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當元軍請求忽必烈為遠徵軍配備足夠的戰馬、火器時,忽必烈竟以海戰不需此類裝備為由予以回絕。更為致命的是,因軍事徵調期限很嚴,遠徵軍不少戰艦系沒有龍骨、只適合內河航行的平底船改建而成,日本九州海下考古發現已充分證實了這一點。以這樣的戰艦越海奔襲日本,會留下巨大隱患,在颱風來襲時不堪一擊。
1259年,蒙哥汗在釣魚城戰死。1260 年三月初,在部分蒙古宗王、中原漢地官僚士大夫的擁戴下,忽必烈於開平正式登上蒙古大汗的寶座,並首次採用漢族王朝的年號——中統紀元。幾乎就在他即位的同時,弟弟阿里不哥也在哈剌和林附近被擁戴為蒙古大汗。
元世祖忽必烈(1260-1294年在位)
作為幼子,阿里不哥是拖雷夫婦遺產的合法繼承者,得到蒙哥諸子及蒙古汗廷大臣的普遍擁護。相反,忽必烈拒絕奔赴漠北參加選舉蒙古大汗的忽裡臺,在開平另起爐灶,偏離了蒙古本土選舉大汗的政治傳統,這對維護他正統大汗的形象是非常不利的。二人為爭奪汗位在漠北地區展開決戰,戰況非常慘烈。忽必烈沒有想到的是,阿里不哥的挑戰僅僅是噩夢的開始。
西北諸王曾派使臣入朝質問忽必烈:「本朝舊俗與漢法異,今留漢地,建都邑城郭,儀文制度,尊用漢法,何故?」這些蒙古宗王認為他們才是成吉思汗《大札撒》的恪守者,而忽必烈則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背離者。於是乎黃金家族成員紛紛向忽必烈發起挑戰,蒙古帝國已然分裂。忽必烈搶班奪權的後果暴露出來了,此後他永無寧日,直到1294年八十高齡去世也沒能最終消弭黃金家族的內部爭奪。這消耗了忽必烈太多的精力和寶貴的戰略資源。
為了應對蒙古各部族對他大汗寶座合法性的質疑,忽必烈必須以祖父成吉思汗為榜樣,為黃金家族繼續開疆拓土,掠奪財富。往西方的陸上擴張路線已經被反對他的西北諸王勢力堵塞了,他只能選擇朝東南方向擴張。除了南宋之外,高麗、日本、安南、佔城、緬國、爪哇,一個個被列為他的徵服目標。
元世祖射獵圖 劉貫道 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蒙古興起時,日本正處於鎌倉幕府(1192年—1333年,是日本幕府政權的開始)的統治之下。忽必烈順利解決高麗問題後,即將目光投向日本。從至元三年至十年(1266—1273年),忽必烈先後五次派出使臣赴日招撫,希望不戰而屈人之兵,可均不得要領而回。1273年3月,隨著襄陽城的陷落,南宋軍隊的防線徹底崩潰,元朝大軍深入南宋腹地,這樣的情況允許忽必烈抽出一部分兵力開闢第二條戰線對日作戰。
1274年10月底,由300艘大型戰船和400至500艘小型戰船組成的元朝海軍離開高麗南部的馬山海港,向50公裡以外的日本對馬島進發,這支海軍艦隊搭載有兩萬七千人,包括水兵和登陸作戰部隊。元軍由蒙古人、女真人、漢人、高麗人和少量回回人共同組成,包括水兵、騎兵、弓箭兵、步兵和炮兵,其最高統帥是蒙古將領忻都,兩位副統帥是高麗將領洪茶丘和女真將領劉復亨,三位將領各自率領一路軍隊,被稱為「三翼部隊」。在日本方面,鎌倉幕府任命太宰少貳和九州島的鎮西奉行武藤家族為日軍的最高統帥,日軍由幕府軍隊、各藩藩兵和武士共同組成。
元朝第一次遠徵日本正式開始。這場戰爭是元朝與日本的第一次正面交鋒,因此雙方的準備都不充分。對日本而言,雖然當時的鎌倉幕府已經得知元朝軍隊即將登陸,但戰爭準備工作做得並不充分。首先,當時日本的經濟水平無法在九州島維持一隻正規大軍作戰;其次,沒有一個政治統一的中央集權政府,當時的日本由於沒有能力組織一支強大的軍隊。對元朝而言,忽必烈明顯低估了日本人的抵抗能力,他派去徵服日本的軍隊無論在規模還是實力上都不足以徹底徵服整個日本列島。
