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歷史史觀類主觀題指導

2020-12-22 高中歷史學習輔導

高考歷史史觀類主觀題指導

一.什麼是史觀型歷史試題?

史觀型歷史試題是指必須使用一定的史學方法和新課標要求的史學觀點(史學範式)來解答的歷史試題。

二.主要可運用哪些歷史學方法、原則和步驟來解答高考歷史試題?

1.歷史史料(研究和認識歷史所依據的材料)的分類

(1)按內容分類:

①文獻史料:(以文字形式出現)例如:史書、檔案、地方志、家譜、日記、筆記、近代以來的報刊、雜誌等。

②實物史料:(以實物、物件的形式出現)例如:考古發現的遺址、墓葬、出土的文物、錢幣、飾品、家具、近代的舊照片等。

③口述史料:(人們口口相傳的資料)例如:神話、傳說、史詩、民謠、近代以來的調查採訪、回憶錄、對話錄等。

(2)按學術價值分類:

2.歷史史料、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的運用

(1)史料解釋(對歷史原材料的解析、闡釋)。

(2)歷史敘述(對歷史人物的經歷、歷史事件的概況或發展過程的直接描述)。

(3)歷史評價(站在歷史的特定角度對歷史事件給予較客觀、公正的評價或議論)。

3.主要的史學研究方法

(1)史由論來、論從史出:這是歷史學科的基本研究方法;主要方式包括從材料出發、史實相互印證、甄別與辨偽、史論結合、左圖右史、從歷史材料中得出歷史結論等。

(2)孤證不立:只有一個例子不能證明某件事情成立。

(3)二重證據法:即文獻與考古相結合的研究方法。一方面運用「地下之新材料」與古文獻記載相印證,但不是任何結論都需要考古學證明,考古學主要適用於遠古時期沒有文獻資料的情況;另一方面,將正面史料與反面史料相互印證,從而得出符合實際的正確結論。

(4)「讀史徵信」:閱讀相關史料,發現歷史的真實。任何一個歷史結論都必須有史料的支撐,而運用史料論證歷史問題的前提是史料必須真實可靠。史料的有限固然成問題,而史料的真偽或時代性未規定清楚則危害更大,史料的不正確便會得出錯誤的結論,因而要做到「無信不徵」。

(5)哲學思辨方法(即運用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相適應、事物聯繫的普遍性、多因一果和一因多果、辯證評價、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偶然性和必然性、必要與可能、實事求是等一般性的哲學方法分析歷史事件)。

4.史學研究的基本原則

(1)史學根本原則與社會功能的統一。「求真」體現了史學的根本原則,「致用」體現了史學的社會功能。故強調史學根本原則與社會功能的統一。

(2)歷史研究要尊重人類不同的文明成果。英國史學家湯因比指出:「我們必須拋棄自己的幻覺,即某個特定的國家、文明和宗教,因恰好屬於我們自身,便把它當成中心並以為它比其他文明要優越。」對待人類文明,不能憑自己個人的幻覺,要尊重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的文明。

(3)歷史研究要與時代同行。李大釗在《史學要論》中指出:「一時代有一時代比較進步的歷史觀,一時代有一時代比較進步的知識;史觀與知識的不斷進步,人們對歷史事實的解喻自然要不斷的變動。」

(4)研究者的立場會影響其對歷史的解釋。很多材料對同一事件的記錄存在巨大差別,而導致雙方記錄差異的原因,不是因為歷史真相因年代久遠而變得模糊不清,而是因為記錄者站在不同的階級和時代立場上。

(5)置於特定的時空考察、評價歷史現象(歷史主義的方法)。歷史是不斷發展的,歷史評價也應按照發展的觀點與時俱進。同一歷史現象,在不同的時空條件下對當時當地社會的影響是不同的,因而對同一歷史現象與事件的評價在不同歷史時期是不一樣的。

5.史學研究的一般步驟

史學研究步驟一般包括問題形成——史料收集——史料整理——歷史解釋和評價等幾個環節,一是圍繞問題收集史料,二是針對問題解讀史料,三是根據史料論證問題,四是依託史料重現和評價歷史現象等。要求學生要學會辨析史料和具備對歷史問題的實證與想像能力,然後作出正確的判斷。

