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攬月|長五送「嫦五」,揭秘嫦娥五號探月任務的三大看點

2020-12-18 澎湃新聞

長徵五號火箭發射嫦娥五號是今年最具「分量」的發射。

11月24日4時30分,伴隨著撼天動地的轟鳴聲,長徵五號火箭騰空而起,經過2200多秒的飛行,成功將嫦娥五號探測器送入地月轉移軌道,探月工程第三步正式拉開序幕。

嫦娥五號是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的收官之戰,將實現我國首次月球無人採樣返回任務,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這是長徵五號系列火箭今年第三次執行發射任務,也長徵五號系列運載火箭的第六次發射。今年5月5日,長徵五號B遙一火箭成功首飛;7月23日,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了「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

嫦娥五號發射任務是長徵五號火箭立項研製後較早明確的國家重大工程任務。歷經十年,「大火箭」終於與「嫦娥」攜手奔月,舉國關注、舉世矚目。那麼,此次發射有哪些看點呢?

嫦娥五號探測器全貌。本文圖片來源:國家航天局(萬珂攝)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看點一:今年最具「分量」的發射有「胖五」之稱的長徵五號火箭大家並不陌生,這款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研製的大推力運載火箭起飛重量約870噸,地球同步轉移軌道(GTO)運載能力可達14噸,是目前我國運載能力最大的火箭,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的「大力士」。

此次長徵五號火箭發射的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重達8.2噸,是我國目前發射的重量最重的探測器,嫦娥五號探測器需要進入近地點200公裡、遠地點41萬公裡的地月轉移軌道,對運載火箭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在長徵火箭家族中,只有長徵五號運載火箭可以將這麼重的載荷直接送入地月轉移軌道,這是對運載火箭能力的集中檢驗,也是對中國航天能力的最佳註解。」長徵五號火箭第一總指揮、一院黨委書記李明華介紹說。

此次發射的「分量」還體現在長徵五號火箭的技術創新與管理創新上。由於地月相對位置以及軌道設計等因素的限制,此次發射是一次接近於「零窗口」的發射,火箭的發射窗口只有五十分鐘,一旦在發射窗口時間內不能實施發射,嫦娥五號的奔月計劃就會受到影響。

轉運中的長徵五號運載火箭。為了確保火箭準時發射,研製團隊採用了變射向、變滑行時間的多軌道奔月發射方案,應用「窄窗口多軌道」技術。長徵五號運載火箭總設計師李東解釋說,針對五十分鐘的發射窗口分別設計了五條發射軌道,每條軌道對應十分鐘的發射窗口,在發射窗口期內,可根據發射時間通過軟體自動選擇發射軌道,提高了軌道切換效率,為火箭實現「零窗口」發射奠定了基礎。此外,作為大型低溫火箭,長徵五號火箭在發射日的工作項目繁多而複雜,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可能導致火箭發射時間的推遲,甚至錯過發射窗口。為了確保發射日工作精準、高效開展,研製團隊在管理上也採取了創新的方法,通過發射日流程精細化管理,對發射前流程進行精細化再造,從過程、崗位和設施維度分別開展梳理和設計,把崗位職責、工作要求和發射流程有機融合,形成了可以指導工作的項目細化表以及工序作業指導書,對發射日當天的各項工作提供直接、有效的指導。

「採用發射日流程精細化管理後,發射日當天的每一個階段、每一個項目和每一到工序都有清晰、明確的要求和指導,每個崗位在什麼時間做什麼事情、達到什麼標準、杜絕什麼問題,都一目了然,提高了發射日的工作效率,有效防止了低層次問題的發生。」長徵五號火箭總指揮王珏指出。

長徵五號目前我國運載能力最大的火箭,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的「大力士」。看點二:中國航天史上四個「首次」作為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中的最後收官之戰,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五院研製的嫦娥五號將有望實現我國航天史上的四個「首次」。

第一個「首次」是首次月面採樣返回。作為此次任務的核心關鍵之一,月球表面自動採樣封裝是嫦娥五號任務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個環節。在這個階段,嫦娥五號將在月面選定區域著陸並採集月壤,實現我國首次月面自動採樣。採集約2千克月壤並進行密封封裝,經月面起飛、月球軌道交會對接、月地轉移和再入回收等過程將月球樣品安全送回地球。

1970年9月,蘇聯發射的「月球」16號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實現在月球上自動取樣並返回地球的無人探測器,其將101克月球樣品帶回地球。

第二個「首次」是首次月面起飛上升。當嫦娥五號完成月面工作後,上升器就要帶著採集的月球樣品起飛上升,與軌返組合體對接。這是一個高難度科目。運載火箭在地球起飛是有一套完備的發射塔架系統的,點火起飛位置也經過了精確測算,飛行軌道也是一遍遍計算好的。而月面起飛就不一樣了,它沒有一馬平川的起飛地,更沒有成熟完備的發射塔架,著陸器就相當於上升器的發射塔架。

