騰訊網

朱元璋經20多年的徵戰,建立龐大的明朝,看慣了生離死別的他也厭倦了無休止的戰爭,因此明朝建立之初就將十五個國家列為明朝的「不徵之國」,以顯示對於周邊國家的友好。那麼明朝訂立的十五個「不徵之國」真的是和平友好的外交嗎?這樣一份規定對於這十五個國家意味著什麼?在明朝內部對於「不徵之國」又有何反響呢?

「不徵之國」條例

「不徵之國」的訂立

明朝關於「不徵之國」的記載出現在朱元璋主持編撰的明朝典籍《皇明祖訓》,也就是使朱棣造反找到藉口的那本書,此書的主要用途是朱元璋為了鞏固朱明皇權而對其後世子孫的訓誡,換句話說,《皇明祖訓》在明朝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是老朱家的家法,是超越任何書籍的存在,對明朝後世皇帝施政有著巨大影響,在此書中出現「不徵之國」的概念,後代君王可都是要賣面子給書中提及的國家。

明朝的「不徵之國」有朝鮮國、日本國、大小琉球等十五個國家,為什麼是這十五個國家「不徵」呢?因為這十五個國家與明朝聯繫密切,而且向明朝納貢,其他國家呢?明朝時也知道其他國家的存在,只是這些國家要不是與明朝有仇恨(比如北元),要不就是離著遠、沒有任何交集(比如西伯利亞汗國)。當然,這十五個國家有個共同點就是國小、好欺負,在龐大明朝眼裡,這都是一群「小弟弟」,欺負他們「傷神」,也沒有成就感。

「不徵之國」地理位置圖

可笑的是,《皇明祖訓》雖然在洪武二十八年出版發售到全國,但也僅僅供朝廷內部成員閱覽,普通百姓、商人是無法接觸到此書的,因此明朝對外公布的「不徵之國」的概念雖然早在朱元璋初期就提出來了,但從未對外真正公布過「不徵之國」的概念,因此十五個「不徵之國」知道明朝存在這麼一個條款時也是在很久之後,最起碼朱元璋是看不見別的國家知道他的「友好」政策了。

「不徵之國」真的是不徵嗎?

如果單純的從文字本著意思出發,「不徵之國」確實象徵著不動用武力,但是看看《皇明祖訓》相關的內容,卻好像又與不徵相違背。

朝鮮國,即高麗。其李仁人,及子李成桂今名旦者,自洪武六年至洪武二十八年,首尾凡弒王氏四王,姑待之。——朱元璋《皇明祖訓》

從這段記載來看,對朝鮮不僅不是不徵,儼然有興師問罪的感覺,不只是對朝鮮國不客氣,對日本國、佔城國也是更加的不客氣,甚至還對安南國動用了武力。由於倭寇的存在,對於日本國動用武力也不為過,但明朝為何會對一直友好的朝鮮國不友善呢?

朝鮮國使臣圖

朝鮮與明朝交好,但也有一個過程,畢竟在明朝與朝鮮過之間曾經還隔著一個元朝的殘餘勢力北元。明初,朱元璋希望高麗(朝鮮國前身)能夠幫助一起抗倭,而且提供了火藥原料,但收了東西的高麗王朝卻沒有任何行動。對於明朝來說,更可氣的是高麗王朝居然還與北元關係不清不楚,甚至在進貢明朝的文書內容錯寫成「白竺布三百匹」「禮送太府監」,咋一看沒有任何的問題,錯就錯在「太府監」上面,因為明朝根本就沒有這麼一個部門,恰巧元朝有這麼一個部門,是不是很尷尬。如果是送禮之人寫錯了送禮的名字,也許只是尷尬一下而已,但是換作一個國家來說,這就有可能引發戰爭。朱元璋得知此事後,非常生氣,警告當時的朝鮮國國王恭愍王:「若漢唐之夷彼,隋君之東徵,在朕今日,苟非詐侮於我,安肯動師旅以勞遠人,若不守己安分,妄起事端,禍必至矣」。這只是一件小事,朱元璋就想出兵討伐朝鮮國,為何朱元璋如此不滿朝鮮國呢?

