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區裡放眼一望,大多數帶著娃出來散步曬太陽的,都是老人,仔細一問,你會發現,這些老人裡,姥姥居多,奶奶則佔少數。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寶媽圈裡流行一個順口溜:
媽媽生,姥姥養,爺爺奶奶來欣賞,
姥爺天天跑市場,爸媽回來就上網。
生動地刻畫了不少家庭帶娃的現狀。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曾有調查數據顯示:
我國有近1800萬「隨遷老人」,專門為幫子女照顧第三代的老人佔到了43%,在全國2.47億流動人口中,隨遷老人比例達到7.2%。
但姥姥成帶娃主力,並不是奶奶想要推脫責任,而是迫於無奈的「隱退」。
01奶奶也想參與帶娃,卻常被「拒之千裡」,姥姥丟了自由,奶奶丟了回憶
很多奶奶表示,不是不想帶娃,也想為孩子盡一份心,卻因兒媳的壓力而選擇隱退。
◆金阿姨:
兒媳備孕的時候就商量了,孫子不用我帶,坐月子我也只是幫親家打了打下手。兒媳說,跟自己的媽更好說話,畢竟自己的媽還是最了解女兒的,我也理解。只是孫子一天天長大,跟我這個奶奶並不親,娃都是誰帶大的跟誰親,我也沒有辦法。
◆文姨:
坐月子的時候是我伺候的,不過兒媳跟我脾氣不對付,帶孩子的理念也不統一,一開始是小吵,後來是大吵,家裡弄得烏煙瘴氣,都很不愉快。後來兒子說,兒媳本來就有產後抑鬱,更嚴重了,把孩子扔在床上不餵奶,我就不敢管了,隨他們去吧!為了孩子,也為了我自己少生氣,還是不要跟兒媳相處得太密切,矛盾太多。
◆沈老師:
我們家是南方人,親家是北方人,也許是性格不同吧,總感覺親家母比較強勢,也習慣了給兒媳大包大攬,什麼都給安排得妥妥噹噹的。我也想幫忙,但被婉拒了,說不用我插手,我也不便堅持。有這樣的母親幫忙,兒媳能安心上班,我也挺放心的。
綜上所述,奶奶們也想為孩子盡一份心,但出於現實考慮,還是以子女和孩子為中心,更多的責任轉移到姥姥身上。帶娃是需要耗費大量心力精力體力的,姥姥往往失去了自由,而奶奶卻留下了遺憾,對那份天倫之樂的嚮往,只能留待將來了。
很多奶奶不便插手,就選擇了用「出錢」的方式,表達心意,希望孩子得到最好的照顧。
02帶娃這件事,爸媽才應該是主力
樊登說過,孩子是整個家庭的禮物,是全家的寶貝。在帶娃這件事上,爸媽才應該是主力,不管是姥姥還是奶奶,幫忙帶娃是情分,不幫忙是本分,都應該是輔助力量而已。年輕人還是應該儘量自己承擔帶娃的大部分責任。
寶寶從出生開始到3歲之前,是建立安全感的黃金時期,媽媽最好隨時陪在身邊,時刻準備好滿足寶寶的需求,這也是越來越多的媽媽加入到全職行列中的理由。
3—6歲是給娃立規矩,進行基本能力啟蒙的黃金期,老人的理念和方法畢竟跟不上時代,很多時候給孩子造成了傷害還不自知,所以爸媽陪伴孩子的時間,應儘可能多,而且質量要求要高。
03老人帶娃,年輕人應該怎麼做?
1)不當甩手掌柜,積極參與
回到家儘量讓老人解脫出來,做些自己的事情,把老人的私人空間還給老人,否則只會把老人幫忙的熱情漸漸撲滅,損耗殆盡。
爸媽積極參與養娃的過程,同時也是和孩子建立親密關係,樹立信任感,利於日後引導教育孩子。
2)讓孩子與奶奶和姥姥公平接觸
平時可以多創造些機會,讓孩子多和奶奶接觸,增加見面的次數,培養感情,打破生疏,這樣有利於讓孩子在更多樣化的環境裡熟悉長輩,同時也是給姥姥一個放鬆和自由的機會。
PS:本文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