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力學誕生後的120年,沒有人真正懂他

2020-12-24 中科院物理所

在1958年出版的《物理學與哲學 : 現代科學中的革命》一書中,維爾納·海森堡講述了他與尼爾斯·玻爾進行的那些徹夜長談後,他是如何不斷地對自己說:「自然真的有可能如此荒謬嗎?」

馬克斯·普朗克1900年12月14日創立量子理論以來,物理學家一直對量子力學中的種種發現感到困惑。因為量子世界看起來是如此的不合常理,以及如此的有違直覺,以至於半個多世紀後的1964年,理察·費曼說出了關於那句著名的:「沒有人真正理解量子力學。」

觸發量子革命的線索並非來自於對物質的研究,而是來自於輻射的一個問題。回到19世紀末,當時物理學家無法解釋從熱物體輻射出光的模式。我們都知道,熱物質會光,越熱就越亮。光的光譜很寬,隨著溫度的升高,其峰值會從紅色變成黃色,最後變成藍色。物理學家試圖通過結合熱力學和電磁理論的概念來理解光譜的形狀,但所有的嘗試都失敗了。然而,只要假設能量是量子化的,就會得到一個與實驗完美符合的表達式。

普朗克定律正確的描述了黑體輻射。

普朗克推導的結果表明,能量不可以取任何值,而只能是一個常數(即後來的普朗克常數)的倍數。然而,能量具有離散的值在當時是難以被接受的。甚至連普朗克自己對他的發現也表示不解。他用了多年時間,試圖將的這個常數應用到經典物理學中,但都沒能成功。儘管這個想法在當時很荒謬,但事實證明,來自其他研究的數據完美地與量子理論相符合。

愛因斯坦是最早領略到量子力學的奧妙的人之一。1905年,他寫了一篇論文,將普朗克的理論應用到光電效應中。光電效應是海因裡希·赫茲在1887年描述的一種光從金屬中剝離電子的現象,經典電磁學並不能解釋為什麼這種現象只發生在特定的頻率。愛因斯坦則選擇利用普朗克的「量子」視角來看待光,即光並不像一個連續的波,而是像一束粒子流,這些光的粒子——光子——有著離散的能量。

有意思的是,普朗克駁斥了愛因斯坦的假設。羅伯特·密立根也是如此,並且他開始試圖全力通過實驗來駁斥愛因斯坦的理論……但實驗結果卻意外地為這一理論提供了驗證。之後的故事相信很多人也都聽過了,當其他研究人員的工作將量子物理學帶入了一個更加「奇幻」的領域時,連愛因斯坦自己也開始對量子理論表示懷疑。

玻爾是首個用量子力學來描述原子的人。原子是由帶正電的原子核和帶負電的電子構成的。電荷相反的粒子會相互吸引。所以,根據電磁理論,電子會很快就陷入原子核中。然而,我們看到原子是穩定的。

為了解釋原子穩定性的問題,1913年,玻爾基於歐內斯特·盧瑟福在更早些時候的模型,提出了一個與之前完全不同的原子模型。在玻爾所提出的原子模型中,當電子在離散的圓形軌道之間躍遷時,原子會發射或吸收能量。1915年,阿諾爾德·索末菲用橢圓軌道取代了圓形軌道,使得玻爾模型得到了進一步推廣。

玻爾模型。

1925年,海森堡、馬克斯·玻恩帕斯庫爾·約爾,開始以玻爾和索末菲的工作為起點,用矩陣代數創建了量子力學的數學公式。沃爾夫岡·泡利將這種矩陣力學應用到玻爾的原子模型中。但在1926年,這種方法就被埃爾溫·薛丁格提出的波動方程所取代。在這一裡程碑式的進展中,路易斯·德布羅意也做出了基礎性的貢獻,從某種意義上看,是德布羅意扭轉了我們看待量子世界的方式:如果光能表現出粒子的行為,那麼電子也能表現出波的行為。後來,保羅·狄拉克展示了海森堡和薛丁格的圖景看起來不同,其實是等價的(擴展閱讀:《如何成為理論學家中的理論學家》)。

在薛丁格的波動方程中,量子系統的狀態是由波函數描述的。在經典物理學中,牛頓力學可以精確地預測物體的位置和速度;但在量子物理學中,玻恩對波動方程的解釋卻將電子的軌道變成了一種難以想像的事物——概率密度雲。這意味著一個電子在同一時刻可佔據它的整個軌道。