而月球表面環境複雜,著陸器不一定是四平八穩的狀態,很有可能落在斜坡上或者凸起、下凹等不同的地形上。這就給起飛帶來了很大的難度。此外,還要克服地月環境差異、發動機羽流導流空間受限等難題。月面起飛的時候,還無法像運載火箭一樣在地面發射前由地面人員完成測調和確認,必須依靠太空飛行器「自力更生」,實現起飛時自主定位、定姿。為了確保上升器能夠順利起飛上升,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嫦娥研製團隊進行了大量的試驗驗證,並建立了一整套環環相扣的系統保證任務,為嫦娥五號勝利邁出回家一步保駕護航。

嫦娥五號任務是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中的最後收官之戰。第三個「首次」是首次實現月球交會對接。當著陸器託舉上升器實現月面起飛上升後,僅僅依靠上升器是不可能實現返回地球的,它需要飛到月球軌道上,在這裡與軌返組合體交會對接,把採集到的月壤轉移到返回器。2011年,神舟八號載人飛船與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實現了我國首次空間交會對接試驗。經過幾十年的實踐探索,我國在載人航天領域已經熟練掌握了近地軌道交會對接技術,但從來沒有在38萬公裡外的月球軌道上進行交會對接。嫦娥五號探測任務的無人交會對接不僅在我國尚屬首次,而且也是人類航天史上的第一次。

嫦娥五號採用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月球軌道交會對接技術,但這為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嫦娥五號研製團隊帶來了極大的挑戰。為此,從上升器進入環月飛行軌道開始,一直到軌返組合體與上升器完成對接與樣品轉移為止,設計師們為嫦娥五號設計了交會、對接、組合體運行、軌返組合體與對接艙分離等一系列關鍵動作,助推嫦娥五號實現完美對接。

第四個首次是首次帶月壤高速再入返回地球。當返回器帶著月壤從38萬公裡遠的月球返回地球時,飛行速度是接近每秒11公裡的第二宇宙速度,而一般從近地軌道返回的太空飛行器速度大多為每秒8公裡的第一宇宙速度。以這樣的速度進入大氣層,很容易因高溫而被燒毀。要在進入大氣層階段把速度降下來,所以飛行試驗器返回艙選擇了半彈道「跳躍式」再入返回技術。這就像在太空打水漂一樣,整個再入返回過程就是讓返回器先是高速進入大氣層,再藉助大氣層提供的升力躍出大氣層,然後以第一宇宙速度扎入大氣層,返回地面。整個過程環環相扣,確保返回艙能安全順利地降落在四子王旗著陸場。

長徵五號火箭已迎來高密度發射。看點三:一年不到,完成4次高密度發射2016年11月3日,歷經十年研製的長徵五號火箭首飛取得圓滿成功,突破了以大直徑箭體結構設計製造與試驗、三型大推力發動機等為代表的12大類247項關鍵技術,讓我國火箭的運載能力達到了25噸級,多項重要性能指標進入世界前列。

2017年7月2日,長徵五號遙二火箭經歷一次失利,其後908天,研製團隊負重前行,徹底攻克了發動機技術難題,2019年12月27日,長徵五號遙三火箭實現了「王者歸來」。

去年長五遙三復飛以來,我們總共執行了四發飛行試驗任務,工作量非常飽滿。對於長徵五號這一大型新研火箭來說,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連續完成4次的高密度發射,而且每一次都是重大任務,需要全體研製人員完全投入。

一髮長徵五號火箭的總裝時間大概是三個月,總測時間是一個月,進入發射場以後完成整個流程是兩個月,也就是說準備一髮長五火箭大約需要六個月。為實現一年4次發射任務,基本是幾發任務同時並行開展,對於長徵五號火箭本身而言也是高密度發射。當一發火箭在發射場發射,另一發火箭就在總裝總測,長五研製團隊分為幾撥,分別在北京、天津、文昌同步開展工作,確保了一年四發任務的完成。

根據規劃,計劃在未來2-3年內,應用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發射載人空間站的核心艙和試驗艙,完成載人空間站的主體建設。「十四五」期間,長徵五號火箭還將在深空探測、星際探測中扮演重要角色。不論是行星探測還是小行星探測,長徵五號火箭強大的運載能力都是實現目標的重要支撐,不僅可以讓探測器攜帶更多科學探測設備,還可以在軌道設計上擁有更多選擇,節省燃料、節約周期。

