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在一篇回顧膠東老電影《咱們的牛百歲》的文章中,提到過外景地主要是威海市橋頭鎮的碑魯村。而有位熱心的朋友看到之後提醒說,碑魯村是拍攝地不假,而煙臺市芝罘區小沙埠村的王家祠堂,也曾在電影中出過鏡。我們聽說之後很感興趣,因此就專門到那裡去參觀了一下。
小沙埠村位於煙臺城郊的只楚街道境內,以前7路車的終點站就曾設在這裡。根據地名的規律,有小一般就有大,而小沙埠村旁邊原來也有個大沙埠村。大小沙埠村隔外夾河相望,過去都是老福山縣的地界,民間有「大沙埠不大,小沙埠不小」的說法。後來芝罘區設立,與福山之間以外夾河為界,地處河東面的小沙埠村就劃到了芝罘區。
(小沙埠村的傳統建築有不少,在祠堂之外,其他有的房子也不錯)
村裡王家祠堂的位置很好找,從冰輪路進村之後,正對著的街道叫做「小沙埠大街」,沿著這條街一直走,快到河邊的時候,就可以看到一座高大古樸的建築,那就是王家祠堂。
在電影《牛百歲》當中,王家祠堂的正門沒有出現,只有院落、室內和背對大門的鏡頭。不過,相信看過電影的朋友,一看到門樓的樣式,就會感到很親切。主人公牛百歲在村裡的大隊部開會辦事的時候,遠景就曾閃過這裡。
關於《牛百歲》在此取景一事,村裡中年以上的人都知道,我們隨機打聽了一位大叔,他說自己當時就曾在現場圍觀。不過或許年代較遠(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拍攝的電影,距今已有將近四十年的時間),那位大叔也有別的事情,因此他沒有講述太多的細節。當然了,電影中這裡的鏡頭本來也不太多。
這座王家祠堂是什麼年代建設的,當地的王氏出自老福山縣的哪一支?因為沒有找到了解情況的老人請教,這些暫時都不知曉。而芝罘區地名資料關於小沙埠的記載,也沒有提到這些信息,只說:「明初,河南移民分別在大沽夾河東西兩岸的大小兩沙丘上建樹,得名「沙埠」,後本因村地處小沙丘,故稱小沙埠。」
不過,從門樓、門檻的高度和用料精細程度來看,倘若是清代所建的話,說明這一家族還是相當有地位的。
既然背景信息不多,下面就以看圖片為主。這座王家祠堂現在已不使用,大門掛鎖,從外面看不到正屋的樣子。但通過正門和牆體,也能很好地感受出這座傳統建築的底蘊。
(祠堂的正門)
(外牆是下石上磚的結構)
(祠堂的山牆以及簷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