由此,玻爾和海森堡提出了量子力學中的「哥本哈根詮釋」。根據這個詮釋,當對一個系統進行測量時,這種不確定性就消失了;只有這時,波函數才會坍縮,疊加的狀態才會變成粒子的一個位置。也就是說,是觀察者的觀測改變了這個系統。

進行觀測後,波函數會坍縮。

這種說法引發了薛丁格提出著名的思想實驗——薛丁格貓,這是一隻被藏匿於密閉盒子中、同時處於既死又活的狀態的貓,這種生與死的疊加狀態會一直持續,直到盒子被打開。在薛丁格方程中,粒子的位置和速度無法被同時精確地知道,這一點反映也在海森堡的不確定性原理中。

1928年,雖然量子力學的基礎已經基本完善,但辯論從未停止過,尤其是愛因斯坦與玻爾之間持續了一段長時間的論戰。爭論的一個中心問題是,波函數是否包含了關於一個系統的所有可能信息,或者說,是否有潛在的因素——隱變量——決定了一個特定測量的結果?

根據量子力學,對於兩個「糾纏」的全同粒子,觀察者對其中一個的影響可以瞬間傳遞到另一個粒子之上,即便這兩個粒子在空間上是彼此相距甚遠,愛因斯坦將其稱之為「鬼魅般的超距作用」。愛因斯坦認為,我們可以利用隱變量來解釋這種效應,而不必訴諸於概率——「上帝不擲骰子」,他在一封寫給玻恩的信中如是說道。

愛因斯坦在1935年提出的思想實驗如今被稱為「愛因斯坦-波多爾斯基-羅森佯謬」(EPR佯謬)。這個實驗產生了量子糾纏的概念,也就是我們今天所知道的鬼魅般的超距作用。

1964年,約翰·貝爾受到了另一個量子理論詮釋的啟發,這個詮釋是由大衛·玻姆在德布羅意的導波理論基礎上發展而成的,它驅散了哥本哈根詮釋中的概率性迷霧,支持獨立於觀測的確定性視角。貝爾證明,如果隱變量存在,實驗觀察到的概率就必須低於一定的極限,這被稱為「貝爾不等式」。之後的許多實驗都表明,不等式被違反了,這表明並不存在隱變量。

儘管量子力學已經一次又一次地證明了它的預測能力,但這並不能削弱這樣一個事實:這些自1900年由普朗克開啟的所有這些奇怪現象,已經累計成了對量子理論的諸多詮釋,比如多世界詮釋等(詳見:《量子力學的8種詮釋》)。

在上個世紀20年代中期的量子力學狂熱歲月裡,另一場革命正在進行中——量子場論正在奠定基礎。量子場論結合了量子力學、狹義相對論和經典場論,它有著曲折的歷史,其發展一直延續到今天。量子場論將基本粒子視作為更基本的場的激發態。擴展閱讀:《你是什麼粒子?》。

儘管量子力學是為了描述一個遠離日常經驗的抽象原子世界而創造的,但它對日常生活的影響體現在方方面面。如果沒有量子力學,那麼化學、生物學、醫學以及其他科學領域就不會取得驚人的進展。如果沒有量子力學,給我們帶來計算機時代的電子革命就不會發生。如果沒有量子力學,給我們帶來資訊時代的光子技術革命亦不會誕生。

從第一個電晶體到今天的科技社會,再到或許在不久的將來就能成為現實的量子計算機,我們的文明在很大程度上都要歸功於普朗克的開創性工作。我們不能完全理解它並不要緊,因為物理學家自己也不能完全理解它。我們能做的就是聽從費曼的建議,「放鬆心情,盡情享受」。