三.新課標要求的主要史觀(史學範式)及答題方法

(一)唯物史觀

1.唯物史觀的主要觀點

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史學的靈魂,是史學研究的理論依據和基本方法,這也主要使用了哲學思辨方法。

(1)生產力的推動作用:生產力包括勞動者、勞動對象和生產工具。進入工業社會,生產工具主要表現為科技的進步;科學技術是生產力,成為推動社會發展的關鍵。

(2)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經濟基礎是指與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相適應的,在一定歷史階段佔統治地位的生產關係各方面的總和。上層建築是指建立在一定經濟基礎之上的社會的政治、法律、道德、哲學、藝術、宗教等觀點,以及同這些觀點相應的政治、法律等制度和設施的總和。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

(3)人民群眾及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推動歷史前進的決定性力量。傑出人物在歷史上的作用是以人民群眾的作用為基礎的。任何一個歷史英雄人物的產生都是時代造就的,是時代的必然,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時勢造英雄」。任何一個歷史人物的活動及其作用都受著歷史發展規律即必然性的支配,而不能違背歷史發展潮流,個人的作用無法改變歷史發展的大趨勢,個人只能順應歷史的發展。

(4)繼承和發展:對待歷史文化遺產應該是批判地繼承,在繼承中發展。第一,批判不等於對歷史文化遺產的全盤否定,之所以要批判地繼承,是因為歷史文化遺產往往存在時代和階級的局限;第二,繼承是為了發展,批判地繼承和吸收傳統文化遺產與外來文化,推陳出新;第三,以古鑑今,總結歷史,吸取歷史的經驗與教訓,聯繫現實,面向未來,發展民族文化;第四,反對絕對的否定與絕對的肯定。

(5)原因和結果:

①一因多果,即一種原因引起多種結果。

②一果多因,即一種結果是由多種同時起作用的原因所引起的。

③互為因果,即同時存在歷史整體中的多種因素的互相作用,更多地存在於歷史的橫向聯繫中。

(6)現象和本質:現象是指事物的外在聯繫和表面特徵,是事物的外在體現;本質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質,是組成事物的各要素之間的內在聯繫。本質決定現象。

(7)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決定次要矛盾,在事物的發展過程中,主要矛盾解決了,次要矛盾也就迎刃而解。通過分析社會矛盾的存在以把握人類社會歷史的發展方向,全面理清一個歷史時期的社會主要矛盾,就能把握這一歷史時期的使命,就能把握這一歷史時期的發展方向。

(8)歷史的偶然性與必然性:所謂必然性,也稱規律性,是指在事物發生、發展的過程中註定要發生的、人的主觀意志無法改變的趨勢,必然性是由事物內部的根本矛盾決定的;偶然性是指在事物聯繫和發展過程中的直接原因,不可能改變事物發展的總體趨勢。

2.唯物史觀題的答題方法

高考選擇題或者非選擇題中都隱性涉及運用辯證唯物史觀判斷、分析、評價歷史問題的能力考查。無論是顯性或者隱性的考查,都有將辯證唯物史觀作為分析評價歷史的一種方法和標準,運用時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審清題意和解答要求,根據題目的命題角度和解答方向確定運用何種史學觀點和理論進行全方位的思考。

(2)平時學習中要多角度思考歷史現象,注意儲備常用的辯證唯物史觀理論觀點。

(3)注意看待歷史問題的幾種錯誤傾向:①否認人民群眾在歷史上的創造作用﹐把個別傑出人物誇大為歷史主宰的唯心主義歷史觀——英雄史觀;②任意誇大階級鬥爭的作用,沒有從生產力發展的角度看待社會發展的進程;③完全肯定或者完全否定某一歷史人物或歷史現象,犯了全面論或以偏概全的錯誤等。

