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系列|圍棋,充滿辯證思維的高雅遊戲
圍棋,一種策略性兩人棋類遊戲,中國古時稱「弈」,西方名稱「Go」,流行於東亞國家。圍棋起源於中國,傳為帝堯所作,春秋戰國時期即有記載。隋唐時經朝鮮傳入日本,流傳到歐美各國。圍棋蘊含著中華文化的豐富內涵,是中國文化與文明的體現。
2008年6月14日,圍棋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圍棋起源於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中國古代四大技藝:琴棋書畫中的棋,指的就是圍棋。古人常用「弈」專指圍棋。現見於史錄的我國第一位棋手是戰國初期的弈秋。圍棋在形式上雖只有黑白之分,但棋形變化無窮,棋理深奧幽玄,充滿辯證思維。
圍棋在原始社會時,縱橫交錯的棋盤圖形已經基本形成。圍棋的棋子從漢魏時期的方形,演變到唐宋時期的圓形。棋盤也經歷了從十、十三、十五、十七直到今天的十九道線的發展過程。
東漢末至南北朝時期,隨著圍棋高手輩出,出現了有關圍棋的著作,其中包括:《弈旨》(著名史學家班固作)、《棋勢》《棋圖》《棋品》《棋經》等。至唐代,下圍棋漸漸成為了高雅娛樂活動,上至皇帝公卿,下至平民百姓,都不乏圍棋愛好者。此外,還出現了圍棋官職——「棋待詔」,官階九品,統稱為「翰林」。
玄宗時的王積薪總結出圍棋理論《十訣》一書;宋代劉仲甫的《棋訣》,不論在理論和實踐上都具有較高的價值,是圍棋發展史上的又一座裡程碑;宋元時期出現了三部影響後世的名著:《棋經十三篇》《忘憂清樂集》《玄玄集》;明清時期,通過一系列名棋手的高超棋藝及重要棋書理論的帶動,促成圍棋迎來高潮發展階段,其代表人物為過百齡。
新中國成立後,圍棋被列為體育競賽項目。改革開放後,圍棋獲得了空前發展。中日圍棋擂臺賽、應氏杯、春蘭杯等一些世界級重大圍棋比賽應運而生。
隨著圍棋運動的普及,造就了一大批出類拔萃的圍棋高手,圍棋正日益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喜愛。
棋子:棋子分黑白兩色。多為扁圓形(也有雙面突起的應氏棋子)。棋子的數量以黑白子各180個為宜。(參見中國圍棋規則(2002版))。
中國一般使用一面平、一面凸的棋子。日本則常用兩面凸的棋子。中國雲南所產的「雲子」為歷來的弈者所青睞,已有五百餘年的歷史。較為珍貴的棋子材料有瑪瑙、貝殼等。
棋盤:盤面有縱橫各十九條等距離、垂直交叉的平行線,共構成19×19=361個交叉點(以下簡稱為「點」)。盤面上標有九個小圓點,稱為星位,中央的星位又稱「天元」。下讓子棋時所讓之子要放在星上。棋盤可分為「角」「邊」以及「中腹」。
啟蒙學習中,有13×13、9×9的棋盤。另外,現代出土文物中還有一些是較罕見的15×15、17×17路棋盤。
棋鍾:也叫計時器,在正式比賽中可以使用計時器對選手的時間進行限制。非正式的對局中一般不使用計時器。
棋譜:它為記錄棋局的工具,通常以筆記本的形式出現。
基本下法
對局雙方各執一色棋子,黑先白後,交替下子,每次只能下一子。棋子下在棋盤上的交叉點上。
棋子落子後,不得向其他位置移動。輪流下子是雙方的權利,但允許任何一方放棄下子權。
棋子的氣:一個棋子在棋盤上,與它直線緊鄰的空點是這個棋子的「氣」。棋子直線緊鄰的點上,如果有同色棋子存在,則它們便相互連接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它們的氣也應一併計算。
棋子直線緊鄰的點上,如果有異色棋子存在,這口氣就不復存在。如所有的氣均為對方所佔據,便呈無氣狀態。無氣狀態的棋子不能在棋盤上存在,也就是——提子。
提子:把無氣之子提出盤外的手段叫「提子」。提子有二種:一是下子後,對方棋子無氣,應立即提取。二是下子後,雙方棋子都呈無氣狀態,應立即提取對方無氣之子。拔掉對手一顆棋子之後,就是禁著點(也叫禁入點)。
棋盤上的任何一子,如某方下子後,該子立即呈無氣狀態,同時又不能提取對方的棋子,這個點,叫做「禁著點」,禁止被提方下子。
勝負判別
圍棋現存在三種規則:數子規則、應氏計點規則、數目規則。因為黑方先行存在一定優勢,所以所有規則都採用了貼目制度。
圍棋是人性的升華,是人格的完善。從讓子棋的角度講,無論水平相差多大,任何人都能在棋盤上有平衡的對話。圍棋是高品質的愛好,下好圍棋不僅僅需要聰慧的頭腦,還需要有堅定的信念和良好的心理素質。
圍棋的布局有行雲流水的美感,中盤的戰鬥有慘烈的拼殺,而終局的官子則有精妙的收束,契合了人生從少年、中年到老年的三個階段。
圍棋之中蘊含著中華文化的精髓,爾虞我詐不是圍棋的內涵,深謀遠慮、未雨綢繆才是勝利的根本。引誘和欺騙成就不了圍棋大師,圍棋需要的是精確的計算和磅礴的氣勢。
實地和厚勢是圍棋裡兩個同等重要的矛盾統一體,同樣,人生事業的成敗離不開紮實的基礎和開拓的勇氣。方寸天地潛藏著寬廣的境界,擁有宇宙流一樣的心胸和無憂角般的牢固陣地,是完美人生的關鍵所在。
「莫將戲事擾真情,且可隨緣道我贏。戰罷兩奩分白黑,一枰何處有虧成」。圍棋,從來都不僅僅是個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