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人類為什麼需要親密關係」登上了微博熱搜榜,一躍成為熱門話題。
20多萬網友參與了討論。
但令人意外的是,大多數網友在關於親密關係的話題下,都表達的是:
親密關係對自己而言是多麼的稀缺。
小百在瀏覽了九千多條評論後,發現和親密關係缺失具有高頻因果關係的一個詞是:
相親。
所以這一期的分享,小百想和大家聊一些與相親有關的故事。
01
「人大是人大,985是985」
說到相親,不得不提的就是「985相親局」。
顧名思義,這是一個專為高學歷畢業生準備的相親平臺。 有一位參加過985相親局的網友Po了這樣一張圖:
你如果仔細看,可以發現這份文件的名稱為:《相親對象績效考核表》。原來相親這件事,已經可以如此功利的概括為「績效」。說實話,心情很複雜,特別是越來越往下看。
績效表第一關卡死的就是學歷。
它並不是簡單的區分985和非985。
末流985院校的學歷標籤可以是985。
但如果是中國人民大學畢業,說自己是985則會冒犯到其他人。
網友@Luna就有過這樣的遭遇。
「人大是人大,985是985,不能把人大寫成985啊!」
她的相親對象這樣對她說。
而如果畢業於清北,學歷標籤就必須升級為Top2。
因為Top2、人大、985,這幾個詞的含金量是遠遠不同的。
如果你不遵守這條鄙視鏈,別人不是說你妄自菲薄,而是認定你不尊重你的相親對象。
過了學歷這一關,外形關卡也同樣苛刻。
一般人找對象是給顏值估個分,或者純粹的憑感覺。
但這裡不給你來虛的。
腹肌、體脂率要如實填寫,就連發量都有微禿頭和較茂盛的區別。
除此之外,耐心、上進心、行動力、價值觀等內在因素,也同樣在這份績效考核的範圍內。
你可能和我有同樣的疑惑,設立這麼多道門檻,到底有什麼用?
我得到的一個回答是:
「這是一種低成本的篩選方式。」 通俗一點理解就是。
我已經很優秀了。
如果我選錯了伴侶,人生可能會被因此拉低,我不甘心。
985相親局的概念不算新鮮。
在電視劇《黑鏡》中,人的戀愛就是理性的。
認識新對象要靠匹配。依據身份、年齡、收入等因素來細分,去匹配一個完美的人。
但人們還是會焦慮,擔心自己得到的不夠好。
最後劇中最幸福的情侶,是拒絕這種匹配在一起的人。 這並不意外,當人們對建立親密關係這件事有了一個明確的標準篩選時,就已經在愛的路上跑偏了。
如果真的有一輛婚戀的列車,它的目的地也絕不應該是海澱、五道口和中關村。
02「直女撩T,天打雷劈」實際上,就算已經建立了較為牢固的親密關係,也有被相親傷害的風險。
這是我作為一個喜歡女生的女生,真實的經歷。
姐P和直女是對T最有「殺傷力」的兩個物種。
這在Les圈幾乎是公認的事實。
奈何姐P數量過於稀缺,導致大量的T被直女傷了心。
我就是其中之一。
對於一般女生來說,摟摟抱抱撒撒嬌,說撩人的話,甚至親吻臉頰都不算奇怪。
因為女生之間,逾距的限度很大。
但對T來說,這種動作或語言,就顯得過於曖昧。
在我的前任女友對我進行完這一整套操作後,我被撩的面紅心跳。
開始孤注一擲,去追一個直女。
她給的反饋也頗具渣女潛質,不明確地say yes,又欲拒還迎。
直到有一次,我在微博上Po了自己跳傘的視頻。
她評論說:
「我決定要為你彎了。」
我們才「順理成章」的成為了同性情侶。
在一起後,我們在校外租了房子,還養了一隻叫「小懶」的小狗。
那時,我無比確定我和她已經建立起了親密關係。
我們住在一起,朝夕相處,交換彼此的心事,還共同養育著一個小生命。
和那些被法律認可的伴侶也沒差。
第二年,她先畢業,去了外地工作。
每周末,我都會坐四個小時的高鐵去見她。
我還記得2018年的聖誕節,是個周二。
