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能上120的都不簡單,能到140的都是大神,江西高考狀元尹天驥同學就是大神級別的,他的高考語文分數是143分,作文應該至少有55分。

之前分享過尹同學的一篇高三作文,今天分享一篇他的初三作文,分享是為了探討、交流、學習。
見過不少中考作文,其中記敘文至少佔95%,尹同學的這篇《行走在歷史長河》是一篇議論文。現就從議論文的三要素入手,來說說這篇作文吧。
標題改為「行走在歷史長河中」。
第一,論點。
文章的中心論點在結尾段中總結得出:我們讀歷史時,應向古人學習,做個有志之人。
議論文的中心論點要具備三個特點。
一是觀點正確,要用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等做先導,像「做個心胸寬廣的人」「活到老,學到老」等;二是表達準確,語言要符合邏輯,像「只要努力,就能成功」就太絕對;三是有啟發性,有啟發性的觀點會更有感染力更能引發共鳴,比如話題為「選擇」,中心論點分別為「不同的選擇,不同的結局」和「選擇你愛的,愛你選擇的」,很顯然,後者更具體,更有態度,對人更有啟發性。
還有,文中要有一句話來直接表明論點,它一般在開頭或結尾。這篇文章的論點是可以的。
第二,論據。
像《行走在歷史長河中》這樣的議論文是由考試催生出來的獨特文體,它常被稱為「散文化的議論文」。它的特點是:在概敘中包含觀點,單獨說理的成分少;形式上就是三個事例論據加上一句點評,論據與論點之間的邏輯關係被模糊了;說理性不強,更注重文採。
此文的三個論據分別是李白、蘇軾、文天祥。三個論據都能緊扣論點,都是圍繞「志」來敘述議論的。只是,多個論據要注意古與今、中與外、文學與科學等領域的不同。
還有,在論據中要少引用或者不引用人物的原話,儘量用自己的語言。引用大量的名言、詩句,有投機取巧、東拼西湊之嫌,也不能更好地體現自己的表達能力和思想水平。
比如,要表現鄭板橋是一個心懷百姓的好官,可以這樣寫:
鄭板橋為官,一直心繫百姓。在山東濰縣任職期間,他重視農桑,為一方百姓救災荒、治水患、驅寇賊,他辛苦操勞,甘之如飴,「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就是他的心聲。
三,論證。
文章的論證方法主要有舉例論證、引用論證、正反對比論證。本文用了前兩種,最後一段引用唐太宗的話不錯,很自然地引出了文章的論點。
論證思路很清晰。開頭說歷史長河中有很多「明珠」,主體部分具體說三顆「明珠」的珍貴,結尾表示要向學習他們的可貴之處。
議論文的語言,應該注重邏輯感,而這種散文化的議論文在這方面做得就不夠好。
寫文章就像做房子一樣,先胸有全局,再一磚一瓦地累積,本文大框架搭建得不錯,但局部不夠精美結實,從議論文本身來說,本文屬於「求穩」類的,得分不會很高,但是如果大家都寫的是記敘文,這篇文章的文體特徵就是一大亮點了。
尹天驥的這套試卷總分為106分,作文分應該是不低的,看紅色分數應該是48分。
可以說,穩中求新,也是作文的一個方法。「新」,可以指立意新、材料新、構思新、文體新等。那篇讓蔣昕捷一舉成名的《赤兔之死》就是「新」的典範,當然,它不只是「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