在發射高軌大衛星方面,長徵五號火箭依然是唯一選擇;同時,在發射低軌衛星方面,長徵五號火箭也可通過「一箭多星」的方式實現快速組網,大幅縮短星座組網周期。因此,長徵五號火箭也將迎來高密度發射。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嫦娥五號探月任務完美收官,專家揭秘嫦五返航「最後一關」
    嫦娥五號探月任務完美收官,專家揭秘嫦五返航「最後一關」 video 嫦娥五號終於返回地球
  • 嫦娥五號探月任務特別報導之三「嫦五」回家 續寫月宮新傳奇
    原標題:嫦娥五號探月任務特別報導之三「嫦五」回家 續寫月宮新傳奇新華社記者 嶽月偉攝「嫦五」回家了!北京時間12月17日1時59分,嫦娥五號返回器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成功著陸,標誌著中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任務圓滿完成,為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發展規劃畫上了圓滿句號。
  • 長五遙五送嫦五,開啟探月新徵程
    長徵五號遙五火箭點火起飛瞬間(圖片來源於劉君達)北京時間11月24日4時30分,長徵五號遙五火箭託舉著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在海南文昌發射場升空,發射取得圓滿成功。這次任務是中國航天史上難度最大的任務之一,也是我國探月三期工程的收官之作。
  • 「長五」送「嫦五」 這位嫦娥「五姑娘」不一般
    中新網文昌11月24日電 題:「長五」送「嫦五」 這位嫦娥「五姑娘」不一般  作者 龐丹 郭超凱  11月24日,中國在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運載火箭,成功將嫦娥五號探測器送入地月轉移軌道。隨著嫦娥五號的成功發射,人們的目光又一次聚焦中國航天。
  • 視頻|攬月而歸,嫦娥五號「挖土」歸來
    12月17日拍攝的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嫦娥五號任務飛控現場。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採用半彈道跳躍方式再入返回,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安全著陸。探月工程總指揮、國家航天局局長張克儉宣布:「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歷經23天,嫦娥五號闖過地月轉移、近月制動、環月飛行、月面著陸、自動採樣、月面起飛、月軌交會對接、再入返回等多個難關,成功攜帶月球樣品返回地球,完成了這次意義非凡的太空之旅。
  • 「胖五」送「嫦五」「奔月」採樣去510所擔綱嫦娥五號 月面採樣...
    原標題:「胖五」送「嫦五」「奔月」採樣去510所擔綱嫦娥五號 月面採樣返回核心任務   探月工程,是繼人造地球衛星、載人航天飛行取得成功之後祖國航天事業發展的又一座裡程碑
  • 「胖五」送「嫦五」 「奔月」採樣去|我國首次,510所擔綱嫦娥五號...
    11月24日4時30分,嫦娥五號探測器搭乘「胖五」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衛星發射中心順利發射升空。嫦娥五號任務是我國首個月面採樣返回任務,也是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戰略規劃中至關重要的一步,計劃實現月面自動採樣返回,助力深化月球成因和演化歷史等科學研究,是我國航天領域迄今最複雜、難度最大的任務之一,將為後續月球及深空探測等任務奠定科學和工程基礎。
  • 真的是「玉兔」接「嫦娥」 嫦娥五號回家路線揭秘
    真的是玉兔接嫦娥 嫦娥五號回家路線揭秘 今日到處都是嫦娥五號回來的消息,本次嫦娥五號成功法國取樣回來可謂又是我們國家航天科技史上的一個進步,不過這個時候大家卻被一個小動物吸引了注意,現在也已經有了確切消息從嫦五返回器前跑過的是兔子,這麼   原標題:破案了!
  • 嫦娥五號發射三大看點
    11月24日4時30分,我國在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這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第6次執行探月工程發射任務。不同的是,此前任務均由長徵三號甲系列火箭完成,而此次發射的嫦娥五號探測器重達8.2噸,是嫦娥四號的2倍有餘,因此要由我國目前運載能力最大的「胖五」發射,將其直接送入近地點約200公裡、遠地點約41萬公裡的地月轉移軌道。記者從一院了解到,此次發射凸顯三大看點。
  • 九天雲外攬月回!——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紀實
    新華社北京12月17日電 題:九天雲外攬月回!——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紀實新華社記者胡喆、彭韻佳、陳凱姿嫦娥五號回來了!帶著月壤回來了!恰似一部追了23天的宇宙大片,人們期待著、盼望著,晝夜不息。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尾焰噴薄而出,閃爍著多彩的光芒映透整個夜空。山坡上、海岸邊,人們歡呼、慶祝,目送長徵五號全力託舉嫦娥五號向著月球飛馳而去。23天後的12月17日凌晨,內蒙古四子王旗。在闖過月面著陸、自動採樣、月面起飛、月軌交會對接、再入返回等多個難關後,歷經重重考驗的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成功返回地面。
