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12年,羅馬皇帝卡拉卡拉頒布《卡拉卡拉敕令》,授予帝國內所有成員以羅馬公民權。表面來看,《卡拉卡拉敕令》代表找平等和進步,理應對社會產生積極影響,長期以來也往往獲得史學家們的正面評價,但在當時,它反而加劇了社會矛盾,導致了羅馬帝國的進一步衰落。原因何在?本文將探討《卡拉卡拉敕令》失敗的原因及其對社會產生的負面影響。
一、《卡拉卡敕令》頒布的背景
卡拉卡拉,本名馬庫斯·奧列裡烏斯·安東尼努斯,是塞維魯王朝的第二任君主,於公元前211—217年在位。在塞維魯王朝之前,只有羅馬人有羅馬公民權,而周邊"蠻族"始終低人一等,受到羅馬人的排斥;但開創塞維魯王朝塞維魯本人卻是個來自非洲的外族皇帝,對於蠻族並沒有牴觸情緒,甚至增加了羅馬軍隊中蠻族士兵的比重,以非洲軍團作為其近衛軍。
卡拉卡拉
卡拉卡拉即位後,面臨著諸多統治難題。他需要緩和帝國中蠻族和原本羅馬居民之間的矛盾,以便維繫國家統一和社會安定,也需要照顧軍隊中日益增強的蠻族勢力的利益。他頒布《卡拉卡拉敕令》在給予蠻族更大利益的同時,用"羅馬公民"這一全體人民共同的標籤團結民眾,培養公民和國家意識,促進各民族建立起對羅馬帝國和的認同,以便鞏固帝國統治。
二、《卡拉卡拉敕令》的失敗:兩個惡性循環
然而,《卡拉卡拉敕令》並沒有像皇帝希望的那樣緩和社會矛盾,反而加劇了社會的混亂。原因何在?首先,敕令本身過於激進,並沒有獲得社會的廣泛支持,原羅馬公民的公民權失去獨特地位,公民意識淡化,並且對僅憑一紙敕令就獲得公民權的"蠻族"敵視態度進一步加深;並且,由於獲得公民權利的蠻族不需要繳納行省稅,導致羅馬帝國收入劇減,資源逐漸供養不起龐大的人口。
並且,《卡拉卡拉敕令》沒有考慮到當時社會現實的問題。3世紀初的羅馬帝國,奴隸制經濟已經逐漸顯現出衰落趨勢;由於強制勞動,奴隸沒有生產積極性,農業等方面的經濟生產出現倒退;商業蕭條導致稅收減少,帝國難以支撐各行省的發展;君主統治依靠軍隊,其實已經出現了政局不穩的傾向。此外,這一時期,由於邊疆防禦力量的減弱,周邊許多民族進入羅馬帝國,造成管理混亂,羅馬帝國對邊境的控制減弱;而《卡拉卡拉敕令》更是加速了這一進程。多方面原因之下,羅馬帝國於3世紀爆發了嚴重的政治危機,直接表現為兩大惡性循環。
在羅馬帝國建立後,羅馬繼續擴張,但對邊境的控制減弱
第一個惡性循環是蠻族的大量湧入和邊境防禦的瓦解。由於頻繁的內戰,軍隊的作用逐漸由開疆拓土轉變為參與內戰,僅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邊境防禦的功能,但無法真正起到阻擋蠻族,鞏固邊疆的作用。而"羅馬公民"這一頭銜由於普遍化而喪失了原有的地位和功能,從羅馬公民中徵召士兵的制度已經徹底失效,統治者甚至只能從外族甚至羅馬帝國疆域之外的民族中徵募士兵,"受戰爭困擾而絕望的這個世紀裡的諸位皇帝, 徵召各種能夠徵召到的軍隊。日耳曼人、薩爾馬提亞人、阿拉伯人、波斯人、摩爾人、亞美尼亞人等所有不屬於帝國的人, 現在都加入到了帝國軍隊的行列……。"各蠻族的地位和在軍隊中的比重由此進一步提升,"軍隊的蠻族化程度和3世紀的社會危機程度成正比。"
第二個惡性循環是軍隊勢力的擴大和統治者對軍隊的依賴。歷代君主處於維系統治的需要,不斷給予軍隊更多的利益,軍隊逐漸攫取了更多政治權力,且欲望不斷膨脹。如卡拉卡拉本人及之後的多位君主,就因不能滿足軍隊的利益而相繼被殺。君主被殺後,國家陷入進一步的混戰,統治者要上臺只能依靠軍隊的支持,而得到軍隊的支持,統治者被迫支付更多的薪酬,提高軍隊地位。
三、後續影響和小結
在兩個惡性循環綜合影響下,主要由蠻族勢力增強,原本強盛的羅馬帝國也陷入動亂之中。在235—284年,羅馬帝國產生了26個皇帝,卻只有一人得以善終。一些統治者依靠軍隊上臺,也反過來被軍隊所控制,統治者的權威也大大減弱。在3世紀晚期及4世紀,在戴克里先和君士坦丁等人的統治之下,羅馬帝國逐漸擺脫了大規模的危機,迎來了一段穩定時期和一定程度的發展。在皇帝的有力管理下,蠻族和原帝國境內的羅馬居民保持了相對和平,兩者的文化也出現了共同發展的傾向。但此時,羅馬帝國的國力已經大幅衰退,無力應對之後外部蠻族的大舉入侵。
3世紀危機時期,鑄幣和皇帝一樣,更迭頻繁
從這一層面上看,卡拉卡拉對其後羅馬帝國的混亂和衰落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這也是他頒布敕令時所沒有想到的。《卡拉卡拉敕令》或許出發點是好的,但是過於理想化。它沒有考慮擺在羅馬帝國面前的諸多現實問題,也沒有根據羅馬公民和周邊滿足的現實情況,制定合理的配套措施,終於以失敗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