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領漢服,又稱U領漢服,是漢服半臂中的一種。魏、晉以來上襦經過不斷的發展衍變出了一種特殊的短上衣,即坦領半臂。
由於唐代胡文化在社會各階層間廣為流傳,使得唐代女性穿小袖上衣成為一種時裝風尚。這種風尚逐漸開始流行於隋唐宮廷內外,先為宮中內官、女史所穿服飾,後傳至民間,歷久不衰。
坦領半臂是唐代女子服飾中極為常見的新式衣著,通常衣領寬大。唐代仕女們穿用半臂時,大多把它罩在衫、裙的外面,有些像當今時代流行的短上衣。在唐代,坦領半臂比隋朝更加普及,不僅男、女都可以穿用,而且進入宮廷常服的行列。
袒領半臂是唐代女子穿著的一種半袒胸的衫襦,衣料多為紗羅製品,輕薄微透。下身則配以曳地長裙,充分體現了唐代女子的婀娜身姿與自然之美。當時有的的詩人形容為:「繡履嬌行緩,花筵笑上遲。身輕委回雪,羅薄透凝脂。」。唐代女子服飾,大多上身是衫、襦,下身束裙,肩加披帛。袒領漢服的總體結構也是這樣,內穿裡衣,下束長裙,外套半臂,腕掛披帛。
坦領漢服根據領口特點可分為對襟、套頭、翻領或無領式樣。袖長齊肘,身長及腰,以小帶子當胸結住。因領口寬大穿時袒露上胸,故稱之「坦領」。
袒領服是唐代女子的"時世妝",即唐代女子的時裝。
唐初女子大多,衣衫小袖窄衣,外加半臂,肩繞披帛。緊身長裙上束至胸,腋下系帶,風格簡約。
盛唐時,女子衣裙漸寬,裙腰下移。服飾色彩豔麗。唐詩中頗多述及,「花前曾立摘花人,窣破羅裙紅似火」,「眉黛奪將萱草色,紅裙妒殺石榴花」,可見盛唐時期女子對色彩豔麗服飾的喜愛。
至中晚唐時,女子衣裙日趨寬肥,往往褒衣博帶,寬袍大袖,色彩靡麗 。
雲髻半偏新睡覺,花冠不整下堂來。風吹仙袂飄飄舉,猶似霓裳羽衣舞。可見唐朝女子服飾仙氣與華麗並存。
坦領半臂不僅在宮內或歌舞伎中流行,而且日漸影響到民間,有詩為證:「日高鄰女笑相逢,慢束羅裙半露胸。莫向秋池照綠水,參差羞殺白芙蓉。」這是周濆《逢鄰女》詩對袒胸鄰家女子美妙形象描繪。才女趙鸞鸞之《酥乳》謂:「粉香汗溼瑤琴軫,春逗酥融綿雨膏。浴罷檀郎捫弄處,靈華涼沁紫葡萄。」 可見唐朝女子對坦領漢服的喜愛。
現如今很多漢服商家也上新了很多平價坦領漢服。如「臨江仙」,臨江仙是芥子記家的一款坦領漢服。配色既清新淡雅,又極富少女的活潑可愛感。半臂上繡有精緻的蓮花,下裙上又極具重工的繡上水草和金魚。讓人不經意想起江南可採蓮的盛景。
坦領漢服歷經千年而不哀,直至當今,依然受到華夏兒女的喜愛。在重大活動中依舊可以看到坦領漢服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