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熟讀世界歷史時,對於歐美國家大力發展科技潮,清代卻閉關鎖國感到異常痛惜,恨不得穿越回去給先人警醒。但小編要說的是,明朝的時候,熱兵器並不落後,當時還有一種極具高科技範的「火焰噴射器」,足足比國外早了幾百年,可惜的是,記載這種武器的書籍卻毀在了清朝的文字獄中,你們知道到底發生了什麼嗎?小編這就來為你們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火焰噴射器最初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亮相,因為威力巨大,極具攻擊性,所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當中,再次被開發利用。而且火焰噴射器還可以直接裝到坦克上,或者是戰船上面,甚至是直接由步兵攜帶,也非常的方便。火焰噴射器的威力著實巨大,因其發射出的是能夠四處流動的燃燒液體,任何死角都可以被噴射到,敵人一旦被擊中就會被活活燒死,不僅危害大,而且效果也非常毒辣,所以在戰後,有很多人都呼籲禁止使用這種武器。這些都反映出火焰噴射器是多麼牛了,不過這種威力極大的武器,早在明代的時候,就已經被發明出來了。
明崇禎八年,《軍器圖說》就被刊印成書,其中詳細地羅列了各種火器構造,以及各種軍器製造圖案。而且還記載了可以噴火的梨花槍,並附上文字說明:「梨花槍以梨花一筒,系縛於長槍之首,發射數丈,敵著藥昏眩倒地,火盡則用槍刺敵。」這種武器顯然是一種極有效的火器。還有史料記載:這種梨花槍武器的最早起源,很有可能是在宋代的一種現在被稱為「飛火槍」的武器。
因為在《金史.蒲察官奴傳》中,記載一種「以敕黃紙十六重為筒,長二尺許,實以柳炭、鐵滓、磁未、硫黃、砒霜之屬,以繩系槍端。」,其威力「臨陣燒之,焰出槍前丈餘」。這種外形武器的最早出現,正是在金末,而明代火藥武器的大量使用,形似梨花槍外形的武器裝載了藥桶之後,才有了更大的威力。還有人在槍柄上加裝火筒,其中兩個是負責噴射「毒火」,另外兩個則是可以發生鉛彈的小型火筒。這本書還有部分史料,完整地記載了中國古代對於火器的研究,由此可見,在明代,火藥武器的發展是多麼的成熟。
《軍器圖說》的作者是萬曆年間的進士畢懋康,這本書在明朝的時候一經刊發,便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可惜這本書流傳到清朝的時候,乾隆大興文字獄,以修四庫全書之名將其焚毀。直到道光年間開放書禁,才再版出書。
很多讀者可能會認為,這本書不過是被焚毀了一段時間,再次出版就是了,有什麼大不了的,其實,很多讀者並沒有認識到清朝的文字獄的危害性:《軍器圖說》一旦被認為是禁書後,不管是藏有,閱讀,還是應用書上的內容,統統地犯法,一旦搞不好,很有可能被人砍掉了腦袋,故此,《軍器圖說》無人敢於再對他進行研製,這就造成了清朝火器研究的斷代,而想要再恢復,沒有幾十年的技術積累,根本就辦不到。
如果清朝能夠繼續研究火藥,並且將新型武器進行大力開發創造,其實完全可以憑藉手中的武器和科技領先全世界,可惜的是,清朝卻自廢武功,真是令人唏噓不已。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馮豆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