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南通市中級人民法院以推動審判體系和審判能力現代化為目標,以解決影響司法公正效率的深層次問題為主線,堅持問題導向、系統思維和自主創新,打造了涵蓋智慧訴服、智慧審判、智慧執行、智慧警務、智慧政務等項目的「五智融合」智慧法院新模式,在此基礎上,該院立足常態化疫情防控背景,研發支雲庭審系統,並積極拓展應用場景,在全國首創駐看守所支雲科技法庭,將信息化建設轉化為破解業務難題的利器,推動執法辦案效能大幅提升。
2020年11月下旬,
南通中院黨組書記、院長曹忠明
接受了《法治參考》的訪談--
深化智慧法院建設成果
「五智融合」模式與審執相融合
2月19日,海門市人民法院速裁庭員額法官葛娟通過「支雲庭審系統」,採取網絡庭審方式先後開庭審結21起房屋租賃糾紛案,從上午9:30開始到下午1:45結束,21起案件屬同一類型、同一被告的群體性糾紛,均通過調解結案。
據了解,「支雲庭審系統」由南通中院牽頭研發,解決了以往網際網路庭審系統無法對接審判業務系統,不能進行複雜案件舉質證;無法對接科技法庭系統,不能進行網際網路庭審直播等問題。這是該院在建設智慧法院重要應用場景之一。
「在智慧法院建設的深化拓展中,要增強系統性、集成性。系統性表現在智慧法院建設方向應涵蓋訴訟服務、審判執行、司法政務、司法警務、黨建等法院工作的各個方面和各個環節,並通盤考慮系統功能架構,實現一體化、統籌化推進。集成性是智慧法院建設的另一重要方向,即將種類繁多的系統和應用程式集成至一個統一的平臺,解決資源部署分散、數據統籌不便、使用效率不高等問題,同時便於法院各項事務的分級分層管理。」南通中院院長曹忠明說。近年來,南通中院深入推進審判體系和審判能力現代化、信息化,藉助「智慧法院」這把鑰匙,開啟了集智慧訴服、智慧審判、智慧執行、智慧警務和智慧政務「五智融合」的法院新模式。
在智慧訴服模式下,通過上線訴訟服務APP、訴訟費用行動支付平臺,實現當事人足不出戶即可網上立案、移動終端支付訴訟費用、網上閱卷、案件查詢、聯繫法官、遞交材料等。建立南通法院智能編目中心,開展集中編目模式改革,被確定為全國法院「實行電子檔案為主、紙質檔案為輔的案件歸檔方式工作試點法院」。
在智慧審執方面,南通中院通過支雲庭審系統,實現法院內網與網際網路融合,無縫對接審判業務、庭審直播、語音轉寫、人臉識別等系統,滿足了庭審多樣化需求。為解決執行法官外出辦案「斷網」難題,推出集移動辦公、信息採集、案情研判、過程監管、風險預警及流程公開為一體的智慧執行系統,以「系統自動推送為主,執行法官手動點擊發送為補充」的思路,自主研發集約化執行公開平臺,實現了執行系統的集約化管理和案件執行信息的全流程主動公開。
曹忠明院長介紹說,「南通中院通過打造安全可靠的智慧警務模式,構建三級法院聯動部署的智慧警務系統,實現了與審判業務系統、音視頻系統等多系統互聯互通,並將智慧警務深度融入智慧審判;實現了用警申請、警力審批、派警到提押、羈押、值庭、還押全流程信息及音視頻數據自動監督的業務閉環,提升司法警察執法規範;根據警情級別和類型,實現自動報警、警情分級響應和多級同時響應;實現訪客管理系統、人臉識別系統、案件管理系統與警務系統進行融合對接,並運用大數據智能分析,全面提升司法安全保障水平。」
記者在訪談中了解到,南通中院還充分運用信息化手段提高政務管理效能,讓智慧政務模式更為高效有序。自主研發行政裝備管理系統、政工管理系統,實現網上全流程物品採購、物品申領、設備報修、績效考核等,提升行政裝備日常管理效率。與此同時,完成南通法院支雲大數據中心建設,將「五智融合」智慧法院南通新模式主體成果深度融合,並在數據匯聚、整理分析、應用拓展、綜合管理等方面實現全景展示和分級呈現,為法院各項工作提供全面、精準、實時的信息化服務保障。
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副院長程金華教授認為,南通中院「五智融合」智慧法院建設有廣闊的發展前景,該院在建設理念上做到了回歸審判、貼近審判、融合審判。這些信息化建設成果的深度應用都是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通過不斷優化功能設計和用戶體驗,真正做到「易用」「好用」「實用」。
開創駐所「支雲」科技法庭