我沒有提前告訴她我會去找她,獨自在平安夜坐上了高鐵。
我打電話讓她在家裡等我。
但她卻說自己不在家,電話裡還有男生的聲音。
她特坦率地告訴我,她在和她的相親對象進行平安夜dating。
……
和對象過聖誕節,和相親對象過平安夜,多稀奇。
原來在我不斷翻山越嶺去見她的時候,她在持續不斷的與相親對象見面。
我們這兩年的戀愛,讓我差點忘記了,她本來就是個直女。
我在想著靠親密關係共度未來,她卻依然需要找一個男人結婚。
2018年的聖誕,我恢復了單身,還有了「聖誕節PTSD」。
只要一想到聖誕節,我就能想起自己在高鐵上撕心裂肺的哭。
那是無比的窘迫與難過。
並且直到現在,我都沒有再次戀愛。
我想,戀愛這種事,只能等我有辦法再帶女孩一起過聖誕節的時候再說了。
03
「老子吃火鍋,也吃火鍋底料」
所以相親可以帶來親密關係嗎? 可以。如果你說的親密關係是指多一份親情。我的學姐在她畢業那年就和相親對象閃婚了。 因為家在縣城,父母年紀大了,所以學姐沒考慮太多。 「反正他人也不壞,能過就過唄。」 結婚三年,生了一個孩子。這已然是外人眼中的幸福美滿。
所以沒有人能夠說這不是一種親密關係。
儘管他們只談了不到3周的「戀愛」,沒辦婚禮,甚至結婚照都沒去拍。
上個月,學姐想請我和另一個朋友吃飯,順便讓我們見一見她的老公。
吃飯地點選在八合裡。
學姐說這頓她老公買單,讓我們敞開了點菜。
她老公略顯驚慌失措的表情卻被我們捕捉到了。
我把菜單推過去,讓他點。
他一副下了很大決心的表情,點了一份牛丸,一份吊龍,一盤筍。
三個涮菜,四個人。
不到二十分鐘,菜就吃完了。
這時,學姐的老公為我們一人盛了一碗底料。
「煮過肉的湯,可香了!」
為了不拂他的面子,我們把火鍋的湯底都喝的乾乾淨淨,就差舔鍋了。
當時我腦海裡一直循環著一首BGM:「老子吃火鍋,也吃火鍋底料。」
飯後,學姐說想和我們敘舊,便提議去附近的星巴克。
她老公有些猶豫,問我們:
「這下是AA了吧?」
我尬笑著點了點頭。
點單時,他說他什麼都不喝,這種兌水加糖精的飲料只有小孩才喝。
可在店員提醒他周五買一送一的時候,他又立刻點了超大杯的摩卡。
學姐尷尬的表情再也掩藏不住。
那天我們敘了什麼舊,我沒記住。
但學姐尷尬的表情,我每回想一次都會有點難受。
因為很顯然,他們的這份親密關係,是因為責任、需要,卻不是因為愛。
這樣的親密關係究竟能不能滿足自己的情感需求?我不太確定。
我相信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和我學姐一樣的人,他們通過相親尋找生命中的另一半,建立了一份直接跳躍到親情的親密關係。
卻都不是因為愛。
最後。
看到這裡,我想大家應該能明白為什麼我討厭相親。
因為這的確不是一個產生愛的恰當方式。
誠然,會有極少數的幸運兒可以通過相親遇到自己的天作之合。
但相親從普世層面上來看,它充其量只能算是一個認識更多人的渠道而已。
畢竟,提到相親,幾乎沒有人會把它跟愛情這個詞建立聯繫。
但依然有很大數量的人擠在相親的隊列裡。
或許是因為,一段親密愛意的開端,就是得從「認識更多人」開始。
我們認識一個人,憑的是同樣的興趣、愛好,沒有人在意你的學歷是否是985。
更沒有人介意你的身體數據。
我們期望和倡導的是高效率信任社交,不用擔心被騙或遭遇尷尬。
就算工作再忙,也該有時間享受戀愛的過程。
我們選擇與一個人有更深層次的聯繫,會是因為相同的理念和三觀。
就算是同性之間的愛,只要你們是同樣的勇敢,就能收穫美滿的結局。
人是渴望親密關係的滋養和陪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