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每日上班下班搞事業,行色雖勿勿,卻也肯定看到過,哪裡修路刷牆,總要立些隔板,有些上頭,畫著各種各樣的公益文案,當中最常見的,莫過於二十四孝圖。
古代皇家雖然經常父子相殺,兄弟相殘,然而一旦坐穩了金鑾殿,就會忙不迭把孝字推出來,以孝治天下。至於他們之前幹的那些不孝之事,誰去追究呢?
(劇照)
孝,就是家和萬事興,家裡不吵了,社會自然也就更穩定。
所以,關於孝道的那些故事,便會一直傳下來。
當然,用現代人的眼光看,很多都不可行,太殘忍。
比如,郭巨為了省口飯給老媽吃,便想把兒子埋了——你想過老太太的感受嗎?她真的願意埋了孫子,自己活嗎?
但今日要講的這個,卻還比較中性。
它是「戲彩娛親」。
《藝文類聚》引《列女傳》中的記載:
老萊子孝養二親,行年七十,嬰兒自娛,著五色採衣,嘗取漿上堂,跌僕,因臥地為小兒啼,或弄烏鳥於親側。
意思是,老萊子對雙親很孝順,哪怕自己都快七十歲,還經常穿著彩衣,在父母面前又唱又跳,引他們高興。
有一次,他提著水桶進屋,突然跌倒了,急中生智,裝作小朋友走路不穩摔了跤一樣,伸著小手要媽媽來扶,惹得父母大笑。
這種遊戲玩久了,父母也就沒興趣了,他便又想了其他辦法,捉了些鳥兒,逗他們在老人面前唱歌。
《藝文類聚》乃大唐創業成功沒幾年就編修的,老萊子的故事被選入,等於得到唐高祖李淵的認證,自然就會引出一個問題。
(戲彩娛親)
名人故裡何在?
看到這個問題,很多朋友都要大笑了。
想起有人爭諸葛亮的故裡,到底是襄陽還是南陽;
有人爭孫悟空的故事,到底是哪塊石頭裡蹦出來的。
連西門慶的故鄉,都有人爭呢……
其實啊,正如法國古斯塔夫·勒龐在《烏合之眾》裡所言的那樣:
一個國家,社會生活中,起作用最大,且最難改變的,就是傳統。
我們此刻所做的事,很多古人都做過。
搞清了這個問題,我們再來問,老萊子故鄉在哪呢?
為避戰亂,他隱居在蒙山。
蒙山太過寬泛了,導致至少有6個有蒙山的地方,都爭著說自己是老萊子的故裡。
問題是,真相只有一個啊。
怎麼辦?
這難不倒專家們。
有人考證了,他住在楚國蒙山南麓。
蒙山,位於湖北荊門,南宋之後,為紀念陸九淵,以其號象山先生改山名為象山。
由是可知,南宋人覺得,開創心學的陸九淵更值得紀念——儘管,老萊子被司馬遷認為,很可能是道家的開創者,初唐兩代皇帝,都下令尋找他的所在……
因此,老萊子故鄉到底在哪呢,還是疑案。
但是,他的墓在地哪,卻是有跡可尋的。
清朝康熙年間,湘潭一都良都鍛,發現了一塊石碑,洗乾淨之後,上面的字啊,是一個都不認識。
咋辦?
找個老學究唄。
好不容易找到了,仔仔細細看了好幾遍,終於明白了,這是老萊子的墓碑。
我猜測著,當時應該也引起過小轟動,但很快,就被人淡忘了——雖然,朱元璋都下令找過他。
直到乾隆四十六年,湘潭縣令白璟,大概是巡訪鄉間故事,聽到老萊子墓碑之事,便從凌姓百姓家,買下了墓碑及旁邊的地塊,重修「石孝子老萊子墓」,改土墓為石墓。修萊子祠,門口有對聯:
靈鍾楚國
跡繼蒙山
等於是認定,老萊子在蒙山過世,葬到了幾百裡外的風水寶地……
忽忽又是兩百年,墓廬被燒過,光緒時又重立過墓碑。原屬湘潭的良都鍛,劃歸了株洲,老萊子墓讓位於工廠,如今,剩下石碑保存在株洲的仙庾廟裡。
(圖源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其實啊,什麼墓啊碑啊祠啊,都不重要。
教科書裡不是學過嗎?
有人把名字刻進石頭,想不朽,他的名字比石頭爛得更快……
關鍵在於,老萊子孝順的故事,寫在書裡,留在世間,激發著人們見賢思齊,這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