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外交烏龍,錯把日本親王當國王,後靠詩文、禪僧開啟正常交往

2020-12-05 青蓮雜說

明朝時,中日關係的順利開展,得益於明太祖朱元璋積極的對外政策,朱元璋派遣使者前往日本進行交涉,在當時的背景下,其目的也非常明確。

明太祖朱元璋畫像

朱元璋派使臣前往日本交涉的目的是什麼?

目的一:明朝剛剛建國,需要對外進行宣布新政權的建立。比明太祖如朱元璋昭告天下,向東亞海域派遣使者頒詔。

這些都是為了告知他們明朝的建立,並希望構建新的區域秩序,共建東北亞區域的和平,或者海域的和平。

目的二:在當時的背景下,東亞海域倭寇活動猖獗,經常進犯沿海居民,使得正常的生活、生產難以開展,居民不勝其擾。

明太祖朱元璋派使者同日本進行交涉,就是希望平息倭寇活動,使東亞海域回歸和平之海,這也是交涉的一大目的。

漁民抵禦倭寇圖

既然要交涉,哪麼明太祖朱元璋派誰前往呢?

說到外交問題,大家第一反應,明太祖朱元璋肯定會選擇一個朝中的大臣前往,完成這一重要的使命。但是恰恰相反,朱元璋卻選擇了一個地方官員前往。

這個人就是趙秩,對於趙秩的記載,具體的生卒年不詳,明代文人,相傳為杭州錢塘人。當然,祖闡、克勤等人是繼趙秩後,派往日本的第二批使臣。

趙秩被選為前往日本的使臣時,他正在山東省萊州府擔任同知,同知是僅次於知府的正五品地方官,這個官位相當於現在的副市長。

同知在當時主要分管抓捕、海盜、江防、清軍、海防、理事、扶苗、水利等。

那麼趙秩作為一個地方官員,被選為前往日本進行交涉,從另外一個側面也說明了趙秩必有過人之處。

趙秩畫像

那麼趙秩都有哪些過人之處呢?

我們先來看一段史料記載,《明太祖實錄》對於趙秩前往日本的過程,有這麼一段記載:

洪武三年三月是日,趙秩等往其國宣諭,秩泛海至析木崖,入其境,關者拒勿納,秩以書達其王,王乃延秩入......命左右將刃之。秩不為動......禮遇甚優。

從這個史料中,我們可以看出趙秩與懷良親王的交涉非常的艱難,最出入境遭到拒絕,交涉中又面臨被殺的危險。在面對被殺的威脅時,依然鎮定自如,侃侃而談,說明了趙秩不但口才、交往能力極佳,而且膽識過人。

另外,從春屋妙葩的遺作《雲門一曲》中收錄的趙秩的26篇詩文和為山口的名勝詠寫的《山口十境詩》來看,直接證明了趙秩具有極高的詩文修養。

《山口十境詩》後來還被收入江湖時代的寺子屋教科書《庭訓往來》,到了近代,還被收入到日本中小學的教科書中。

這部十境詩現如今作為山口市的文化遺產和文化遺蹟,經過代代相傳,如今為人廣為傳頌。

日本懷良親王

趙秩聰明過人,和日本的交涉中為什麼出現了烏龍事件呢?

這要從懷良親王說起,趙秩的侃侃而談和膽識過人最終感動了懷良親王,懷良親王在趙秩的交涉下,向明朝派遣了使者前往,並向明朝進表箋貢馬及方物,送還了被俘男女七十餘口,重新開啟了中斷了數十年的中日外交關係。

然而在與日本懷良親王交往之初,誤把懷良親王當成了日本的國王。其實懷良親王並不是日本的國王,而是駐留在九州太宰府並擁有九州地方大半勢力的徵西將軍。由於勢力過大,懷良親王被明朝誤認為了日本的國王。

不論怎樣,明初的對日外交,將懷良視為日本國王。並與他進行了多年的交往,他對於倭寇所做的貢獻是不可否認的。

倭寇圖

趙秩意識到北朝才是正統的政權後,有採取了那些行動?

