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康熙年間,湘潭發現一塊墓碑,墓主是幾代皇帝尋找的人

2020-12-12 凡人摸史

很多朋友每日上班下班搞事業,行色雖勿勿,卻也肯定看到過,哪裡修路刷牆,總要立些隔板,有些上頭,畫著各種各樣的公益文案,當中最常見的,莫過於二十四孝圖。

古代皇家雖然經常父子相殺,兄弟相殘,然而一旦坐穩了金鑾殿,就會忙不迭把孝字推出來,以孝治天下。至於他們之前幹的那些不孝之事,誰去追究呢?

(劇照)

孝,就是家和萬事興,家裡不吵了,社會自然也就更穩定。

所以,關於孝道的那些故事,便會一直傳下來。

當然,用現代人的眼光看,很多都不可行,太殘忍。

比如,郭巨為了省口飯給老媽吃,便想把兒子埋了——你想過老太太的感受嗎?她真的願意埋了孫子,自己活嗎?

但今日要講的這個,卻還比較中性。

它是「戲彩娛親」。

《藝文類聚》引《列女傳》中的記載:

老萊子孝養二親,行年七十,嬰兒自娛,著五色採衣,嘗取漿上堂,跌僕,因臥地為小兒啼,或弄烏鳥於親側。

意思是,老萊子對雙親很孝順,哪怕自己都快七十歲,還經常穿著彩衣,在父母面前又唱又跳,引他們高興。

有一次,他提著水桶進屋,突然跌倒了,急中生智,裝作小朋友走路不穩摔了跤一樣,伸著小手要媽媽來扶,惹得父母大笑。

這種遊戲玩久了,父母也就沒興趣了,他便又想了其他辦法,捉了些鳥兒,逗他們在老人面前唱歌。

《藝文類聚》乃大唐創業成功沒幾年就編修的,老萊子的故事被選入,等於得到唐高祖李淵的認證,自然就會引出一個問題。

(戲彩娛親)

名人故裡何在?

看到這個問題,很多朋友都要大笑了。

想起有人爭諸葛亮的故裡,到底是襄陽還是南陽;

有人爭孫悟空的故事,到底是哪塊石頭裡蹦出來的。

連西門慶的故鄉,都有人爭呢……

其實啊,正如法國古斯塔夫·勒龐在《烏合之眾》裡所言的那樣:

一個國家,社會生活中,起作用最大,且最難改變的,就是傳統。

我們此刻所做的事,很多古人都做過。

搞清了這個問題,我們再來問,老萊子故鄉在哪呢?

為避戰亂,他隱居在蒙山。

蒙山太過寬泛了,導致至少有6個有蒙山的地方,都爭著說自己是老萊子的故裡。

問題是,真相只有一個啊。

怎麼辦?

這難不倒專家們。

有人考證了,他住在楚國蒙山南麓。

蒙山,位於湖北荊門,南宋之後,為紀念陸九淵,以其號象山先生改山名為象山。

由是可知,南宋人覺得,開創心學的陸九淵更值得紀念——儘管,老萊子被司馬遷認為,很可能是道家的開創者,初唐兩代皇帝,都下令尋找他的所在……

因此,老萊子故鄉到底在哪呢,還是疑案。

但是,他的墓在地哪,卻是有跡可尋的。

清朝康熙年間,湘潭一都良都鍛,發現了一塊石碑,洗乾淨之後,上面的字啊,是一個都不認識。

咋辦?

找個老學究唄。

好不容易找到了,仔仔細細看了好幾遍,終於明白了,這是老萊子的墓碑。

我猜測著,當時應該也引起過小轟動,但很快,就被人淡忘了——雖然,朱元璋都下令找過他。

直到乾隆四十六年,湘潭縣令白璟,大概是巡訪鄉間故事,聽到老萊子墓碑之事,便從凌姓百姓家,買下了墓碑及旁邊的地塊,重修「石孝子老萊子墓」,改土墓為石墓。修萊子祠,門口有對聯:

靈鍾楚國

跡繼蒙山

等於是認定,老萊子在蒙山過世,葬到了幾百裡外的風水寶地……

忽忽又是兩百年,墓廬被燒過,光緒時又重立過墓碑。原屬湘潭的良都鍛,劃歸了株洲,老萊子墓讓位於工廠,如今,剩下石碑保存在株洲的仙庾廟裡。

(圖源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其實啊,什麼墓啊碑啊祠啊,都不重要。

教科書裡不是學過嗎?

