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在野外,沒有注意到牆後有一個小馬蜂窩,結果被蟄了一下,那種痛苦,好幾天過去了都氣得牙痒痒。
當時我就在想怎麼才能把這個馬蜂窩搞掉,但是馬蜂是一種攻擊性很強的東西,我是從來沒有捅馬蜂窩的勇氣(主要是智商匹配)。
我這個人又比較記仇,君子報仇十年不晚,想到前幾天刷視頻看到消防叔叔用噴火器來燒馬蜂窩,那場面是真壯觀,再厲害的馬蜂在火焰前面都是瞬間化為灰燼。
今天再看到這個火焰噴射器,想到要用這玩意來殺人,直接就有了畫面感。
在太平洋戰爭,為了對抗躲在掩體中的日本士兵,美軍就曾大量使用了火焰噴射器。
日本人在一戰結束後,是學習法國塹壕戰精華的人,在二戰時,挖掘壕溝那是一等一的水平。沒有哪個美國士兵願意下到日本人挖的地道中,忍受那份惡劣的地下環境,而日本士兵又不願意投降,正常情況下,直接就用火焰噴射器往地道裡面灌。
在電影《血戰鋼鋸嶺》等題材的電影中,我們就看美軍用火焰噴射器直接噴射掩體內的日本士兵,那種畫面,看著就噁心,不過看到燒的都是日本士兵,還能舒一口氣。
說到這個火焰噴射器,還真就是跟塹壕戰有著天然的關係。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由於當時戰場普遍流行滑膛槍,命中率低,裝填慢,於是歐洲人發明了排槍戰術,也就是被人戲稱為「排隊槍斃」的戰術。但是隨著槍械的進步,尤其是高速機槍的出現,這樣在去排隊,那真是去送死了。
所以,戰鬥的雙方不得不修築大量塹壕,趴在裡面躲避機槍和炮彈的轟炸,曾經壯懷激烈的排隊衝鋒,畫風一轉成了猥瑣防禦。
戰爭形態的改變,催發新式的戰術,在塹壕戰大行其道期間,所有的戰術革新都是圍繞突破壕塹為目的,法國人比較保守,一心想把壕塹挖到極致,只要溝壕挖得深,敵人就近不了身。
顯然,英德兩國是有著不同看法的,為了突破壕塹,英國人發明了坦克,其理念有點類似中國古代的攻城車,前面一個大盾牌,後面是攻城的士兵。
比較厲害的是,坦克是用鐵皮包裝的,子彈打不透,特別像水箱,根據英語的發音,到中國後才叫坦克。
由於坦克自身已經配備了一定的火力,再加上步兵走在坦克的後面,這樣就能夠突擊到敵人的壕溝,這種戰術被稱為步坦協同作戰。在一戰結束後,步坦協同作戰成為重要的戰術配合,影響至今。
相比於英國人發明坦克這種思維,比較固執的德國人當然不能跟風,當然,德國人也有自己的戰術思維,那就是「滲透戰術」。
滲透戰術實際上就是派遣己方精銳潛入到地方溝塹中,打擊敵軍目標,從而撕裂開一道口子。
在溝塹這樣狹窄的空間中,步兵的制式步槍一般施展不開,為此,德軍的突進小隊通常大規模應用短兵相接的武器,例如射程較短但是射速較快的衝鋒鎗,手榴彈,以及工兵鏟等東西。
但是要說到最有殺傷力的武器,還是火焰噴射器。
因為火焰噴射器裡面有大量易燃物品,一旦噴射到人的身上,瞬間給人造成大面積燒傷,對於被噴的一方,無論是燃燒的人,還是沒有燃燒的人,都是一種傷害。
尤其是在狹窄的溝壕中,那真是一旦噴火,想要跑都跑不了,對法軍造成了極大的打擊。
當然,對英國人發明的坦克來說,也是一種致命的武器,為了應對英軍新發明的鐵皮坦克,在子彈無果的情況下,德國人選擇把火焰噴射器固定在溝塹中,等到英國人的坦克開進的時候,來一個「大火悶坦克」,雖然鐵皮能抗住火焰的燃燒,但是坦克裡面的士兵真的架不住高溫火焰的摧殘。
因為在攻擊和防守中都有著出色的表現,德國的火焰噴射器成為英軍和法軍的噩夢,被稱為「魔鬼」武器也是情理之中。
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火焰噴射器依然是各國的制式武器中最有殺傷力的一種,是步兵應對壕塹戰和坦克的利器。
其實,我軍曾經也吃過火焰噴射器的虧,以前我軍流行綁腿,在艱苦卓絕的長徵中,綁腿布起了很大的作用,一直是我軍優良的傳統。
但是到抗美援朝時,美軍大批量使用火焰噴火器,一旦把火噴到士兵的綁腿布上,根本來不及撲滅,由於纏繞過多,解綁又來不及,很多士兵因此而受傷甚至燒死。
在這樣的情況下,綁腿布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可見火焰噴射器的厲害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