(二)革命史觀

1.革命史觀的主要觀點

所謂革命史觀,就是從現實革命鬥爭的需要出發,從革命者的立場與視野來研究和品評以往革命鬥爭史中的事件與人物的一種歷史觀。

革命史觀範式作為中國近現代史學界從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佔絕對主導地位的理論範式,其理論基礎源於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基本矛盾的學說。根據這一學說,在階級社會裡,兩大對立階級之間的矛盾,最集中地反映了該社會發展階段的基本矛盾,考察和研究階級矛盾、社會基本矛盾的運動發展,便能把握住歷史發展中最本質的內涵,揭示歷史發展的內在規律性。

2.革命史觀題的答題方法:

解答此類試題,一是閱讀題幹情境,明確考查主題,充分挖掘題幹情境所蘊含的有效信息,明確考查的歷史事件或歷史現象;二是運用革命史觀的內涵,結合所學知識,找出符合題目要求的選項;三是從一個國家民族精神與愛國主義角度理解歷史事件的作用和影響;四是切忌錯誤地運用唯心史觀、英雄史觀看待歷史問題,犯以偏概全的錯誤,也不能任意誇大階級鬥爭的作用,要立足於社會生產力的角度看待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

(三)全球史觀(整體史觀)

1.全球史觀的主要觀點

全球史觀是將人類社會的歷史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的,又稱為整體史觀。它從世界歷史的整體發展和統一性方面考查歷史,認為人類歷史的發展過程是從分散向整體發展轉變的過程。

(1)人類歷史發展過程是從分散向整體發展轉變的過程。這一轉變開始於15世紀末16世紀初的新航路的開闢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形成,標誌著其基本完成,當今經濟全球化趨勢迅猛發展則是世界整體發展的深入階段。

(2)生產力的發展和世界各地區交往的發展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兩條主線,建立在生產力發展基礎上的世界各地區交往的發展是推動人類社會從分散發展走向整體發展的決定因素。簡單地講,整體史觀就是要把握人類社會橫向發展的歷史進程,在這一進程中重視並強調交往在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的作用。

(3)依據這一史觀,世界歷史絕不是所有國家、地區及民族和文化的總和,它所關注的是整個人類和全球整體,即要求從全球整體的大視角去研究世界歷史。這一史學理念,打破了以往「西歐中心論」和國別史拼湊世界史的傳統史學框架,從世界歷史的整體發展和統一性來考查歷史,全面探討世界歷史各個時期的時代特徵、發展主流和總體趨勢以及不同文明之間的相互關聯和滲透。

2.全球史觀題的答題方法

(1)高考對新史觀的考查多是隱性考查,對古今中外歷史上的政治、經濟、科技思想文化現象,從新史觀的角度考查學生對其新的理解、認識,強化學生客觀評價歷史問題的能力。

(2)高考命題多是運用圖文材料,創設問題情境,考查考生多元化視角認識歷史事物的能力;題型上,選擇題和非選擇題都有考查。

(3)涉及全球史觀的題型要注意中外歷史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的聯繫,將中國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置於世界大背景下思考。

(4)理解整體史觀、文明史觀的內涵,運用多種史觀解讀歷史主幹知識,掌握歷史的研究方法。

(四)文明史觀

1.文明史觀的含義及主要分類

文明史觀,通常被稱為文明史觀研究範式,是研究歷史的一種理論模式。文明史觀認為,一部人類社會發展史,從本質上說就是人類文明演進的歷史。人類文明的發展及人類自身的文明化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人類創造、積累文明的過程及其所獲得的成果是歷史的基本內容。

(1)從橫向看,人類文明史的內涵包括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2)從範圍上,人文文明史可以分成古希臘與古羅馬文明、中華古代文明、西方資本主義文明、社會主義文明等若干文明。

(3)從縱向看,人類文明經歷了漁獵採集時代、農業文明時代(包括新石器時代、青銅時代、鐵器時代)、工業文明時代(包括手工工場時代、蒸汽時代、電氣時代和資訊時代)。

2.文明史觀題的答題方法

(1)「文明史觀」構建中的正確態度:第一,文明史觀以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為依據;第二,重視至今仍有重大影響的文明成果;第三,要正確評價各種文明成果,正確認識人類文明成果與代價的關係;第四,以文明類型作為基本研究單位,承認文明的多元性;第五,正確把握不同文明之間的關係;第六,把中華文明納入到世界文明中進行考察。

