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時,中日關係的順利開展,得益於明太祖朱元璋積極的對外政策,朱元璋派遣使者前往日本進行交涉,在當時的背景下,其目的也非常明確。
朱元璋派使臣前往日本交涉的目的是什麼?
目的一:明朝剛剛建國,需要對外進行宣布新政權的建立。比明太祖如朱元璋昭告天下,向東亞海域派遣使者頒詔。
這些都是為了告知他們明朝的建立,並希望構建新的區域秩序,共建東北亞區域的和平,或者海域的和平。
目的二:在當時的背景下,東亞海域倭寇活動猖獗,經常進犯沿海居民,使得正常的生活、生產難以開展,居民不勝其擾。
明太祖朱元璋派使者同日本進行交涉,就是希望平息倭寇活動,使東亞海域回歸和平之海,這也是交涉的一大目的。
既然要交涉,哪麼明太祖朱元璋派誰前往呢?
說到外交問題,大家第一反應,明太祖朱元璋肯定會選擇一個朝中的大臣前往,完成這一重要的使命。但是恰恰相反,朱元璋卻選擇了一個地方官員前往。
這個人就是趙秩,對於趙秩的記載,具體的生卒年不詳,明代文人,相傳為杭州錢塘人。當然,祖闡、克勤等人是繼趙秩後,派往日本的第二批使臣。
趙秩被選為前往日本的使臣時,他正在山東省萊州府擔任同知,同知是僅次於知府的正五品地方官,這個官位相當於現在的副市長。
同知在當時主要分管抓捕、海盜、江防、清軍、海防、理事、扶苗、水利等。
那麼趙秩作為一個地方官員,被選為前往日本進行交涉,從另外一個側面也說明了趙秩必有過人之處。
那麼趙秩都有哪些過人之處呢?
我們先來看一段史料記載,《明太祖實錄》對於趙秩前往日本的過程,有這麼一段記載:
洪武三年三月是日,趙秩等往其國宣諭,秩泛海至析木崖,入其境,關者拒勿納,秩以書達其王,王乃延秩入......命左右將刃之。秩不為動......禮遇甚優。
從這個史料中,我們可以看出趙秩與懷良親王的交涉非常的艱難,最出入境遭到拒絕,交涉中又面臨被殺的危險。在面對被殺的威脅時,依然鎮定自如,侃侃而談,說明了趙秩不但口才、交往能力極佳,而且膽識過人。
另外,從春屋妙葩的遺作《雲門一曲》中收錄的趙秩的26篇詩文和為山口的名勝詠寫的《山口十境詩》來看,直接證明了趙秩具有極高的詩文修養。
《山口十境詩》後來還被收入江湖時代的寺子屋教科書《庭訓往來》,到了近代,還被收入到日本中小學的教科書中。
這部十境詩現如今作為山口市的文化遺產和文化遺蹟,經過代代相傳,如今為人廣為傳頌。
趙秩聰明過人,和日本的交涉中為什麼出現了烏龍事件呢?
這要從懷良親王說起,趙秩的侃侃而談和膽識過人最終感動了懷良親王,懷良親王在趙秩的交涉下,向明朝派遣了使者前往,並向明朝進表箋貢馬及方物,送還了被俘男女七十餘口,重新開啟了中斷了數十年的中日外交關係。
然而在與日本懷良親王交往之初,誤把懷良親王當成了日本的國王。其實懷良親王並不是日本的國王,而是駐留在九州太宰府並擁有九州地方大半勢力的徵西將軍。由於勢力過大,懷良親王被明朝誤認為了日本的國王。
不論怎樣,明初的對日外交,將懷良視為日本國王。並與他進行了多年的交往,他對於倭寇所做的貢獻是不可否認的。
趙秩意識到北朝才是正統的政權後,有採取了那些行動?
趙秩在日本滯留的過程中,發現了懷良親王並不是日本國王,就開始尋求與北朝建立關係,而要和北朝建立關係,就不得通過中間人的引薦。
要和北朝建立關係,在當時來講,因為懷良親王與日本國王之間也存在一定的矛盾,不可能進行引薦。
而當時的禪僧和日本皇室有著緊密的聯繫,要和北朝建立關係,只可能是日本的高僧進行引薦,因此便有了趙秩與春屋妙葩的友好交往。
春屋妙葩是著名夢窗派夢窗疏石的弟子,敕住住天龍寺。此時是南禪寺的主持,也是禪僧中的高僧,與中國禪僧之間淵源頗深。
早在元代就有元朝僧人給他寄送詩歌。同時,他繼承了其師夢窗疏石開創的「天龍寺船」的事業,對於中日通交始終有著很大的熱心,這點在他的臨終偈語中也有所體現。
患者70有餘年,了卻先師未了緣,一國黃金收拾去,古帆高掛合同船。
可以說他與其師夢窗疏石一樣,畢生致力於與中國建立外交及通商關係,趙秩同春屋妙葩及弟子的交往記錄,可以從詩文中得到驗證。
現今為人們所知的春屋妙葩的遺作《雲門一曲》中,其中記載了趙秩的詩文共26篇,其中的序文和跋文也都是出自趙秩之手,其中還包括了他與春屋妙葩的詩文唱和,以及給其弟子們的贈詩。
趙秩還為妙葩修改詩文,給其畫畫、寫贊,這在日本的史料中也有具體的記載。在日本的《大日本史料》中還記載了多篇趙秩與春屋妙葩的書信往來。
有一封信,值得我們關注,在在這一封信中,記載的趙秩與春屋妙葩及其弟子的交往有著文化層面上的相互尊重與認同。
同時正像趙秩一直強調自己留在日本是為「王事」國家之事的目的來看,他們的交流中,不單單是一般文人的交往,而是作為外交使者,旨在通過這種交流探尋國家交往的途徑。
但是由於春屋妙葩與北朝執事細川賴之之間的矛盾,趙秩未能實現與京都方面的聯絡。
趙秩與禪僧的交往,還是為後來的中日關係的正常交往奠定了基礎
趙秩之後,明朝又派出包括祖闡、克勤等來完成此項使命,隨行者還有日本僧人春庭海壽。
在祖闡、克勤結交的人物中,最終幫助他們疏通與幕府關係的人,實際是繼春屋妙葩之後擔任天龍寺主持的清溪通徹,他和春屋妙葩是同門。這其中可以看出夢窗派的實力,以及夢窗派對於中日通交的熱情。
從中國與日本的外交活動,我們可以看出,首先國家的外交關係是國家關係中最為重要的關係之一,為此,明朝政府付出了大量的人力物,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其次,國家關係的執行者是具體的個人,而在當時的東亞世界,漢詩文是他們交流中最重要的媒介,有利於相互認同,相互欣賞。
第三,從趙秩與日本禪僧以及於日本大名的交往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出,他的漢詩,他的文章得到了日方的高度讚揚與高度評價,成為其傳世的珍寶,而流傳至今。
第四,在當時的環境下,鑑於佛教在日本的特殊地位,高僧在日本幕府中的話語權,佛門高僧在中日關係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最後,在他們的斡旋下,中日關係才打開了大門,迎來了1401年的足利義滿的對明稱臣,也開啟了日本與明朝的勘合貿易時代,可以說這也是他們繼承夢窗疏石所開創的天龍船的時代的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