趙秩在日本滯留的過程中,發現了懷良親王並不是日本國王,就開始尋求與北朝建立關係,而要和北朝建立關係,就不得通過中間人的引薦。

要和北朝建立關係,在當時來講,因為懷良親王與日本國王之間也存在一定的矛盾,不可能進行引薦。

而當時的禪僧和日本皇室有著緊密的聯繫,要和北朝建立關係,只可能是日本的高僧進行引薦,因此便有了趙秩與春屋妙葩的友好交往。

春屋妙葩是著名夢窗派夢窗疏石的弟子,敕住住天龍寺。此時是南禪寺的主持,也是禪僧中的高僧,與中國禪僧之間淵源頗深。

早在元代就有元朝僧人給他寄送詩歌。同時,他繼承了其師夢窗疏石開創的「天龍寺船」的事業,對於中日通交始終有著很大的熱心,這點在他的臨終偈語中也有所體現。

患者70有餘年,了卻先師未了緣,一國黃金收拾去,古帆高掛合同船。

日本南禪寺

可以說他與其師夢窗疏石一樣,畢生致力於與中國建立外交及通商關係,趙秩同春屋妙葩及弟子的交往記錄,可以從詩文中得到驗證。

現今為人們所知的春屋妙葩的遺作《雲門一曲》中,其中記載了趙秩的詩文共26篇,其中的序文和跋文也都是出自趙秩之手,其中還包括了他與春屋妙葩的詩文唱和,以及給其弟子們的贈詩。

趙秩還為妙葩修改詩文,給其畫畫、寫贊,這在日本的史料中也有具體的記載。在日本的《大日本史料》中還記載了多篇趙秩與春屋妙葩的書信往來。

趙秩的畫作

有一封信,值得我們關注,在在這一封信中,記載的趙秩與春屋妙葩及其弟子的交往有著文化層面上的相互尊重與認同。

同時正像趙秩一直強調自己留在日本是為「王事」國家之事的目的來看,他們的交流中,不單單是一般文人的交往,而是作為外交使者,旨在通過這種交流探尋國家交往的途徑。

但是由於春屋妙葩與北朝執事細川賴之之間的矛盾,趙秩未能實現與京都方面的聯絡。

趙秩與禪僧的交往,還是為後來的中日關係的正常交往奠定了基礎

趙秩之後,明朝又派出包括祖闡、克勤等來完成此項使命,隨行者還有日本僧人春庭海壽。

在祖闡、克勤結交的人物中,最終幫助他們疏通與幕府關係的人,實際是繼春屋妙葩之後擔任天龍寺主持的清溪通徹,他和春屋妙葩是同門。這其中可以看出夢窗派的實力,以及夢窗派對於中日通交的熱情。

日本天龍寺

從中國與日本的外交活動,我們可以看出,首先國家的外交關係是國家關係中最為重要的關係之一,為此,明朝政府付出了大量的人力物,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其次,國家關係的執行者是具體的個人,而在當時的東亞世界,漢詩文是他們交流中最重要的媒介,有利於相互認同,相互欣賞。

第三,從趙秩與日本禪僧以及於日本大名的交往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出,他的漢詩,他的文章得到了日方的高度讚揚與高度評價,成為其傳世的珍寶,而流傳至今。

第四,在當時的環境下,鑑於佛教在日本的特殊地位,高僧在日本幕府中的話語權,佛門高僧在中日關係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最後,在他們的斡旋下,中日關係才打開了大門,迎來了1401年的足利義滿的對明稱臣,也開啟了日本與明朝的勘合貿易時代,可以說這也是他們繼承夢窗疏石所開創的天龍船的時代的繼續。