(2)文明史觀下的文明是多方面的,既包括政治文明,也包括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不同國家、地區具有不同的文明特徵,決定了世界文明的多元化特點。複習備考時,一要注意不同文明類型的特點與主要成就,二要注意不同類型的文明之間的交流、借鑑、融合與碰撞。

(3)全部歷史就是一部人類文明演進史。這是一種境界和高度,也是一種歷史觀。從人類文明演進的角度看歷史是總綱;實事求是、注重實踐是基本原則;強調生產力是評價的根本準則;辯證地看待成果與代價是一條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尊重實踐檢驗的結果。

(4)正確把握不同文明之間的關係。各種文明雖有強弱之分和大小之別,但沒有優劣高低之別,都有不容忽視的歷史價值。各文明也不是封閉的、隔絕的,各文明之間多以和平往來與暴力衝突兩種形式發生交往,通過這兩種形式,加快了不同文明間的整合,促使世界文明由分散走向整體,從區域走向全球。

(五)近代(現代)史觀

1.近(現)代史觀的概念、線索及類型

(1)基本概念:通常情況下,現代化有時候也稱近代化。它是指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變遷的過程(傳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變遷過程),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即從人治到法治、從專制到民主等;經濟上的工業化,即從傳統農業到現代工業、從自然經濟到商品經濟等;思想文化上的科學化、理性化;社會生活的現代化。現代化是一場全方位的社會變革,其核心是經濟的工業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2)主要線索

①政治現代化主要指民主化和法制化進程,即從人治到法治、從專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等內容。

②經濟現代化主要指工業化和市場化進程,即從傳統農業到現代工業、從自然經濟到市場經濟等內容。

③思想文化現代化主要是指科學化和大眾化進程。

④社會生活現代化主要是指城市化和社會組織整合化等。

⑤除物質生活的改善和提高外,其他還涉及教育現代化、軍隊與國防現代化、信息傳播現代化、人口控制化、社會福利化等。其中,政治民主化進程和經濟工業化進程是兩個主要內容。

(3)近(現)代化模式的類型

近(現)代化模式是指各國現代化的發展道路或發展類型,具有多樣性的特點,按照不同標準,可劃分為不同的類型。

①從現代化的動因和起步時間看,可分為:內源型現代化模式,即現代化起步的主要原因是該國或該地區社會內部經濟、政治和文化自然發展的結果,如英、法等國的現代化。外源型現代化模式,即現代化起步是在外部因素的刺激下開始的,如美國、日本和亞、非、拉第三世界國家的現代化。

②從經濟體制的特點看,可分為:市場經濟模式,如英、法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現代化;計劃經濟模式,如蘇聯的現代化;混合經濟模式,其特點是國家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在現代化過程中都起重要作用,如印度等國的現代化。

③從社會經濟的性質看,可分為資本主義現代化模式和社會主義現代化模式。社會主義現代化模式,又可分為蘇聯模式(即史達林模式)和中國模式(即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模式)。

2.近(現)化史觀題的答題方法

(1)準確理解近(現)代化

①現代化有西化內容,但不是完全西化。正確的心態是既要保留民族特色,又要向西方學習。

②現代化是一種歷史進程,是動態的。只要在工業經濟時代,現代化就在進行、就在變化。

③現代化是一種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④現代化並不等同於社會進步。作為一種歷史進程,它也有消極的一面,需要人類在探索中糾正失誤。

⑤建立民族獨立國家是現代化的前提,民族獨立是現代化的產物。

(2)如何運用近(現)代史觀分析理解歷史問題

①是運用近代史觀從宏觀角度認識歷史發展進程。主要按照政治現代化、經濟現代化和思想文化現代化的縱向發展歷程認識歷史發展進程。

②是從微觀角度運用其基本觀點分析重大歷史事件。以中國近代歷史上的重大事件為例,從現代化的角度分析認識通商口岸、洋務運動、總理衙門、維新運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等事件。可從是否有利於中國的工業化、市場化、民主化、法制化、城市化、科學化、教育普及化等方面進行分析,分析時應突出相應事件的主要方面,不必面面俱到。