參考連結: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289/5481/893

https://space.mit.edu/home/tegmark/PDF/quantum.pdf

https://www.bbvaopenmind.com/en/science/physics/understand-quantum-physics/

來源:原理

原標題:120年了,它依舊神秘

編輯:dogcraft

相關焦點

  • 沒有人真正理解量子力學,包括你
    是時候重新審視一個早已被遺忘的解決方案:超決定論(Superdeterminism),即宇宙中沒有哪兩個部分是真正相互獨立的。這個方案讓我們對量子測量有了物理上的理解,並有望藉此改進量子理論。修正量子理論將成為物理學家們努力解決物理學中其他問題和尋找量子技術新應用的驅動器。
  • 量子力學究竟「可怕」在哪?科學家的懷疑或許是對的
    作為現代物理學的基石理論之一,量子力學如今正慢慢被普通人所熟知,甚至還誕生了一句非常詼諧幽默的話:「遇事不決、量子力學」。 他所以現在我們可以說愛因斯坦錯了,事實證明上帝不僅擲骰子,並且它還擲得非常熟練。有科學家曾指出,只要你懂一點量子力學,那麼你就比90%的同齡人更能看清縹緲的未來。
  • 他是量子力學的創始人,1918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顏值超高
    量子力學最開始是由馬克思·普朗克主提出的。他是德國的理論物理學家,1918年因發現能量量子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普朗克對理論物理做出了許多貢獻,但他作為物理學家的名聲主要是他作為量子理論創始人的角色,這徹底改變了人類對原子和亞原子過程的理解。1948年,德國科學機構凱澤·威廉學會(普朗克曾兩次擔任主席)更名為馬克斯·普朗克學會。
  • 理解量子力學,需要找到一個方法
    有一種物理學理論,幾乎沒有人能夠真正理解它,但它卻給我們的世界帶來了難以描述的變化,它就是量子力學。從誕生以來,量子力學就一直在將困惑帶給人們,時至今日也沒有人能夠弄懂為什麼當試圖測量量子效應時,量子效應就會消失,為什麼觀測會影響到實驗的結果。
  • 真懂科學的人,會對你這樣講量子力學
    網絡上,一提到量子力學的科學性就會惹來很多質疑,然而真正稱得上科學質疑的,在學術圈內幾乎沒有。當然了,這是在把弦理論排除在外的前提下,因為老郭也是弦理論的質疑者。為什麼圈內和圈外會有這麼大的反差,量子力學中究竟有哪些人神共憤的東西,就是本文要與諸君探討的問題。
  • 關於量子力學的基本原理
    1900年底,普朗克由熱力學和統計力學給出了理論推導,他的統計力學解釋顯示存在「作用量量子」h,它決定輻射場振子能量的最小單位hν。這成為量子論誕生的標誌。兩點啟示:(1)實驗足夠精細才能顯現瑞利—金斯公式和維恩公式的差異;(2)量子性在紫外段更顯著,但普朗克在紅外段看到量子性,除其功力外有偶然性。
  • 那些靠「詭異」的量子力學誕生出的偉大發現和發明!
    量子力學理論導致了許多偉大的發明,包括雷射、電晶體、集成電路,幾乎整個電子領域都少不了它。如果量子力學理論忽然失靈了,那麼現代化的儀器設備將無法運作,整個世界將陷入癱瘓。量子力學的方程式可以幫助工程師設計微小的開關,以決定電流的流向,進而控制電腦、數位相機以及電話。現今所有的信息產業設備都以量子力學為基礎,它們為什麼能夠正常運作?
  • 2019年霸佔B站的「萬惡之源」動漫梗,遇事不決,量子力學
    要問起2019年比較火的動漫,可能《鬼滅之刃》算上一個,曾一度在熱度上超越霸榜十幾年的《海賊王》,關於這部動漫的梗可謂是層出不窮,這其中最著名的梗莫過於「速食麵」。他在狂笑,出自漫畫《我的英雄學院》第一季第一集中一位路人角色對歐爾麥特的描述。歐爾麥特作為英雄排行榜第一名,招牌動作便是大笑,因為與災害現場形成的強烈反差,而令人印象深刻,緊接著便是他更加招牌的臺詞,「已經沒事了,要問理由?因為我來了!」隨著這部動漫的知名度上升,這個梗被大家所熟知,廣泛被用在搞笑或者非搞笑視頻當中。
  • 都說遇事不決量子力學,量子力學到底是個啥?
    目前真的沒有真正的量子產品嗎?並不是!今天你用到的每一款電子設備,其實都是量子力學的周邊產品,它們的特點是,便宜、穩定,而且靠譜。它就是電晶體。電晶體的祖師爺是瑞士物理學家布洛赫, 1928年,他在博士論文中提出布洛赫波的概念,在此基礎上發展出的能帶理論,極大推進了半導體材料的研究進展。能帶理論揭示了固體內部電子的運動特點,因為這個理論,科學家才終於弄清楚了導體、絕緣體和半導體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兒。