相關焦點

  • 明初訂立的15個「不徵之國」真的是和平外交嗎?其用意是什麼?
    朱元璋經20多年的徵戰,建立龐大的明朝,看慣了生離死別的他也厭倦了無休止的戰爭,因此明朝建立之初就將十五個國家列為明朝的「不徵之國」,以顯示對於周邊國家的友好。那麼明朝訂立的十五個「不徵之國」真的是和平友好的外交嗎?這樣一份規定對於這十五個國家意味著什麼?在明朝內部對於「不徵之國」又有何反響呢?
  • 自詡為神國,日本在歷史上到底有沒有向中國稱過臣?
    唐朝初年,唐政府遣使赴日,主事高表仁在到達日本後要求日本君主跪拜唐皇聖旨,但是遭到日本拒絕,日本政府自認為本國君主也是皇帝,拒絕跪拜,高表仁憤而拂袖而去。 從日本國的態度上可以看出,從隋朝開始日本就自己稱帝,不再伏拜中原王朝,此後的遣唐使也不過是官方的學習團,並不是朝貢使團。
  • 日本只有天皇而沒有國王,那中國古代所稱的「日本國王」是什麼?
    元朝皇帝忽必烈向日本送出國書,就要求所謂「日本國王」服從元朝的統治。這裡面的「日本國王」都是指當時的日本天皇,因為當時天皇還沒有被完全虛化,但是14世紀的時候,事情出現了變化。古代日本天皇明朝一開始建立的時候,向日本派遣使節,要求日本取締倭寇並向明朝朝貢,當時日本是南北朝亂世,明朝直接聯絡的九州地區是由南朝(日本皇室的「大覺系」控制實權)懷良親王控制,這位是個狠人,直接拒絕了,並且把明朝派來的七個使節處決。對於明朝來講,自然認為這個「懷良親王」就是日本國王了。
  • 有馬賴底禪文集:禪僧直往-日本當代禪宗第一高僧自傳
    —有馬賴底自傳本書為日本當代著名高僧有馬賴底的自傳,作者運用充滿真摯情感的細膩筆觸,描繪了出身名門望族,幼年時代曾經為天皇伴讀,而後投身佛門,活躍日本,廣宏人間佛教的當代禪僧的鮮明形象。慧能之後,禪宗分為南嶽懷讓和青原行思兩系,並逐漸衍化出溈仰、臨濟、曹洞、雲門、法眼五家,後又從臨濟宗石霜楚圓門下分出黃龍慧南和楊岐方會二派,合稱「五家七宗」。
  • 唐物:風靡日本的中國舶來品
    銀閣寺的東求堂裡面有個書齋,叫做「同仁齋」,當時擺放著義政愛用的漢詩文與漢籍,還有建窯燒制的茶碗、小壺,完全就是一個「made in China」的唐物空間。日本鎌倉以後的唐物熱,無疑就是由禪僧為首的入宋僧所帶來的。如果說現在是韓流的年代的話,當時恐怕就是「唐流(宋元)」的年代。那麼杭州與寧波,或許就是「時尚之都」?而後隨著禪僧在政治、外交中扮演了越發重要的角色,居於中央政界的將軍也受到身邊禪僧的影響,成為了牧溪的忠實擁簇,剛才提到的足利義政,就是其中一位。當然,牧溪的人氣抬升不只是因為他的藝術造詣。
  • 被日本「掠奪」走的珍貴文物,圖4是中日外交史上的珍貴文物
    《瀟湘臥遊圖》是南宋時期李姓畫家為隱居禪僧雲谷圓照而作的紙本墨筆山水畫,屬於國寶級別的文物,這幅畫是乾隆皇帝最喜愛的山水畫,整幅長卷淡墨皴染一氣呵成,不施勾勒,不露筆痕。
  • 日本新首相開啟密集電話外交模式,菅氏太極怎麼打?
    這架勢,看上去菅義偉已開啟密集電話外交模式。從他第一通、第二通電話,倒也看出一些日本新首相的新外交思路。1不難看出,身在亞太的日本,在菅義偉上任首相以後,將更注重與周邊國家的關係。菅義偉首先致電澳大利亞總理——澳大利亞恰恰也算亞太地區一個重要的國家。
  • 被逮捕的艾哈邁德親王在沙特王室究竟是何許人也?
    這兩位高級皇室成員都被視為可能替代穆罕默德·本·薩勒曼的人選,穆罕默德·本·薩勒曼是沙特接替84歲國王薩勒曼的實際統治者。 據《華爾街日報》報導,艾哈邁德親王和穆罕默德·本·納耶夫被指控策劃政變推翻國王和他的兒子穆罕默德·本·薩勒曼。到星期六,有報導指出,掃蕩範圍擴大到包括數十名內政部官員、高級軍官和其他涉嫌支持政變的人。
  • 國內人氣奧特曼活動用錯文案鬧烏龍 認錯迪迦 賽羅:謝謝你戴拿
    近期國內江蘇衛視開啟的舉辦的55青春選擇之夜活動,因為有奧特曼的相關活動,所以受到了不少奧特曼粉絲的關注,但沒想到這次的事情還鬧了一小段爆笑的烏龍,比較官方的宣傳文案還認錯了奧特曼,鬧了不少笑話。
  • 看一看英國國王是什麼時候徹底失去權力,淪為政治吉祥物的?
    現任英國女王英國國王的王權衰弱是個漸進的過程,並非通過戰爭,直接剝奪國王的政治權利,這一點和日本天皇失去政治權利是不一樣的。英國國王的王權受限,要從英國歷史上的光榮革命說起。議會戰勝國王詹姆士二世後,並沒有放棄君主制,而是從荷蘭迎會詹姆士二世的女兒和女婿回英國繼承王位,兩人共同行使君權,也就是後來的威廉三世和瑪麗二世。