傳說中的颱風改變歷史
元朝海軍首先在對馬島和壹岐島登陸,很輕易地蕩平了駐守在這兩個島上的日軍。隨後,元朝海軍繼續向九州進發,並於11月19日在九州東岸的博多灣登陸。元軍分三路登陸,其中一路為主力,在長崎附近登陸,其餘兩路為策應。在戰爭初期,元軍佔據著明顯的優勢,阻擊元軍登陸的日本軍隊不堪一擊,順利登陸的三路元軍開始深入九州沿岸,元軍的戰術策略和攻擊方法使日本軍隊遭受到了人員和裝備的重大損失,遭受慘敗的日軍殘餘部隊從沿岸地區退回內陸。
然而,就在元軍獲勝之後,一場大規模的秋季風暴突然襲來。這場後來被日本人稱為「神風」的風暴,在海面上掀起洶湧波濤,使得元軍大部分戰船被毀,歷史上第一支最大規模的艦隊就此全軍覆滅。倖存的元軍戰船返航回到了高麗,元朝第一次遠徵日本結束。
第一次徵日並未使忽必烈灰心,此時他正密切關注南宋戰事,於是繼續派使臣前往日本招撫。這次幕府終於有了明確答覆——將來使全部斬首。當消息傳到大都時,忽必烈終於被激怒了,一個專門對付日本的機構——徵東行省建立起來了。
忽必烈徵日失敗漫畫
至元十八年(1281年)五六月間,兩支龐大的遠徵軍駛向日本:一支從合浦(今韓國馬山)出發,由第一次徵日主將忻都率領,共四萬人,戰船九百艘;一支從慶元(今浙江寧波)出發,由南宋降將范文虎等率領,共十萬人,戰船三千五百艘。可到八月初,颱風再顯神威,徹底摧毀了元軍戰艦。十四萬大軍生還者不足五分之一。前近代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海上遠徵就這樣失敗了。
這是忽必烈一生從未遭受的慘敗,使其顏面盡失,成為他心中永遠的痛。此後,忽必烈雖然又先後三次重組徵東行省,但終其一生,再也不能派出一船一卒,因為龐大的徵需已使百姓不堪重負,國家財政岌岌可危。日本則因兩次抗元均藉助了颱風之力,炮製出所謂「神風」之說,太平洋戰爭後期出現的「神風突擊隊」即源於此。
兩次徵日失敗除了蒙古帝國內部紛爭牽扯了忽必烈太多的精力和資源以外,還和長期依賴騎兵決勝的蒙古大軍不擅長海戰有關。進一步來說,中國在歷史上是典型的大陸型國家,在軍事上形成了重視陸軍的傳統,不同歷史時期的諸多兵法著述多針對陸戰,對於戰爭的大部分軍事史料記錄也以陸戰為主,因此在中國軍事史書和軍事理論著作中對海戰案例的記錄相對於陸戰而言過於簡單、甚至缺乏記錄;其次,中國歷史上一些著名的水戰多發生在內陸江湖,並非真正意義上的海戰,而傳統的水師也和真正的海軍不可同日而語。
二戰末期與美艦同歸於盡的日軍神風特攻隊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劉曉認為,元朝第二次徵日失敗原因很多。就日本而言,有了第一次戰爭經驗後,幕府早已在九州沿海構築了堅固的工事,各地精銳武士雲集於此,以逸待勞,嚴陣以待。
相比之下,元朝則顯得準備不足,比如,當元軍請求忽必烈為遠徵軍配備足夠的戰馬、火器時,忽必烈竟以海戰不需此類裝備為由予以回絕。對徵日統帥,忽必烈也未慎重考慮,以致將領之間戰前矛盾重重,無法協調統一指揮,在鷹島遲滯達一月之久,失去了最佳戰機。
更為致命的是,因軍事徵調期限很嚴,遠徵軍不少戰艦系沒有龍骨、只適合內河航行的平底船改建而成,日本九州海下考古發現已充分證實了這一點。以這樣的戰艦越海奔襲日本,會留下巨大隱患,在颱風來襲時不堪一擊。所以說,所謂的「神風」之威,實際上很大程度是由元朝自身原因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