(六)社會(民生)史觀

1.社會(民生)史觀的內涵及運用

(1)社會(民生)史觀的內涵

①社會史範式主要指從社會的角度觀察歷史,著重研究歷史的結構和進程,研究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人們的日常生活變遷的歷史,有廣義與狹義之分,狹義的社會問題主要是指人們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社會習俗、思想觀念等的變化;廣義的社會問題包括政治問題、經濟問題、文化問題等所有問題。

②社會問題的核心是社會保障或社會福利及其相關問題。社會問題具有廣泛性、綜合性和階段性等特點。其研究領域主要包括社會變遷史、社會日常生活史、社會習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進化史和人口流動史、社會保障史、社會政策史、人與環境關係史等。它認為歷史應該是「所有人的歷史」或稱「社會習俗的歷史」,強調歷史研究不僅要「眼光向上」,關注「大人物」和「大事件」,還要「眼光向下」,關注「小人物」,關注與芸芸眾生息息相關的「小事」,其本質是大眾化、生活化。

(2)社會(民生)史觀的運用

①理解社會問題的範疇,明確當今世界面臨的重大社會問題。如就業、社會保障、扶貧、教育、醫療、環保和安全等問題。

②梳理中外歷史上有關社會問題:嚴重自然災害時期的社會(即人與自然環境關係)問題;動亂或戰亂時期的社會問題,涉及人口遷移、社會動蕩、政治動亂等;社會轉型時期的社會問題;城市化歷程、人口暴增、環境汙染問題等;近現代社會生活變遷及習俗的變化,如與之相關的社會日常生活史、社會習俗史、家庭婚姻史、人口流動史等。

③分析歷史上解決社會問題的主要措施及影響。如統治者穩定社會的改革措施:美國羅斯福新政、蘇聯新經濟政策、中國60年代初國民經濟的調整等。

④重視歷史上的社會問題與現實生活中的社會問題的內在聯繫。研究歷史上的社會問題要突出如何借鑑或吸取歷史上解決社會問題的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來解決現實社會問題。

2.社會(民生)史觀題的答題方法

(1)高考命題特別重視對中外政治、經濟、科技思想文化引發的社會政治問題、經濟問題、文化問題等問題的考查,特別突出的是對下層社會諸多社會問題的考查,如社會變遷史、社會日常生活史、社會習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進化史、人口流動史、社會保障史、社會政策史、人與環境關係史等。

(2)命題方式上多以原始材料、個人所見所聞的記載等為載體,考查對政治、經濟、科技思想文化領域的變動引發的社會問題的理解認識,說明史學界研究的對象從帝王將相、才子佳人到普通百姓的社會生活的轉變。

(3)歸納古今中外歷史發展進程中諸多歷史事件或現象對社會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及日常生活的影響,分析人類文明進程中涉及人類的衣食住行、社會習俗、人與人之間關係等領域的變化,如古今中外服裝的演變史、婚姻演變史、人口繁衍遷移史等。