  • 「大火箭」成功送「嫦娥五號」奔月!揭秘三大看點
    探月三期工程收官之戰我國探月工程分為「繞、落、回」三步走,「嫦娥五號」將執行月球採樣返回任務,完成最後一步——回。因此,此次任務意義重大,是我國探月三期工程的收官之作,發射的成功為探月三期工程的圓滿完成奠定了重要基礎。
  • 嫦娥五號登月,帶火《嫦娥攬月》圖書
    2020年12月1日晚23時11分,中國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登陸月球正面西經51.8度、北緯43.1度附近的預選著陸區,並傳回著陸影像圖,央視也曾以《嫦娥攬月》為名進行了幾個小時的直播。《嫦娥攬月》是國內第一部以情感為經,以科技為緯,以文學語言為載體,全面、系統、真誠地書寫中國探月工程的報告文學;是世界第一部描寫和揭秘中國探月工程「嫦娥一號」、「嫦娥二號」、「嫦娥三號」奔月前後過程的報告文學。也是中國作家協會的重點作品。
  • 鏡頭裡的嫦娥五號探月之旅:「嫦娥」飛天,驚豔全球!
    鏡頭裡的嫦娥五號探月之旅:「嫦娥」飛天,驚豔全球!來源:解放軍報作者:安普忠 郭文彬責任編輯:劉上靖2020-12-19 06:49摘要:23天來,嫦娥五號以完美無瑕的表現驚豔全球,在月球表面留下一個嶄新的印跡,在中國探索太空的歷史上留下了一串閃光的足跡。
  • 為什麼說「嫦娥五號」,是迄今最為複雜的探月工程?
    楚天都市報11月23日訊(記者張皓 見習記者周浩 通訊員呂道凱 李康 李寒劍 攝影:楚天都市報記者王永勝 通訊員都鑫鑫 發自海南文昌)「嫦娥一號」13年前在四川西昌發射時,李智斌是陣地總體工程師;如今,身為海南文昌發射測試站站長,發射場的主要運營管理單位負責人,他肩負將「嫦娥五號」安全送上月球的重任。
  • 雙「五」合璧 奔月取土踏徵程(嫦娥五號探月任務特別報導之一
    最難任務實現五個「首次」 對於月球,中國人的矢志探索未曾停歇。從2017年嫦娥一號繞月探測、為月球拍下「全身照」開始,中國已完成5次探月任務,實現了繞月探測、落月探測和巡視探測。 嫦娥五號的升空,則開啟了中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戰略的衝刺之旅。
  • 雙「五」合璧 奔月取土踏徵程(嫦娥五號探月任務特別報導之一)
    嫦娥五號探測器示意圖  圖片來源:中國探月與深空探測網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發射升空。  新華社記者 蒲曉旭攝11月24日,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在晨曦之中轟鳴升空,將嫦娥五號探測器送往月球。最難任務實現五個「首次」對於月球,中國人的矢志探索未曾停歇。從2017年嫦娥一號繞月探測、為月球拍下「全身照」開始,中國已完成5次探月任務,實現了繞月探測、落月探測和巡視探測。嫦娥五號的升空,則開啟了中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戰略的衝刺之旅。
  • 九天雲外攬月回!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紀實
    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尾焰噴薄而出,閃爍著多彩的光芒映透整個夜空。山坡上、海岸邊,人們歡呼、慶祝,目送長徵五號全力託舉嫦娥五號向著月球飛馳而去。  23天後的12月17日凌晨,內蒙古四子王旗。在闖過月面著陸、自動採樣、月面起飛、月軌交會對接、再入返回等多個難關後,歷經重重考驗的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成功返回地面。
  • 從嫦娥一號到嫦娥五號 奔月落月之後何時實現載人登月?
    11月24日4時30分,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在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順利將嫦娥五號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嫦娥五號正在執行的是我國探月工程第六次任務,計劃實現月面自動採樣返回,助力深化月球成因和演化歷史等科學研究。
  • 嫦娥五號順利打包月球「土特產」,回家之路還有五關要闖
    12月2日22時,經過約19小時月面工作,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順利完成月球表面自動採樣,並已按預定形式將樣品封裝保存在上升器攜帶的貯存裝置中。自動採樣是嫦娥五號任務的核心關鍵環節之一,那麼這臺「月球挖掘機」是如何挖土的呢?不妨看看以下片段。
  • 發令送「嫦五」圓了探月夢
    胡旭東2020年11月24日凌晨4時30分,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在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將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精準送入預定軌道。緊隨「五、四、三、二、一,點火」口令的,是持續良久的轟隆巨響和劃破夜空的火箭尾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