明初朱元璋與高麗國王王顓互通使者,並且高麗國王也受到明朝的冊封,確立了兩個國家的宗藩關係。好景不長,高麗國王被國內大臣李仁人所殺,立王顓的養子辛隅為國王,而高麗的實際最高統治者成為了李仁人。新國王繼位,封號卻需要明朝冊封,即便是李仁人與北元關係不清不楚,但也不敢招惹龐大的明朝,因此按例向明朝索要封號。事情開始也很順利,朱元璋派出使者去冊封高麗新國王,但明朝使者在歸國的路上卻被人殺害了。朱元璋豈能是吃這種啞巴虧的人,當即就把高麗國王的封號撤銷,並且不承認新國王的地位。

明朝周邊國家圖

高麗國王沒有「天朝上國」的冊封,國內也不會承認其地位的,因此辛隅只能轉投北元冊封。新帳舊帳一起算,明朝冊封的國王被李仁人說廢就廢了,朱元璋自然不會怎麼待見這位李仁人,弒君篡位還與北元不清不楚,不揍你,大明朝的顏面何存,因此兩國邊境都所有準備,以防止戰爭的發生。洪武二十一年,北元被明朝大將藍玉殲滅,隨便也把鐵嶺納入了明朝版圖,在當時,鐵嶺是明朝與高麗的敏感地帶,鐵嶺一直是高麗佔據。天真的高麗新國王想通過外交手段從明朝手中拿回鐵嶺,可想而知,這樣的想法讓他碰了一鼻子灰。

高麗為了重新獲得鐵嶺等遼東地區,集結4萬多人的遠徵部隊開始準備對明朝動武。如果李仁人繼續在後臺掌握高麗政權的話,朱元璋遲早會讓他知道什麼是大國風範,但還等朱元璋動手,高麗東北面都指揮使李成桂發動兵變就解決了李仁人,看來朝鮮國內還是有明白人的。李成桂掌握高麗政權後,改國號為朝鮮國,多次主動緩和與明朝的關係,在經過多年努力之後,到朱棣執政時期,明朝與朝鮮關係回歸正常。

明朝北方防線

從明朝與朝鮮這段歷史可以看出,「不徵之國」明顯不是真的徵伐,如若明朝政府覺得過分之處,兵戎相見也是有的事情。明朝既然有必要武力威脅這些國家,為何還要設立「不徵之國」呢?

朱元璋為何設立「不徵之國」

昔帝王之治天下,凡日月所照,無有遠邇,一視同仁。故中國奠安,四方所得,非有意於臣服之也。……方與遠邇相安於無事,以共享太平之福。惟爾四夷君長酋帥等,遐遠未聞,故茲詔示,想宜知悉。——《明太祖實錄》中記載的明朝宣召各國的標準用語。

前面我們提到過,「不徵之國」的概念來源於《皇明祖訓》,此書是朱元璋為其後代所編纂,並且嚴令禁止後代做任何的改動,為了是教育後代不要窮兵黷武,無故而徵之。當然,朱元璋也吸取了元朝四方徵戰的教訓,比如元朝徵討日本的教訓,勞民傷財且意義不大。在朱元璋眼裡,「不徵之國」中的國家都是「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即便是拿下這些國家,實際治理起來也相當費勁,因此只要承認明朝為宗主國的地位,按時朝貢為何還要討伐呢?