有人把名字刻進石頭,想不朽,他的名字比石頭爛得更快……

關鍵在於,老萊子孝順的故事,寫在書裡,留在世間,激發著人們見賢思齊,這就夠了。

相關焦點

  • 清朝頭幾位皇帝為何火葬,自康熙之後才開始推行全國土葬
    可是清朝皇帝的頭幾位卻全部都是火葬,將自己的屍身化作了一縷青煙散發在天地間。所謂「火葬」,是人死後處理屍體的一種方式,其實就是用火將屍首燒成灰,然後將骨灰倒入骨灰盒中,或埋於土中亦或撒入水中,揚在空中等。印度教,佛教宣揚火葬。伊斯蘭教和基督教則是崇尚土葬。自從二十世紀之後人口開始急劇增加,火葬在全球各地獲得提倡,以節約耕地。新中國成立後也是推行火葬,但是我國火葬的歷史並非始於當代。
  • 清朝康熙年間竟然有兩個于成龍,而且都是清官
    這個于成龍在康熙年間擔任過兩江總督和直隸總督等一方大員,鮮為人知的是在康熙年間還有一位也叫于成龍的朝廷命官,兩個于成龍都是康熙皇帝所讚賞的好官。  他在江南做官時以身作則號召大家不要過於驕奢淫逸,改變了江南官商的生活風氣,同時創建書院聘請老師教導學生,培養了一批優秀的人才,深得康熙皇帝的賞識。
  • 第一代墓主是金庸七世祖!民間學者考據出來了
    在這之前,「查墳前」名叫呂家村,村裡大多數人都姓呂,至今依然如是。可是這一墓葬的墓主人姓甚名誰?什麼年代?《地名志》一概沒說。於是,鬱震宏和範紅傑便開始分頭考察。歷時一月,終於在查找了海寧查氏的族譜中找到了詳細記載。
  • 折磨了清朝三代皇帝?
    在清朝歷史上有這樣一個人物,他的名氣甚至超過了一些名不見經傳的皇帝,這個人就是困擾了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的朱三太子。存疑的朱三太子朱三太子是明朝崇禎帝的後代,他一直高舉的旗幟就是反清復明,在許多的記載之中,朱三太子的實力都非常強,會時常給清朝這三代皇帝造成一定的困擾。
  • 山西五臺山一寺廟,清朝順治皇帝在此出家,康熙寫詩、乾隆題匾
    鎮海寺內最有看點的就是這裡有一個殊勝道場,它是藏傳佛教四大領袖之一章嘉呼圖克圖的道場,章嘉呼圖克圖通常被視為文殊菩薩的化身,在佛教的地位十分重要,一直以來就受到人們的尊敬,對很多信仰佛教的人都有極大的影響,其自古以來就被很多朝代的帝王尊為國師,在清乾隆年間,寺廟裡專門為其建有一墓塔,而且還是13級浮屠,這是佛教當中等級最高的,在墓塔的基座上建造有人物浮雕,造型十分奇特
  • 大唐汾陽王郭子儀墓發現始末.郭振華
    大唐汾陽王郭子儀墓發現始末郭振華郭子儀是唐代偉大的愛國將領,著名的軍事家。郭子儀的愛國事跡陳列於北京軍事博物館第三室,被譽為偉大的愛國將領。郭子儀千古一人,世人仰慕。歷代皇帝、歷代名人無不稱讚。郭子儀的愛國主義精神為中華民族樹立了永不磨滅的豐碑!
  • 西施墓碑、嗣漢天師墓碑、唐朝進士施肩吾墓碑——讓人牽掛的墓碑
    範蠡隱居地蠡湖村上世紀七十年代,紹興得知分水有西施墓,派人到分水,商談購一墓碑,結果以50元錢買去一塊。墓前有一塊三丈高的墓碑,這碑在解放後還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有外地江湖賣藝者到百歲坊,要表演節目給大家看。表演的是氣功功夫,是一個人躺在凳子上,在他肚子上壓一大石頭,然後另一人用大鐵錘打,直到石頭打成碎塊,人安然無恙,說明有功夫。
  • 英國3座北洋水師水兵墓倒塌:其一墓主為安徽籍
    2016年5月7日,一名留學英國的攝影系博士生發現紐卡斯爾市聖約翰墓地裡的3座北洋水師水兵墓碑倒塌。網絡資料近日,一名留學英國的攝影系博士生反映,英國紐卡斯爾市聖約翰墓地裡的3座清朝北洋水師水兵墓碑倒塌。  據了解,該墓地共有5座水兵墓,墓主皆為光緒年間北洋水師的水兵,當時為了接回清政府購買的軍艦赴英,但因水土不服,客死他鄉,距今已有120多年的歷史。
  • 清朝皇帝(一),歷史上的皇帝你了解多少?
    清太宗文皇帝愛新覺羅·皇太極,滿族,又譯黃臺吉、洪太主、紅歹是, 乾隆年間改用現譯,沿用至今。 順治皇帝愛新覺羅·福臨(1638年3月15日—1661年2月5日),清世祖,清朝第三位皇帝,也是清軍入關以來第一位皇帝
  • 清朝智商最高的三個皇帝,康熙墊底,第一深不可測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也是繼元之後的入主中原的少數民族。中國封建王朝專制,在清朝時達到最高峰。都說清朝庸君比較多,但前期也有不少高智商的皇帝,比下面三位的智商就奇高。
  • 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打準噶爾汗國,這是內戰還是外戰