  • 這個物理模型需要在量子力學的基礎上建立
    在近代物理學中,量子力學量子糾纏發展出了霍金輻射,現在觀察到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就是經典電磁波與量子糾纏態的結合。在實驗中,量子糾纏既可以看作是經典波與量子態的合成,也可以看作是經典波與量子態的疊加。目前我們的觀察並沒有觀察到這種疊加態。
  • 打破谷歌量子霸權!一文看懂什麼是量子力學
    量子計算機如果能在50年內實現大規模商業化,將可以幫助人類突破當前半導體材料的摩爾定律極限,避免陷入算力瓶頸。可控核聚變如果能在50年內實現,將是人類首次真正解決能源問題,實質性掌握「無限能源」。所以,量子力學幾乎構成當前包圍我們生活各式各樣電子產品的基礎科學理論。然而,人類實際上,到目前為止仍然還沒能真正理解量子力學背後的原理。
  • 量子力學為何如此詭異?
    哥本哈根學派的補刀「嫁接」,造成確定性的薛丁格方程「樹杈上」,開出概率性質的波函數「奇葩」,致使量子力學陷入無法自洽的困境。量子迷霧量子力學是繼相對論之後,20世紀物理學取得的重大的成果,也是被眾多的實驗所證實,描述微觀領域現象最精確的理論。
  • 新的量子悖論:量子力學的恐怖,皆來源於人對「真實」的認知
    量子力學的恐怖,皆來源於人對「真實」的認知。愛因斯坦認為這個認知站不住腳,在1935年與理論物理學家波多爾斯基和羅森的論文中,他認為,「真實」不只是量子力學所能描述的。在這篇稱為「EPR佯謬」的著名論文中,考慮了處於特殊狀態的一對遙遠粒子,現在稱為「糾纏」狀態。當對兩個糾纏的粒子測量相同的屬性(例如,位置或速度)時,結果將是隨機的,但每個粒子的結果之間將存在相關性。
  • 通俗解釋:量子力學基礎知識
    普朗克得出的結論說,輻射被吸收和發射,就好像它是由一個個離散的量組成的,他將這個離散的量稱為量子。1905年,愛因斯坦將這一量子觀念進一步深入,他推測量子是真實的——輻射本身來自離散的光粒子。今天,我們稱這些光粒子為光子。
  • 遇事不決,量子力學,繼電影《湮滅》後又一年度科幻神劇誕生了
    遇事不決,量子力學。近年來隨著大眾科學知識的普及,越來越多的大爺大媽把保持身體健康的希望,從求神拜佛轉向了保健按摩。在巨大的商品市場刺激下,「納米科技」與「量子理論」成為繼相對論,黑洞,永動機,多維空間後,被東西方世界屢次提及的「科學名詞」。
  • 巔峰對決之後,量子力學「諸神」散落何方?
    ——《糾纏:量子力學趣史》在納粹正式掌權之前,早已成為普魯士科學院院士的愛因斯坦便去了美國。事實證明,他的選擇是正確的。1933年,「希特勒衝鋒隊」闖進了愛因斯坦在德國的家,如果他沒有離開,後果不堪設想。
  • 謠言:量子力學隨機性被推翻了
    咱們先搞懂量子力學的隨機性說的是什麼,再看看這篇論文做了什麼。根據數理雙修的大師馮諾依曼的總結,量子力學有兩個基本的過程,一個是按照薛丁格方程確定性地演化,另一個是因為測量導致的量子疊加態隨機塌縮。薛丁格方程是量子力學核心方程,它是確定性的,跟隨機性無關。
  • 量子力學世界與你
    今天來講量子力學。量子力學就是微觀世界的物理學。宏觀世界的物理學和微觀世界的物理學非常不一樣。比如說在現實世界裡有一堵牆,你肯定穿不過去,但是微觀世界你就能穿過這堵牆。量子力學剛提出來的時候沒人相信,但是經過100多年不斷的實驗,科學家們不斷地證實,微觀世界就是這樣的。我們印象當中的電子,就在原子核周圍瘋狂的轉,它終究有個速度或者有一個所在的位置,但是發電子你不看它的時候,它在哪你不知道,你看它就停在了那個位置,好幾個人看,每個人看的都不一樣。就是它會同時在好多地方。
  • 【地理觀察】量子力學解釋靈魂轉世,恐怖的量子力學顛覆人類世界觀
    譚師出品 雙縫實驗是量子力學中,最為神奇的實驗之一。該實驗由英國科學家託馬斯·楊在1807年提出的,證明了光波動性;到了20世紀初,量子力學的出現,給雙縫實驗增加了新的解釋。
  • 我國量子力學泰鬥潘建偉,為何總是被人攻擊?
    這類「專家」包括質疑愛因斯坦的一大批「著名」人士,他們往往能夠洋洋灑灑的寫出數百萬字的「論文」來論述相對論或量子力學的錯誤,從而推導出他們觀點的正確性,然後指出研究相對論的專家和量子力學的專家都是騙經費的,要為國家指明正確方向,不要浪費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