上兵伐謀,朱元璋見慣了戰爭的殘酷,能夠用武力震懾住的國家,已經沒有必要再去與其爭奪地盤,何況明朝剛建立之初,還有實力相當的北元要對付,樹敵太多也不是一件好事情。

在這些「不徵之國」中,明朝儼然成為了一個「大哥」,維護著本國安穩的同時,也承擔著其他國家的管理、仲裁、懲罰的職責。「不徵之國」中的朝鮮與安南國內發生政變,違背了朱元璋的原則,而且恰巧趕上朱元璋在國內大興胡藍黨案,兩國的做法正好戳中了朱元璋擔憂功臣謀權的心病,嚴厲之下更加嚴厲。

朱元璋劇照

生於貧窮之家,半生血戰沙場,朱元璋深知「創業」的艱辛,為讓子孫後代能夠守住這份來之不易的江山,也是絞盡腦汁、費盡心思,「不徵之國」的設立就是最好的鑑證。誠然,朱元璋為後世子孫著想的目的較大一些,但確實也維護了明初的國際秩序,與諸多國家建立了友好的外交政策,也彰顯了一個大國的責任與擔當。

我史海魅影,關注我為歷史點讚。

相關焦點

  • 明朝為什麼要宣布15個「不徵之國」,這15國是哪些地方
    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明太祖朱元璋起草了《皇明祖訓》,針對東亞諸國列出了15個「不徵之國」, 「頒行天下諸司」。這一外交策略的提出,對明初的地緣政治產生了重要影響,成為貫穿整個明朝的外交基石。明初為什麼要建立「不徵之國」的朋友圈呢?
  • 明朝朱元璋,寫下的15個「不徵之國」,有何深意?
    據《明太祖訓》記載,朱元璋將朝鮮、日本等15國列為「不徵之國」,實行和平外交政策。這項舉措從洪武二年初步提出,一直到洪武二十八年才最終立定,期間經過反覆重申完善,能夠通過時間重重的考驗,被後代奉行,這其中有何深意?
  • 朱元璋也有無奈,15個國家成「不徵之國」
    在明朝對外關係上,有一連串的「不徵之國」,如朝鮮、日本、安南、真臘、暹羅、佔城、蘇門答臘、爪哇、湓亨、白花、三佛齊、渤泥等,有15個之多,其中日本赫然在列。至於不徵的原因,朱元璋說得很清楚「海外蠻夷之國,有為患於中國者,不可不討;不為中國患者,不可輒自興兵。」又說「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徒慕虛名,自弊中土。」(《《明太祖寶訓》》)這句話道出了傳統陸權國家的無奈。
  • 我只是說說而已,說你是「不徵之國」就不徵?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明太祖令禮部將「祖訓條章」「頒行天下諸司」,書中將朝鮮國、日本國、大琉球國、小琉球國、安南國、真臘國、暹羅國、佔城國、蘇門答剌國共計十五個國家列為「不徵之國」。 一些人認為「不徵之國」就是單純的和平、友善的外交政策,然而事實真的這樣麼?
  • 朱元璋將15個海外國家列為「不徵之國」,更重要的原因是什麼
    「不徵之國」是朱元璋列的15個海外國家,朱元璋作為明朝的開創者為何會有這樣的舉動呢?朱元璋雖然已經給出了理由,但更重要的原因是什麼呢? 1369年,朱元璋將15個海外國家列為「不徵之國」,這15個國家分別是,朝鮮國(今朝鮮)、日本國(今日本)、大琉球國、小琉球國、安南國(今越南)、真臘國(今柬埔寨)、暹羅國(今泰國)、佔城國(今越南南部,後被安南滅國)、蘇門答臘國、西洋國、瓜哇國、湓亨國、白花國、三佛齊國、渤泥國。朱元璋給出的理由是這些國家隔山隔海。
