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荷健康發展時間線觀察(以下所有信息均來自網際網路摘錄整理):
2006-2007年,各種嘗試,均以失敗告終。看到女友減肥,發現商機切入該領域。
2008 年,馬海華和謝文威創立薄荷網(web 端論壇社區)。瞄準白領的健康減肥需求,上線食物營養資料庫,幫助客戶,以食物熱量和營養信息查詢記錄為主,模式為:測算代謝水平—錄入食譜—記錄卡路裡—控制體重。
2009 年,4 月, A 輪清科資本投資。嘗試在線收費減肥指導服務(NICE 減重服務),收費30 元/月。
2010 年,12 月,Web 端積累 30 萬減肥領域用戶基數,成為中國第一減肥網站。
2011 年,3 月,B 輪晨興資本投資數百萬美元。進軍移動網際網路,開發 APP iOS 版。
2012 年,減肥顧問服務收費上漲到 480 元/月。
2013 年,開發 APP Android 版;依靠減肥指導服務模式,年營收一千萬+;11 月,轉型,上線電商。
2014 年,5 月, C 輪DCM 中國、SIG 等投資數千萬美元。9 月,薄荷把收費的減肥顧問服務變成免費;垂直社區流量很容易達到天花板,電商業務每月營收 200 萬,仍然虧損; 11 月,發掘用戶痛點不是減肥服務,而是直接讓用戶執行的健康食品,於是上線適合減肥人群的自主品牌健康食品,即垂直社區自主做產品。
2015 年,12 月,註冊用戶 1200 萬;上線「超模 25」(包括奶昔、豆乳、膳食纖維、益生菌飲品、代餐粥等)。自主產品月銷售額 1000 萬,已盈利,當時預計 2017 年上市。
2018 年,12 月,註冊用戶達2700 萬,MAU 為 260 萬,年營收 6700 萬,SKU 擴品類,達到 180 個,涵蓋六大產品線:體脂秤、減肥食品、運動裝備、個人護理、零食及美白護膚等;希望為特定人群提供吃穿用全套解決方案,但效果不理想,打法不聚焦且未能充分利用薄荷在飲食領域的品牌優勢。
2019 年,8 月,註冊用戶為 3378 萬,MAU 為 340 萬;1-8 月營收 1 億元,聚焦健康食品和營養管理,根據用戶需求研發健康食品,SKU 砍到 50 個。基於飲食的健康管理是薄荷的核心,健康方案 70%是基於飲食,30%是基於運動;核心實力:網際網路食物資料庫(7 大類營養素、40 餘種營養數據、50 萬條食物數據)+產品、內容、服務、工具在內的綜合解決方案;從體重管理起步、到健康管理、最後到 all in健康消費。公司的核心定位也從原來的減脂和健身需求,升級成為提供全面的營養管理,希望把人群從健身、減脂人群拓展到母嬰(備孕和產後)、男性保健、兒童零食。
2019 年,據團隊提供的數據,今年的銷售額20%來自減肥用戶,80%的銷售額來自大眾消費。薄荷將從一家數據工具公司,轉型成一家產品導向的消費品公司。這就意味著,DAU、MAU的數據不再成為業務追求的核心,考核的重點轉向營收。薄荷將圍繞「健康食品消費」,做全場景的產品研發,包括Easy Fun、Easy Ace、Easy S 等系列食品,比如雞肉腸、代餐粉、咖啡、奶茶、果凍、麥片、酸奶乾等,覆蓋早餐、代餐、零食、加餐等各種飲食場景。
金句摘錄:
純網際網路線上的競爭優勢是內容,信息,工具最終融合成社區,以人的話題、人的興趣點和行為為導向;
減肥,這件反人性的事情,純粹依靠線上社區和互動無法觸碰到用戶的核心;
效果和變現要結合-開發自主產品品牌;
大健康的發展是個緩慢增長需要天時地利人和的行業,在合適的時間做合適的事情。
食物數據是對飲食行為的建模,緊接著是對消費行為的指導。
賣實物本身就是賣服務,人們為什麼要為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花錢? 不僅中國人不愛為服務花錢,在哪兒都是一樣。但是反過來想,你去餐廳吃飯,其實也吃的是服務,但如果服務生給你倒一次水收你一筆錢,點一道菜又收你一筆錢,這個體驗就不好玩了。
薄荷概括起來其實就是顧問式電商,然後自然地導入實物電商。
馬海華認為薄荷當年的一個失誤是電商上得太晚,原因之一是短期賺錢壓力太大,那時的薄荷依賴收費服務帶來收入,但更多的是沒有早早想明白,「早就該讓她們『買買買』了」。
薄荷原本有天然的優勢來為用戶構建「買買買」的場景,它既有很強的工具屬性,又有不錯的社區黏性,並且從PC社區往移動網際網路社區的轉型比較順利。但在想明白這個問題之前,薄荷一直想走的是「我們這裡不賣東西,我們是要告訴大家健康生活方式」的理想化調調。「但其實不是這樣的。後來我才想明白,人對好的產品是有天然追求的,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你也要買東西,你自己在家做飯也要買食材買調料。」
消費者的健康意識覺醒是有層次的,生活方式,尤其是食品和生活習慣,是最先容易被影響和塑造的。當健康消費的浪潮來臨時,食物也是第一波被改造和升級的產品。
網際網路四大變現方式——廣告、電商、增值服務、遊戲。
任何一個產品賣的不應該是產品本身,而是那個使用了你產品之後變得更完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