豐富刑案在線審判實踐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給涉黑惡案件這類影響重大、疑難複雜、被告人人數眾多的刑事案件審判帶來的「阻滯」危機,南通中院積極拓展應用場景,開創駐看守所「支雲」科技法庭,滿足「全程無接觸」的疫情防控要求。
6月23日,南通中院曹忠明院長擔任審判長,在駐所支雲科技法庭對一起故意殺人案進行開庭審理。
「涉黑涉惡案件通常案情複雜,被告人數量眾多,網絡開庭難度較大。同時,在空間相對有限的視頻審理室內,容易出現串供風險。」南通中院曹忠明院長說,「刑事案件適用網絡庭審的範圍嚴格受限。一旦出現案情疑難複雜、被告人不認罪認罰、需當庭出示物證等情形,則無法通過網絡進行開庭審理。另外,因疫情防控轉入常態化,南通地區的7家看守所全部實行封閉化管理,刑事審判工作面臨挑戰。」
自6月初開始,南通兩級法院陸續在南通市看守所建成2個支雲科技法庭,在所屬基層6家看守所內建成了6個支雲科技法庭,完成了「2+6」駐所法庭總體布局。這一模式在全國率先解決了案犯異地羈押、同案犯分別羈押等情形下的庭審難問題,滿足了線下庭審、網絡庭審、遠程旁聽等多種需要。
6月24日上午,南通市通州區人民法院副院長陳宗林擔任審判長,在駐通州區看守所支雲科技法庭敲響法槌,開庭審理陳某等11人惡勢力犯罪集團案。當天,通州法院在駐通州區看守所支雲科技法庭設立「主庭場」,首次運用內部網絡,在南通市看守所和如東縣看守所設立「分庭場」,並開放專門法庭,供旁聽人員觀看視頻庭審。在「主庭場」的顯示屏上,三地駐所法庭內的畫面清晰可見。法官、公訴人、辯護人通過揚聲器,與被告人進行「全程無接觸」交流。這在全國首次實現了一案多被告異地關押、同庭受審、線下線上融合進行、遠程視頻旁聽的新型刑事庭審模式。
南通中院院長曹忠明說:「在線訴訟實踐為駐所支雲科技法庭建設積累了經驗,刑事庭審難題為駐所支雲科技法庭建設帶來了契機,現代信息技術則為駐所支雲科技法庭建設提供了保障。」南通兩級法院堅持「統一設計、統一標準、統一規範、統一實施」的建設思路,統一科技法庭建設標準,充分運用現代技術手段,實現刑事案件庭審的全天候、無障礙。
探索完善在線庭審細則
規範運用網際網路庭審系統
曹忠明認為,網際網路庭審系統為在線訴訟提供了便利條件,也為在線訴訟的推廣適用和規範完善奠定了堅實基礎。在線訴訟必須以保障當事人訴訟權利為價值導向,嚴格執行訴訟法規定,在法律框架內探索和實踐。而網際網路庭審系統應用場景的特殊性決定了對規範性的要求更高、更細。
記者在訪談中了解到,南通中院先後制定出臺《網際網路庭審暫行規定16條》《支雲系統庭審規範20條》等文件,明確了當事人自願等使用原則以及適用範圍和條件、基本程序要求,確保在線訴訟合法規範、高效有序。曹忠明以上線「支雲庭審系統」為例稱,兩級法院首先在民商事、行政案件中使用「支雲」系統審理各類案件,並逐步拓展至執行案件和刑事案件。目前,南通全市9個基層法院(包括34個人民法庭)已部署安裝「支雲」庭審系統88個,在江蘇率先實現兩級法院網上庭審全覆蓋。截止2020年12月23日,南通兩級法院通過「支雲」庭審系統開展在線訴訟活動17188場次。全市法院共新收各類案件129116件,審結100873件。曹忠明說,今年儘管收案總量因疫情影響較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12.46%,但基本實現了疫情防控期間審判執行工作的平穩運行。疫情防控期間網際網路庭審系統建設和使用實踐告訴我們,在線訴訟並非疫情防控背景下的權宜之舉,而是順應網際網路庭審方式改革趨勢、深化智慧法院建設的長遠之策。
曹忠明說,著眼未來,深化智慧法院建設同時繼續抓牢各項基礎工作,積極運用大數據、人工智慧、物聯網、移動5G、區塊鏈等先進技術成果,不斷拓展數據資源,持續更新技術功能,強化智能化開發應用,推動先進信息技術與審判執行工作深度融合。
據了解,《法治參考》是由《法治日報》主辦的半月刊,為廣大讀者提供權威、高質的內部重要法治資訊,內容涉及民主法治建設、依法治國、依法行政、司法改革、司法實踐、社情動向、社會焦點等。辦刊十幾年來,一直以權威性、專業性和參考性在眾多內部資料性刊物中獨樹一幟,受到中央領導同志的表揚和肯定。
(作者:焦豔 顧建兵)
原標題:《法院要聞丨曹忠明院長接受《法治參考》訪談,暢談南通中院運用信息化思維建設「五智融合」智慧法院,在全國首創駐看守所「支雲」科技法庭》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