  • 親王、郡王、藩王到底有啥區別,為啥清代就沒有藩王了呢?
    親王和郡王是王爵的一個級別,而藩王則是指有封地的親王或郡王。 簡而言之,親王是古代最高爵位(皇帝不算爵位),郡王是僅次於親王的爵位。如果親王和郡王有自己的封國封地,則可以稱藩王,就算是名義上的封地也可以。但如果沒有封地,則只能叫親王或郡王,不能叫藩王。
  • 日本國民女演員因病去世,網友錯認為另一女演員,鬧出烏龍
    日本國民女演員因病去世,網友錯認為另一女演員,鬧出烏龍2020年4月23日5點20分左右,日本媒體傳來一則不幸的消息,演員岡江久美子因病情突然惡化宣告去世,享年63歲。我們來回憶一下岡江久美子的一生,岡江久美子是日本國民級演員,出道以來已有不少經典作品能夠讓人娓娓道來,因岡江久美子在《七人女律師》系列中的出色演出被觀眾們熟知,她還曾出演了2005年的《排球女將》等多部火爆電視劇。2013年,岡江久美子與丈夫獲得「最佳伴侶」稱號。
  • 摩納哥公國的元首,為什麼叫親王而不叫國王?
    因為摩納哥實際上是被稱為「摩納親王國」,其君主稱親王其實是傳統文化的習慣。
  • 英國女王視頻外交,大使夫人向她行屈膝禮,與泰國趴跪有何區別?
    據英國《每日郵報》與《太陽報》消息,當地時間12月4日,94歲的伊莉莎白二世女王通過視頻舉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外交活動,接受三國大使及夫人的朝見,大使夫人通過視頻向女王行屈膝禮
  • 菲利普親王的成功學:沒落貴族+屌絲青年,曾與30個女人有緋聞
    ,但是由於他這種成長經歷和他不羈放蕩的性格,他又經常說出一些出格的話,甚至是讓英國在一些外交場合會犯難的話。菲利普親王回答是:「我當然想去蘇聯看看,雖然他們殺掉了我一半的家人。」菲利普親王因為他的家庭是一個德國家庭,後面我們再詳細講。但是在當時冷戰的這種國際環境底下,這種表達是極有可能引起外交風波的。所以這就是菲利普親王,言行舉止以一個王室成員的標準來看,都經常會有些出格。這種出格其實就是我剛才說的菲利普親王身上的「屌絲氣質」。
  • 琉球亡國後,末代國王移居東京改說日語,衝繩處處有中國痕跡
    明洪武年間,明太祖朱元璋遣楊載等人赴琉球發布詔諭,冊封三國國王,三國陸續表明願意向明朝稱臣納貢,從此琉球三國正式成為明朝的藩國。 連國王冊封這樣的大事都需要得到中國皇帝的許可,才算是獲得正統地位。每位琉球國王嗣立,都會請求明皇帝冊封,皇帝便派官員前往主持冊封大典。
  • 反抗日本殖民統治 刺殺日本親王的臺灣義士 被包圍後捨生取義
    1894年中日爆發甲午戰爭,戰敗後的清政府被迫於1895年4月17日籤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也就是從這一刻起直到1945年抗戰勝利,臺灣進入到了黑暗的日本殖民統治時期。儘管清政府將臺灣割讓給了日本,但臺灣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的抗爭從未停息。
  • 菲利普親王的大嘴巴:英國媒體信息源,口無遮攔險些引發國際爭端
    02 大嘴巴愛惹禍 這婚外情是關於菲利普親王的一大話題,另外一個關於他的話題就是菲利普親王是個「大嘴巴」——他特別愛表達,但是由於他這種成長經歷和他不羈放蕩的性格,他又經常說出一些出格的話,甚至是讓英國在一些外交場合會犯難的話。
  • 摩納哥是歐洲的一個小國家,為何一國之君不叫國王,叫親王
    雖然摩納哥實行君主立憲制,不過它的一國之君卻是喊作親王,而不是國王。其實不是人家不想自稱國王,而是沒有那個條件稱國王,就連親王之尊都有些難以保全呢!下面就來好好說一說這美麗又無奈的小國摩納哥,以及差點自身難保的摩納哥親王。
  • 二戰後日本政治與外交策略演變
    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後,日本政治與外交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戰後初期在美國的佔領下,日本舊政治制度面臨被瓦解的趨勢,新政治制度尚未形成;在外交領域,日本外交活動空間極為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