(4)注意正確運用新史學觀點、史學研究方法,特別注意從社會發展角度理解歷史發展進程中的社會問題。

相關焦點

  • 歷史乾貨:六大史觀型題目答題得分點匯總
    2.唯物史觀題的答題方法   高考選擇題或者非選擇題中都隱性涉及運用辯證唯物史觀判斷、分析、評價歷史問題的能力考查。無論是顯性或者隱性的考查,都有將辯證唯物史觀作為分析評價歷史的一種方法和標準,運用時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審清題意和解答要求,根據題目的命題角度和解答方向確定運用何種史學觀點和理論進行全方位的思考。
  • 等待主觀題成績是種怎樣的煎熬?
    大家也知道,法考在今年已經結束了,雖然說主觀題的成績要到21年的1月中旬才能夠查詢,但是不管怎麼說,2020年法考大致也算是結束了。很多的考生對於法考成績還是比較關注的,尤其是主觀題,因為從之前的數據中顯示可以看出來,主觀題是最難的,很多人都是過了客觀過不了主觀。
  • 備考歷史要培養5大核心素養
    2020年高考歷史考試大綱明確高考考核目標和要求:歷史學科考查對基本歷史知識的掌握程度;考查學科素養和學習潛力;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觀指導下運用學科思維和學科方法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黃敏蘭老師說,什麼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
  • 2021新高考新題型專題·文言文主觀題攻略
    2021新高考新題型專題·文言文主觀題攻略湖北省黃岡市武穴中學 陳保侯前 言2021年高考,全國新高考卷Ⅰ(山東)、全國新高考卷Ⅱ(海南),試題有新變化,研究全國新高考捲成為2021屆加入新高考隊伍的省份備考重點。
  • 昭通2020名師助考59丨高考歷史備考的技術與藝術
    一、對高考歷史試題結構心知肚明高考歷史試題主要由兩類試題構成。第一類是選擇題,共12道題,賦分共計48分,布局於文綜試卷的24-35題。第二類為主觀題,分為三個小類,一是材料解析題,布局於文綜第40題,賦分共計25分,一般由兩個小題4個左右「求答項」構成;二是評述題(開放性試題),布局於文綜第41題,賦分共計12分;三是選做題,布局於文綜第44-46題,依次為「改革回眸」、「戰爭與和平」及「人物評說」,每個模塊賦分15分,每個模塊一般由兩個小題3個左右「求答項」構成。
  • 2021屆新高考文言文主觀題答題指導
    志乎義,則所習者必在於義,所習在義,斯喻於義矣」,這就是說,要志向高遠,追求道義;「人之所喻一、審題幹,看要求,找到對應區域文言閱讀主觀題,題目會就文中的某一個情節內容,或某一個人物的思想品質、性格特點進行分析概括。明確題要求後,要迅速在原文中找到對應答題區域,細讀文本內容,然後進行概括。
  • 高中語文學習方案,附高考語文主觀題答題模板(黃金版)
    但是主觀題答題還需要遵循答題規範的,按照答題格式,分點作答才能更容易拿高分。這份(黃金版)高考語文答題模板需要掌握,提分秘籍。電子版領取點擊我的主頁頭像,私信【學習資料】即可免費獲取記得小窗口來戳一戳~二、文學素養——提高你的閱讀量語文是非常考察學生的學科素養的一個學科,而閱讀是提高素養最有效的途徑,沒有之一!
  • 高考日語難度!高考日語到底難不難?
    很多同學對於使用日語參加高考最大的疑慮就是高考日語難不難,我們用日語高考真的這麼容易提分嗎?今天芥末小編就給同學們介紹一下高考日語難度,已經高考日語考試內容考題類型,感興趣的同學們快來跟芥末小編一起了解一下吧!
  • 山東高考語文使用新高考Ⅰ卷 作文意在引發歷史使命、責任擔當...
    論述類文本閱讀中的「家庭倫理與『孝』」(全國Ⅰ卷)、「《古文觀止》」(全國Ⅲ卷)、「中國歷史地理學」(新高考Ⅰ卷),語言文字運用中的 「殷墟甲骨文」(全國Ⅱ卷)、「中華文化」(全國Ⅲ卷)、「中華文明史」(江蘇卷)等等,都從不同方面,反映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代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也生動詮釋了中華民族的創造精神、奮鬥精神。
  • 書林折枝|《紅樓夢》與毛澤東的人民史觀有何聯繫?
    曲青山主編、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共產黨執政規律研究》,立足於世界社會主義500年發展歷史,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問題為導向,將共產黨執政實踐置於歷史長河中,堅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歷史和現實相結合、歷史和邏輯相統一的原則,對共產黨執政規律進行研究。
