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明太祖朱元璋起草了《皇明祖訓》,針對東亞諸國列出了15個「不徵之國」, 「頒行天下諸司」。
這一外交策略的提出,對明初的地緣政治產生了重要影響,成為貫穿整個明朝的外交基石。
明初為什麼要建立「不徵之國」的朋友圈呢?
上圖_ 《皇明祖訓》之不徵之國
朋友圈裡都有誰?
細數15個國家,可以分為東北亞、東亞和東南亞等三個圈子。
東北亞的圈子裡有朝鮮國(今朝鮮半島)和日本兩國。
東亞圈包括大琉球國(今日本衝繩)和小琉球國。
東南亞的成員最多,有安南國(今越南北部)、真臘國(今柬埔寨)、暹羅國(今泰國)、佔城國(今越南南部,後被安南滅國)、蘇門答剌(今蘇門答臘島八昔)、西洋國(今科羅曼德爾海岸)、爪窪國(今爪哇島)、湓亨國(今馬來半島)、白花國(今蘇門答臘島西北部)、三弗齊國(今蘇門答臘島巨港)、渤泥國(汶萊)等11國。
上圖_ 明朝《坤輿萬國全圖》中東北亞、東亞和東南亞的位置
據統計,洪武年間的127件外交詔令中,除1件針對中亞的撒馬爾罕外,其餘126件均和「不徵之國」有關。
詔令顯示出的信息量很大,表現出明朝對「不徵之國」的不同態度。首先,對待朝鮮和日本,憑藉絕對的武力威懾,使兩國「皆喜且懼」。其次,對大小琉球與中南半島諸國採取胡蘿蔔加大棒的雙重策略。最後,其餘國家處於明朝外交的第三層級,外交手段根據具體形勢靈活處置。
總體來說,明朝根據距離的遠近實施差異化的對外手段,距離越近,政治、軍事與文化的作用越強,距離越遠,經濟牽制效果越大。
上圖_ 出使琉球王國的明朝官船
反思前朝 改弦更張
朱元璋深信傳統外交思想恪守的「地廣非久安之計,民勞乃易亂之源」原則。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九月,朱元璋坦言:「隋煬帝妄興師旅,徵討琉球」,招至「載諸史冊,為後世譏」。他指出:通過戰爭徵討蠻夷「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徒慕虛名,自弊中土。」而元朝窮兵黷武、疲師勞民最終導致傾覆逃亡。朱元璋認為盲目對外擴張不利於國家的長治久安,持續的戰爭加劇了百姓的負擔,造成國家內部動蕩不安。
基於這些考慮,他主張海外國家「有為患於中國者,不可不討」,以此維護國家主權的堅定決心。對於沒有威脅的國家,中國決不輕易興兵討伐。
《皇明祖訓》明確提出:「四方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他不足以供戎,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不自揣量,來擾我邊,則彼為不祥。彼既不為中患,而我興兵輕犯,亦不祥也。吾恐後世子孫倚中國富強,貪一時自功,無故興兵,殺傷人命,切記不可。」其實,朱元璋在總結前朝教訓的基礎上,提出了「不徵之國」的構想,構建和諧友好的聊天群,顯然很有必要。
上圖_ 元順帝孛兒只斤·妥懽帖睦爾(1320年5月25日—1370年5月23日),元朝第十一位皇帝
北元尚存 全力攻防
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中原義軍風起雲湧,元朝政治搖搖欲墜。七月二十八日,元順帝退守塞北,史稱「北元」。當時,北元「引弓之士,不下百萬眾也,歸附之部落不下數千裡也」,和明朝以長城為界南北對峙。儘管朱元璋和朱棣不遺餘力地打擊北元,仍然無法根除北方邊境的危機。
為了防備北元軍事力量對中原的騷擾和反撲,明朝「初設遼東、宣府、大同、延綏四鎮,繼設寧夏、甘肅、薊州三鎮,而太原總兵治偏頭,三邊制府駐固原,亦稱二鎮,是為九邊」。
上圖_ 北元(1368年—1402年),是蒙古族在蒙古草原的政權
永樂年間,九邊投入兵力68萬,隨後人數常有變動,萬曆時達到峰值,多達88.5萬人,崇禎時期,戍邊兵力也有59萬人。《明史·兵志》記載:「故終明之世,邊防甚重。東起鴨綠,西抵嘉峪,綿亙萬裡,分地守御。」
朱元璋在《皇明祖訓》中滿懷憂慮:「但胡戎與西北邊境,互相密邇,累世戰爭,必選將練兵,時謹備之。」其中透露出對北元的警戒防備之心。明朝的軍備資源被北元大量牽制,朱元璋倡導「不徵之國」, 強調「今朕統天下,惟願民安而已,無強凌弱、眾暴寡之為」的宗旨,實質上是「南撫北繅」整體戰略的一部分,減輕軍事行動對社會和經濟形成的壓力。明朝此時建群,無疑具有迫切的現實需要。
上圖_ 作戰中的明軍
元亡明替 重塑秩序
元朝是橫跨歐亞的多民族帝國,其影響力遠播東南亞。三嶼國位於現今菲律賓群島西南部。元世祖曾「命選人招誘之」,三嶼國給予了積極的回應,當元朝「軍船過其國,國人餉以糧食」,充分展現了對元朝的誠意。
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十二月,朱元璋宣諭各國:「朕肇基江左,掃群雄,定華夏,臣民推戴,已主中國,建國號大明,改元洪武。頃者克平元都,疆宇大同,已承正統,方與遠邇相安於無事,以共享太平之福。惟爾四夷君長酋帥等,遐遠未聞,故茲詔示,想宜知悉。」
這份詔書既是一份表明立場的國書,又是一份重建秩序的宣言。它一方面宣告了明朝「已承正統」,具有不可辯駁的合法性。各國應該服從以明朝為中心的東亞新秩序。另一方面要求各國「相安於無事」,遵守明朝制定的遊戲規則,才能「共享太平之福」。詔書恩威並施,義正詞嚴,後來發展成為朱元璋和平外交的中心思想。
上圖_ 朱元璋(1328年—1398年)
朱元璋以「祖訓」的形式,強化「不徵之國」的權威性,嚴令後世子孫「一字不可改易」。他告誡繼任群主切忌「倚中國富強,貪一時戰功,無故興兵」,東亞諸國應該「彼既不為中國患」,換取自身的安全穩定。
從根本上說,朱元璋之所以宣布「不徵之國」,是因為他必須要對繼任者和東亞諸國進行雙重約束,前者「不得無故而徵」,後者要有遵奉明朝的清醒認識。朱元璋不只是給「興兵」劃定了紅線,還為東亞諸國明確了底線。
可見,「不徵之國」並非單純提倡和平外交的聊天群而已,還象徵著明朝擔任著群主的職責,掌握著管理、仲裁和懲罰的權力。
上圖_ 《孫子兵法》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兵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軍事著作
《孫子兵法·謀攻篇》有雲:「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朱元璋著力加強明軍的建設,以此為後盾,他深知謀略和外交遠比軍事更具優勢。
明初提出的「不徵之國」,繼承和發揚了長久以來的「朝貢體系」,建立起廣泛認同的的漢文化政治圈,成為各番邦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和實際約束者,這一成就足以證明朱元璋政治理念「治隆唐宋,遠邁漢唐」。
參考資料:
【1】鄭寧 「不徵之國」與明初國際秩序的構建
【2】萬明 明太祖「共享太平之福」的外交理念和實踐
【3】官修史書 《明太祖實錄》
【4】官修史書 《朝鮮太宗實錄》
【5】官修史書 《明史》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