  • 這個國家多次挑釁大明,朱元璋卻把此國列為不徵之國
    朱元璋鄙視日本由來已久,在他眼裡,日本就是個「國王無道民為賊」的小丑。但日本卻認為自己比明王朝更有資格繼承中華大統。大明與日本劍拔弩張,戰爭一觸即發。然而,面對朱元璋的步步緊逼,日本當政者還是寸步不讓。朱元璋即位之初就派使臣下國書到日本,表達了兩個意思:一是希望他們來朝貢,二是責令他們解決擾明倭寇問題。結果,國書送達後,日本不僅沒來朝貢,反而砍了使者的腦袋。
  • 明初外交烏龍,錯把日本親王當國王,後靠詩文、禪僧開啟正常交往
    比明太祖如朱元璋昭告天下,向東亞海域派遣使者頒詔。這些都是為了告知他們明朝的建立,並希望構建新的區域秩序,共建東北亞區域的和平,或者海域的和平。目的二:在當時的背景下,東亞海域倭寇活動猖獗,經常進犯沿海居民,使得正常的生活、生產難以開展,居民不勝其擾。
  • 為何明朝對高麗的外交策略變化無常?
    2、明朝喜愛威懾他國令其臣服 威懾他國使其臣服,是大明王朝喜愛的外交手段。是以,只要能威懾住對方,令其不存在軍事上的妄動,中國對外的表現一向是謙和有禮的。 二、明朝與高麗關係的決裂與複合 1、高麗的恭愍王逝去和平紐帶斷裂 國家之間的交往如同人們相處一樣,需要紐帶的連接才能長久穩定。當時明朝與高麗能夠維持和平的紐帶便是高麗的恭愍王。
  • 從歷代火影的外交政策,看火之國木葉村的地緣戰略困境
    同時,火之國陸地面積不小,還有漫長海岸線,屬於典型的陸海雙重國家。位居大陸中央的交通樞紐,整個火影忍者世界裡各國之間最方便快捷的貿易交通路線,都要經過火之國境內。所以,火之國等於控制了貿易路線,發展工商業也擁有巨大優勢。從發展經濟的角度來看,火之國的地位十分優越。
  • 什麼叫附屬國?什麼叫藩屬國?古朝鮮是中國的附屬國還是藩屬國
    11月的時候,有個博主發出一系列的中國古裝漫畫。結果韓國人就出來聲討「抄襲韓國服飾」,「漢服源於韓服」。之後於正導演,也發出明朝漢服的劇照,結果韓國人又「出警」。開玩笑嗎?韓國人怎麼不把宇宙都說是他們的?該不會忘記古朝鮮還是中國的吧?可能又有韓國人跳出來說:附屬國不等於屬於中國。其實韓國不僅當過中國的附屬國,同樣也當過中國的藩屬國。什麼叫附屬國?什麼叫藩屬國?
  • 李育民:傳統對外觀念對晚清外交的影響
    諸如此類,既充斥著羈縻之道的內在理念,又反映了新形勢下這一理念及其機制的變化。同治年間關於修約問題的討論,更清晰地呈顯了羈縻理念對晚清外交的深刻影響,同新的事實,即維持條約關係便是羈縻之法。如陝甘總督左宗棠回顧立約之初的羈縻意圖,"原冀乘此間暇,急謀自強,以待事機之轉"。而此次修約,"但能就現成之局,仍與羈縻,不能禁其多方要挾也明矣"。
  • 朱元璋出兵日本,日國王急忙寫了一封信,朱元璋看後列其為不徵之國
    日本,意為「日出之國」,最早稱「和」或「倭」。其來歷在日本史書中沒有明確記載,據說它的名字是跟一個女人有關。 《後漢書·東夷列傳》中記載,漢光武帝賜倭奴國國王,漢委奴國金印。正式稱日本為倭奴國,成為大漢50個藩屬國中的一員。隨著日本人對漢族人的理解,認為倭人也就是矮人的意思。
  • 煙花:這部被君名碾壓的電影真的一無是處嗎?只能說導演用意太多
