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7日18時18分,迎來大雪節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大雪,十一月節;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矣。」
大雪,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1個節氣,冬季第3個節氣,交節時間為每年公曆12月6—8日,標誌著仲冬時節正式開始。
廿四節氣是農耕文明的產物。小雪後十五天,鬥柄指壬為大雪。古人之所以將這個節氣命名為「大雪」,是因為「雪」是水汽遇冷的產物,代表寒冷與降水。諺語有:大雪晴天,立春雪多;大雪下雪,來年雨不缺,等等。
「大雪」是個比喻,反映的是這個節氣期間氣候變化,與天氣大雪意義不同。古人將大雪時節分為三候:「一候鶡鴠不鳴;二候虎始交;三候荔挺出。」是說因天氣寒冷,寒號鳥也不再鳴叫了;此時陰氣最盛時期,可謂盛極而衰,陽氣也有所萌動,所以老虎開始有求偶行為;「荔挺」為蘭草的一種,感到陽氣的萌動而抽出新芽。
俗話說「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大雪有喝紅薯粥、自製醃肉、觀賞封河的習俗,在臺灣大雪時節也是捕獲烏魚的好時節。據介紹,對於畏寒怕冷的人,適當多吃含鐵、碘元素的食物,如牛肉、羊肉、黑木耳、大棗、乳類、海蜇等,有助於提高禦寒能力;患有心腦血管病、關節炎、消化系統疾病的人更要注意防寒保暖。大雪是「進補」的好時節,素有「冬天進補,開春打虎」的說法。
近期,很多地方迎來了2020年的第一場雪。大雪紛飛,給這世界披上了一層潔白。此時離開火爐,叫上三五好友堆雪人、打雪仗,或者一壺美酒以詩會友,也是極好的。可是在兒時的有關雪的記憶裡,則是以「玩」為主,其中有快樂的有酸楚的,也有令人啼笑皆非的。
有一年春節拜年,我們中午放晴後便出發,計劃著天黑之前到外公家。他們家住在離我家約二十公裡外的高山上,那時基本是山路都得步行(平時走一趟也得三四個鐘頭)。當我們爬上那個山坡,才發現山下山上簡直兩重天!山下積雪早開始融化,有些鄉親都出山勞作了;然而山上依舊被大雪裹著,道路幾乎不能行走。爬坡下坡,我們手腳並用,又渴又餓,只好在一親戚家吃了飯、烘乾衣服再趕路。為了防滑,我們將稻草綁在鞋上,打著火把,試探著前進,約三公裡的山路我們足足走了五個小時。對少年的我來說,開始是一邊玩雪一邊走,後來快走幾步蹲下來等大人們,再後來凡是下坡路就索性坐地上滑下去......實在太累了,但是內心那個高興啊!
記得一次和爸爸去街上買煤炭,回來正趕上大雪。雪越下越大,路上只留下我們的身影,還有一串串腳印......好在路上並沒有結冰,還能行走。但另一次就不同了,路上還有厚厚的冰,稍不留神就會溜出去很遠。我是撲爬跟頭地回來,氣得差點扔掉鞋。
冬天閒得慌,大家都是圍著火爐轉,怎麼能忘記玩雪呢?吼一嗓子,不一會就聚集了十來人,堆雪人的堆雪人,打雪仗的打雪仗,大人,年輕人,小孩各有各的玩法。大人們酒過數巡、划拳聲震天響;年輕人打過雪仗,地上、牆壁上、草樓上到處是待「打掃的戰場」,掛彩見紅是常有的事,令大人們一邊罵一邊笑;而作為孩子的我們,除在家玩雪以外,上學還會提個小火盆、帶點炭火用以取暖。一次我還特地裝了一盆雪回來,這讓媽媽哭笑不得。
直到如今,我還是莫名地喜歡冬天喜歡雪。
文/狂書流雲
您有哪些關於雪的美好回憶呢?歡迎交流,學習,記得關注哦。
n 寫於2020年12月
n 聲明:本文部分圖片、文章來源於網絡,不代表本人觀點,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