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時的南海縣,是今天佛山市南海區
南海縣,為廣東省舊行政區名,即今佛山市南海區。至今已有二千年餘歷史,曾是廣東省的首縣,古代更是嶺南地區一大都會。
秦始皇帝三十三年(前214年)置南海郡。隋開皇九年(589年)撤銷南海郡、十年(590年)將原治所在地番禺縣改置南海縣,至1992年,前後縣級行政單位建制共有1402年歷史。
自北宋後期至元代初期的二百多年間,中原及江南氏族由南雄珠璣巷陸續南遷珠江三角地區,形成了今天的漢族廣府民系。
南海縣境古在自古以來居住著被稱為"南越"(百越的一種)的少數民族,包括壯、瑤、黎族和疍家等。後秦始皇派兵戍守嶺南,開始了早期漢語與百越語言融合的先聲。不過也有學者認為"粵方言最早的源頭,應該是楚人南遷、楚語南來所導致的結果"(李新魁《廣東的方言》)。漢代至唐宋,中原漢人源源不斷地遷徙嶺南,促進了粵語的發展和定型。元明清以來,粵語的變化較小。
更有語言學家認為,古漢語的語言最接近粵語。以《史記》一書來說,裡面所用的文字,某些字體都跟現在使用的白話是一樣的。現代漢語因為簡化了,但是讀音卻沒有多大改變。以此推測古代的官話,流行使用的文字就是現代白話的前身。
粵語文化的歷史至今已有兩千多年,已形成完善獨立的語言系統,和粵系文化。粵系文化雖不及北京、西安擁有如此濃厚的文化氣息和歷史底蘊,但是它完整地傳承了屬於自己的文化體系,影響全中國,受到世界的廣泛關注。粵語也成為多個國家指定的第二語言,廣東省和香港地區歷來是外僑的重要地區,正是因為有這些人的移民,更進一步把粵語推向全世界,把粵語文化帶到世界各地。
兩位一代宗師的故居——南海縣
近代著名的兩位武術宗師祖籍皆是舊時的南海縣,今天的佛山市南海區。黃飛鴻是清末民初有代表性的洪拳大師,嶺南武術界的一代宗師。也是位濟世為懷、救死扶傷的著名中醫。生於南海縣佛山鎮,原籍南海縣西樵嶺西祿舟村。
葉問是詠春拳乃至中國武術一致推崇的一代宗師。祖籍廣東省南海縣桑園,是當地大少爺,在香港聖士提反學院讀書,學識淵博。葉問詠春師承陳華順、梁璧,為詠春拳體系的開宗立派人。
葉問眾弟子當中就有青出於藍的,其中除了封門弟子梁挺外,還有將中國武術聞名世界的李小龍。李小龍,原名李振藩,師承葉問,出生於美國加州舊金山,祖籍中國廣東順德均安鎮。
全球最大李小龍紀念館在佛山順德區均安鎮落成,為目前全球規模最大、館藏圖文音像資料最豐富的李小龍紀念館。首度公開李小龍兩封寫給香港導演李鐵的私密書信,市民可以從書信中探知李小龍不為人知的一面。
李小龍出生在美國,但他的童年和少年時光是在香港度過的。小時候的李小龍身體十分瘦弱,父親為了強壯兒子的體魄,便教其打太極拳。而李小龍本身就喜歡嘗試新奇的事物,喜歡冒險,特別是戶外運動。於是他徹底迷上了武術,除了太極拳,他還學過詠春拳、洪拳、少林拳等拳種,為今後自創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美國報刊甚至把他譽為"功夫之王",日本人甚至稱他為"武之聖者",香港報紙也讚譽他為"當代中國武術及電影史上的奇才"。
一代宗師——葉問,把中國武術詠春推向全世界
詠春拳所使用的招式,都是我們日常用於自衛自保的本能反應動作,既不神秘,也不華麗。 我們只是在此基礎上加以總結、並通過系統練習,成為我們連貫的技術應用,"以打為消、連消帶打",以此達到高度自保效果。--葉問
葉問在詠春拳術方面有著極深的造詣,對詠春拳術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他於二十二年間,把詠春拳散播到世界各地,使詠春拳成為世界知名拳術之一。而且葉問的武德人品已堪稱楷模,所以葉問終老後詠春拳派同人一致推崇他為一代宗師。
葉問,作為舊式世家子弟,得以承傳。及至後來流落香港,所收門徒遍及各階層,上至官紳、下及平頭百姓,為適應和惠及眾人,遂將原來博大精深的"心法"(譬如雙龍奪珠、神龍擺尾、白鶴亮翅、餓虎擒羊、燕子抽水……)拆改成一個個簡單通俗的動作名稱,如攤、掌、膀、伏、抌、捶等,讓詠春拳以最顯淺明了、通俗易懂的方式,在香港傳揚開來,開宗立派,將原本秘而不傳的詠春拳傳揚開來。及至其後子弟門人孜孜努力,將詠春傳至全世界,成為一系名拳。
不過,葉問教拳,有其語言局限,葉問本身是南海(南海縣)人,所持廣東話為土粵音,與潮州音有語言溝通上的困難,所以是"連潮州人都不教"的 。葉問秉持傳統思想、不單純追求名利而教人;所教之徒,必盡力讓其通透明白,才得以修業。即便此,葉問在港授徒,仍然秉持"教拳、教馬、教步"的漸進階段過程,每個階段淺則三五年、深則十年八載、甚至終生不授。及此,葉問的早期子弟,不乏有接受現代高等教育之人,更是使用現代教育思想和語言,將詠春拳逐步傳揚開來。
傳統"窮文富武",武術必須言傳身教,一位名師一輩子最多帶出數位子弟。據梁挺口述,當年葉問拜陳華順為師求學詠春拳的學費是十二兩黃金(折合為當前50~70萬人民幣)。一般是師父教育子弟從架子到意境一個或一整套動作後,才傳授心法,這個"心法"包含了對這個動作的總結和核心要點提示,一整套武術從上到下從外至內,修習過程淺則十年八載,深則三五十年,為常數。往往一套近乎完美的武術,須經歷幾代甚至十幾代人摯誠傳承,才得以成就。
葉問以崇高的武德,推崇詠春拳的發展,堪為一代宗師,最終將中華武術發揚光大。
70年代出版《佛山華僑志》有專文介紹他的事跡,2000年落成的佛山武術博物館有專設的葉問展室,美國俄亥俄州設有"葉問博物館",英國伯明罕的"葉問(海外)國術總會"設有紀念他的專欄,香港"葉問國術總會"掛有他的畫像和練功等照片。
詠春師訓:詠到梅花樁法妙,春生桃李藝林香。--葉問詠到梅花傳妙技,春來桃李競芬芳。--梁挺
在八九十年代,中國香港興起了武俠電視劇、電影,同期由李小龍的引領的中國功夫片為潮流。湧現了大批的功夫電影,火了電影演員的同時,更是把中國功夫推向世界,讓一代宗師家喻戶曉,享譽世界。
其中葉問系列電影以甄子丹主演為主,黃飛鴻以李連杰和趙文卓為主,李小龍最先開創中國功夫的電影,是功夫片的鼻祖。有些人死去,卻永遠活在人們心中,創造的歷史傳奇,將會被一代又一代人,以不同方式歌頌和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