    到了清朝的時候,清朝再一次實現了南北大統一,同時在文化上也比較認同中原國家的文化,因此,清朝才算得上是中華歷史上真正的大一統。 清朝作為大一統,最顯著的標誌,就是讓南北不再尖銳獨立。
  • 牌位、神主、墓碑書寫必知
    「顯」字用在神主和墓碑上以稱謂亡故父母,正解有二:一是用「顯」字代替「先」字,兩字讀間相近,含義相同;二是替代「皇」字。以前神主牌和墓碑上有的稱「皇考」、「皇祖考」等,「皇」這個字本來是指高、大、上的意思,並非專指皇帝君王。元朝大德年間,朝庭規定不允許再用「皇」字,改為「顯」字。顯,年老德望也。
  • 康熙皇長子墓在天津深山被發現,挖開一看,考古專家說太磕磣了!
    今天小編跟大家講講康熙皇帝的皇長子胤禔,這真的是一個沒踩到狗屎運的皇子。本來他皇長子的身份是極有可能被立為太子,當上皇帝,再加上胤禔本就聰慧機智,深得康熙器重。然而就是脾氣太急躁,沒管住嘴,最後與皇位失之交臂。
  • 同樣都是皇帝,康熙皇帝為什麼在明孝陵給明太祖朱元璋三拜九叩?
    明孝陵從明洪武十四年開始修建,於明永樂三年完工,在二十五年的時間裡,動用勞動力人數達十萬人,佔地面積達一百七十萬平方米。跟唐宋一樣「依山為陵」,堪稱人與自然和諧的優秀典範。明孝陵代表了明朝前期建築和雕刻藝術的最高成就,是中國明清皇陵之首。康熙皇帝相當重視明孝陵。在明孝陵的石碑上刻著「治隆唐宋」四個大字,也就是說明朝唐宋還要治理的好。
  • 有明袁大將軍,這塊墓碑最搞笑
    袁崇煥墓碑上刻著:有明袁大將軍墓。題寫墓碑者為吳榮光,廣東南海人,道光時曾任湖南巡撫兼湖廣總督。如袁大將軍有知,估計在墳裡都要氣得跳出來——大喊我是文官!文官!文官!袁崇煥殺二品總兵毛文龍根本不請示,雖然制度上是必須先報告皇帝、由皇帝裁決。那麼說這個墓碑是假的了?我也挺奇怪,袁崇煥的後代都是滿清貴族,一直在東北,怎麼可能在北京給祖宗立碑?
  • 清朝滿族文化和語言為何被漢化?因為康熙皇帝的這些戰略
    康熙皇帝明末清初時期,中國陷入內亂,清軍獲得了千載難逢的機會統一了中國。然後他們才意識到,他們可能只是整個中國人口的1%,如果不施行最佳的政策,不久之後,像朱元璋這樣的強大領導人還是會出現,團結漢人起來反對他們,然後清朝會像元朝一樣滅亡。那麼他們如何解決這個問題並成功管理中國270年呢?成功來自康熙皇帝的戰略。
  • 貴州深山發現陳圓圓墓,墓碑上刻11個字,解開陳圓圓生前最大謎團
    後來,因為康熙皇帝有意削弱藩王,吳三桂起兵反抗登基稱帝,但稱帝同一年(1678年)他就病逝了,他建立的吳周勉強維持3年就被清軍摧毀,陳圓圓的下落也成了謎。 一直以來廣為大眾接受的陳圓圓結局是「自盡版」,但2010年,貴州省岑鞏縣水尾鎮馬家寨卻驚現「陳圓圓墓」,滕紹箴、李治亭等清史專家專門為這事去進行一番考察,結果證實馬家寨居住的240多戶1000多名吳氏村民就是吳三桂後裔。
  • 清朝的四座皇廟,你知道嗎
    小編介紹四座清朝的皇廟。雍和宮,位於北京市區東北角,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康熙帝在此建造府邸、賜予四子胤禛,即後來的雍親王府。雍正三年(1725年),改王府為行宮,稱雍和宮,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帝駕崩,曾於此停放靈柩,因此,雍和宮主要殿堂原綠色琉璃瓦改為黃色琉璃瓦。
  • 圓明園發現皇家稻田, 康熙曾在這裡種植「御稻」
    圓明園管理處聯合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開展的澹泊寧靜遺址考古工作取得重要成果,發現「田字房」和皇家稻田遺址。澹泊寧靜遺址位於圓明園西北部,是圓明園四十景之一,雍正五年(1727年)時已建成,取意於諸葛亮《誡子書》中「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 清朝貢瓜哈密瓜,獨得皇帝恩寵受皇帝喜愛,幸得康熙賜名
    在古代,若能入了皇帝的眼,可謂是十分的榮幸,人是如此,瓜也是如此。哈密瓜,相信也是不少人的熱愛,它味甜多汁,口感極好,讓很多人都非常喜愛。就連康熙大帝也非常喜歡哈密瓜,可見它的美味,那麼如此美味的哈密瓜究竟是從哪裡來的,有什麼樣的價值,為什麼叫這個名字,又是如何種植的呢,讓小編帶著大家往下看。哈密瓜,是新疆的土特產,康熙年間,當時中原與西域的路已經連通,每年,西域的小國都會向中原進貢。這一年,第一任哈密王要向康熙進貢,這是他第一次進貢,因此他十分糾結不知該向康熙進貢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