    《煙花》是一部由武內宣之執導的動畫電影,在宣傳之初是藉助了《你的名字》這部電影的名氣來吸引觀眾。結果播出以後,很多人對《煙花》是頗為不滿,今天新一君就跟各位小夥伴分享一下我自己對這部電影的看法和感受。深層用意網上有很多網友聲稱自己看完《煙花》以後,是處於一臉懵逼的狀態,這部電影究竟是想表達什麼完全不知道。其實新一君覺得這並非是因為《煙花》這部電影的完成度不高,而是因為導演想在這個電影裡的表達的東西太多所導致的。
  • 甘迺迪「和平隊」的公共外交意義
    美國公共外交肇始於杜魯門時期,並於甘迺迪時期得到重要發展。「和平戰略」是甘迺迪政府的主要對外政策,在「美國至上」思想和杜勒斯的「和平演變」思想的基礎上,與杜魯門的遏制戰略和艾森豪的解放戰略一脈相承。其創新之處在於,甘迺迪將之前一貫作為政策口號的「和平演變」 付諸實施,推出一系列對外援助政策並注重該思想的現實運用。
  • 15世紀的中西航海活動,如何造成侵略與和平兩種完全不同的局面?
    從現在的國際太空空間站,追溯到15世紀的大航海時代,似乎每個角落都有人類探索留下的足跡,而15世紀的地理大發現時代對於人類發展具有裡程碑式的意義。巧合的是,在這一個時期東西方都有對遠洋的探索,這是人類對於未知的欲望的一種體現。中國有鄭和七次下西洋,歐洲有麥哲倫和哥倫布,不管他們是出於什麼目的開啟了自己對遠洋的徵服,他們留下的貢獻都是非常巨大的。那麼中西方的航海歷史上有什麼異同呢?
  • 火影中鐵之國中立是軟弱的表現?其實蘊含武士道精神和外交智慧
    另外,鐵之國的鄰國也不強,鐵之國主要的鄰國一個是瀧之國,劇情中介紹的不多,曉組織成員角都是從那叛逃的以及七尾重名的人柱力芙也是這個村子的,但除此之外也並無其它特別強大的實力,另一個領國是音之國,音之國音隱村是大蛇丸建的,但大蛇丸離開後早已群龍無首,只剩一具空殼,不足為懼。
  • 英美取消其外交豁免權
    那麼問題來了:英美兩國取消外交豁免權對此案的判決到底有哪些作用呢?薩科拉斯會從美國引渡到英國受審嗎? 5月,國際刑警組織向薩庫拉斯發出了紅色通緝令,要將其送到英國受審。 什麼是外交豁免權? 在此案中,「外交豁免權」是引發爭議的核心。那麼究竟什麼是「外交豁免權」呢?外交豁免權是否有過被取消的先例呢?
  • 齊白石再傳弟子-湯發周揭秘:沈周、文徵明遊支硎山後畫的什麼畫
    日本飯田家(高島屋)舊藏之沈周、文徵明《詩畫合卷》將於本季佳士得香港秋拍 「中國古代書畫」 拍賣中矚目亮相。此作自明弘治至民初,數百年間歷經數變,幾經離合,終於漂越東瀛,猶然存之天壤。披卷思古,當信長物有情。
  • 軍事反擊配合外交分化:淺析隋文帝執政時期對突厥的反制措施
    隋朝建國之初,突厥經常騷擾邊境,嚴重地威脅著隋初的經濟生活和政治安定,甚至於對隋文帝吞併陳朝的計劃都受到了影響。有鑑於此,隋文帝一方面組織軍事反擊,另一方面在長孫晟的謀劃幫助下,對突厥採取了一系列的分化措施,雙管齊下,終於暫時解決了突厥這一來自北方草原的巨大威脅。以下,我來具體說明。
  • 恩威並施控制8國,唐朝的外交有多厲害?
    唐朝的地域極盛時期達到1600萬平方公裡,當時大唐的外交有多厲害?看看整個唐朝時期對周邊8國的控制力! 收編東突厥 到隋朝初年,分為東突厥、西突厥,其中東突厥特別強大。貞觀初期,唐太宗派名將李靖以三千鐵騎,大破突厥於陰山,東突厥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