  • 2020法考主觀題成績查詢都需要什麼證件?
    2020法考主觀題成績查詢都需要什麼證件?登陸司法部官網,找到主觀題成績查詢界面,你只需要你的身份證號以及你的登錄密碼以及驗證碼,登錄進去就可以查詢主觀題成績了出現這類問題可能的情況是:查詢人數過多,網絡延遲。請耐心等待,錯過查詢高峰。2、司法考試成績查詢時無法打開司法考試查分頁面,或者打開十分緩慢?每年考試成績公布後,查分網站都比較擁堵,所以不要急!無憂考網建議大家可以進行多次嘗試。或者撥司法考試成績查詢電話進行查詢。
  • 2021年1月浙江高考英語有多難及啟示
    2021年全國高考英語第一套試卷:2021年1月浙江高考英語今日上午如期落幕。後疫情時代的這次高考有多難,給上海的後天的2021高考帶來什麼啟示? 3.高考外刊:迴避熱點 高考外刊選擇的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通過生活中發生的人、事物中發現故事背後的所折射的價值觀念。這類文章主旨鮮明,符合新課本的發展理念和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的基本要求。
  • 事考|筆試將加入主觀題?主觀題都考啥?
    但是,參照省直考試大綱中,公基考試內容中新增加了主觀題。點擊進入20年保定事考職位檢索系統 公共基礎知識主要測試應聘者對公共基礎知識的了解掌握程度及運用能力,包括政治(含時政)、法律、經濟、公共管理、公文寫作、職業道德、人文、國情等方面。試題分為客觀性試題和主觀性試題。
  • 高考要達到600分,各科成績該怎麼分配?班主任的建議值得考慮!
    說實話,高考的題型是由80%的基礎知識考查加上20%的深度考查,當學生對基礎知識掌握良好的時候,很多基礎題型的分都能拿到,對於一些變題的分,也能得到部分。如此算來,每科的分數都不會低。高考分文理,文科生的科目是語、數、外、加上地理、歷史、政治,理科生的考試科目則是語、數、外、加生物、化學、物理。
  • 清北學霸整理,高中歷史時間軸,高清超全加強版
    縱觀歷史長卷,閱覽古今王朝。世界風雲變幻,笑酌金樽不倒。學好高中歷史,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清晰的掌握歷史學的三大要素:時間、人物、大事件。這就要求同學們能夠正確把歷史時間和大事件一一對應。高中歷史要求同學們要建立正確的歷史學習觀,如:世界史觀、環球史觀、文明史觀、近代化史觀、社會史觀、唯物史觀。
  • 《紅樓夢》與毛澤東的人民史觀
    這是極為殘酷的故事,這是中國的歷史!  因此,毛澤東說,中國兩千多年,只有一本《紅樓夢》。  那麼,研究《紅樓夢》的著作那麼多,為什麼非要讀慕芝群的《一山放出一山攔——<紅樓夢>與毛澤東的人民史觀》呢?
  • 專家分析2015年高考命題趨勢 內容設計將再創新
    在現代文閱讀的複習中,要多閱讀社科類文章,多閱讀文化論著類文章,尤其是文學、歷史、考古、教育等方面文章,不捨棄科技類文章,結合文本,多練習,徹底掌握篩選並整合文中信息的方法。  文言文閱讀複習:要回歸課本,做好積累知識工作;要精講精練,掌握答題技巧;要堅持「直譯」,培養語境意識。古代詩歌閱讀:培養審題意識;強化解題流程;規範答題意識。
  • 【優質服務】湖北高考填志願指導
    湖北高考填志願指導考查分差更具有可比性,對院校專業選擇更有把握,簡單易行,也是比較常用的方法。分差=考生成績-批次錄取控制線。需要特別提醒考生的是,在參考擬報高校往年的錄取平均分數線時,不能僅參考其前一年的錄取分數,而要綜合分析該校近三年的平均錄取分數線。 不知道你們重慶徵集志願的學校有哪些,所以,只能提一些原則性的建議。
  • 高考日語的利與弊!這些你都了解嗎?
    高考日語的利與弊都有哪些呢?今天芥末小編就給同學們介紹一下選擇高考日語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關於高考日語同學與家長們最關心的應該就是高考日語對於以後考大學選擇專業是否有影響?以後成功考入大學是否需要從新學習英語?全國都有哪些地區可以申請高考日語?高考日語真的可以提高分數嗎?
  • 九一八事變後傅斯年的經世致用史觀
    關鍵詞:傅斯年;經世致用史觀;九一八事變  「傅斯年是中國現代史上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他在建立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時提出「近代的歷史學只是史料學」這一口號,「崇尚純粹學術,倡導學用分離」,將史學目的定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