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遠英德推進種茶制茶智能化發展 老茶園生機煥發
金羊網 2020-12-23
當地不少老茶園玩起了高科技,開溝施肥除草一體機、自動噴灌系統、智能蟲害防控設備等齊齊上陣。
英九莊園引入的智能病蟲害防控系統
有著1200年種茶史的清遠英德推進種茶制茶智能化發展
文/圖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陳強 通訊員 黃振生 熊成帆 林晏偉
寒冬來臨,清遠英德市16萬畝茶園陸續進入休眠期。茶農們正忙碌地修整茶園,為一年中最重要的春茶生產做準備。今年,當地不少老茶園玩起了高科技,開溝施肥除草一體機、自動噴灌系統、智能蟲害防控設備等齊齊上陣。英德有著1200年種茶史,如今,這一古老行業正煥發新生機。
大數據控制澆水 生物技術助防蟲
日前,記者走進英德英紅鎮的廣東英九莊園綠色產業發展有限公司茶園內,看到數十個噴頭正為茶樹澆水,每兩行茶樹間的地溝裡還布有細管。公司經理吳鏡文介紹道:「這些是自動噴灌和水肥一體化設備,如果長時間沒下雨、天氣乾燥,種植管理系統會收集土壤乾濕度數據,通過大數據控制中心對茶園進行自動澆水,利用水肥一體化系統進一步精準補水補肥。」
在茶園裡,記者還看到,每隔一段距離就豎立著一組銀灰色的金屬裝置,持續發出輕微的聲響,且不時交替閃爍著藍紅綠三種顏色的光,這是茶園最新採用的智能蟲害防控設備系統。該系統以生物信息對抗技術為核心,通過對生物間信息流、傳遞機制及行為進行人工幹擾小綠葉蟬的交配繁殖環節,降低茶園主要蟲害數量。
開溝兼施肥除草 「一體機」效率高
在英德橫石塘鎮積慶裡茶園,記者看到,採用開溝施肥除草一體機,十幾米的土溝僅需幾分鐘就完成了。「如果純人工起碼要1個小時。」 該公司副總經理、廠長楊秀志告訴記者,積慶裡今年投入了20多萬元,與機械廠家合作,根據茶園的地形、地貌研發定製了一批小型機械設備,專用於茶園的開溝、鋤草、施肥及採茶等環節,進一步降低人工成本、提高生產力。
英德市農業農村局茶葉股股長郭滿華介紹,該市目前已有英九莊園、積慶裡等15家企業完成了智慧生態茶園建設。「智慧生態茶園就是通過引進先進的遙感監測技術,在茶園安裝病蟲害智能立體防控系統,實現對茶樹病蟲害的監控預防,逐步構建『水肥一體化+氣象預報+病蟲害監測+安全監控溯源』的綜合管理服務平臺,實現對茶園的可視化、動態監測管理。」
「智能茶廠」制茶 人工省三分之二
記者在英九莊園還看到了全國首條「英紅九號紅條茶智能化生產線」——英九莊園中央智能茶廠。據介紹,它率先實現紅條茶全程連續化、自動化和清潔化生產,年加工茶青能力250萬斤,單日處理茶青能力最高可達到15000斤,相比傳統制茶減少了三分之二的人力投入。莊園目前正與合作夥伴合作,開展「5G+智慧茶業」數位化產業升級項目,利用5G、AR/VR、IOT、大數據等技術手段,打造紅茶智能加工升級版。
據了解,英德當地已有六七家茶企引進了類似生產線。在英德石牯塘鎮鯉魚村的英紅農夫生態茶園,新引進的智能化生產線處處散發著「科技」的光芒。該公司董事長助理陳超介紹,該公司的智能化生產線在原基礎上做了進一步優化提升,年加工能力40萬斤,可為方圓30公裡區域提供幹茶製作,有望打造成石牯塘鎮最大的紅茶中央智能化加工中心。
治傳統工藝痛點 打造標準紅茶味
吳鏡文和陳超均坦言,人工制茶雖然有許多優點,但即便是制茶大師親自上陣,也很難確保每一杯英德紅茶的品質和口味完全一致,這也是傳統制茶工藝的「痛點」所在。智能化生產正是瞄準這一痛點,最終目的是用科技建立標準化,打造標準的「紅茶味道」。
據了解,2018年,英德市紅茶產業園入圍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名單,目前產業園項目已投入資金46203.35萬元,智能化是重要方向。
據統計,英德全市已建成15個智慧生態茶園、14個機械加工體系建設示範基地、5個紅茶區域加工中心,當地的種茶制茶正加速邁向智能化,助力當地鄉村振興發展。
編輯: 寶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