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70年前,在異國他鄉的三千裡戰場,中國人民志願軍逢敵亮劍,敢打必勝,保家衛國,九死無悔。再看今朝,有一股氣跨越時空,鐵血猶在。在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之際,中國軍網推出「鋼多氣盈 鐵血猶在 」系列報導,展示人民軍隊傳承抗美援朝精神,投身強軍興軍實踐的嶄新風貌,敬請關注。
鋼多氣盈 鐵血猶在丨「海空雄鷹」續寫英雄傳奇
——東部戰區海軍航空兵某旅弘揚抗美援朝精神投身強軍實踐紀實
■沙凌雲
戰機整齊列陣。
這是一支曾被國防部授予「海空雄鷹團」榮譽稱號的英雄部隊!沙場徵戰數十載,大小戰鬥百餘場,這支英雄部隊曾3次被毛主席「點將」出徵,絕對聽黨指揮、絕對忠誠可靠——
穿越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烽火,他們「克興化」「攻漣水」「破天塹」「戰上海」,轉戰南北,屢建戰功;
飛越抗美援朝和國土防空作戰的蒼穹,他們擊落擊傷敵機45架,3次接受毛主席點將,3次禦敵凱旋。
榮譽意味責任,使命呼喚擔當。不管是歷史、現在,還是將來,他們都始終堅守在祖國海空一線,對侵犯我領空的敵人,不畏強敵、敢打敢拼,在一次次緊急戰鬥起飛中履行使命職責、踐行強軍實踐。國家的意志和榮譽,都濃縮在他們飛往祖國藍天的道道航跡中。
忠誠善戰、氣霸海空,鐵心向黨鑄就鷹之魂
「抗美援朝戰場上,前輩們捨生忘死,與頑敵英勇作戰;今日強軍徵程上,我們更要用一次次起飛、較量,時刻護衛祖國海空的安全。」前不久,筆者走進東部戰區海軍航空兵某旅,適逢該旅組織大課教育。講臺上,該旅領導帶領官兵再次回憶起那段崢嶸歲月——
做好戰鬥準備。
圖為飛行員登上戰機。
1952年3月,該旅前身部隊空軍第17師在人均飛行僅二三十個小時的情況下,奉命參加抗美援朝戰爭,同裝備精良、參加過兩次世界大戰、平均飛行上千小時的美軍飛行員展開空中較量。飛行員們駕駛戰機不畏強敵、敢於空中拼刺刀,連續擊落擊傷多架美軍戰機。
抗美援朝戰爭初期,美空軍經常利用空中優勢對我後方重要設施及運輸幹線進行瘋狂轟炸破壞。1952年7月,平壤西部發現美軍4架F-4U型飛機,該師4架米格-15飛機起飛與敵空戰,飛行員王世英一舉擊落美機1架,我戰機初戰勝利,均安全返航。自此,空17師在半年左右時間裡,連續擊落擊傷多架美軍戰機,狠狠打擊了美軍的囂張氣焰。
「這些發生在過去的戰鬥故事,我們常講常新。」榮譽室中,該旅領導向記者介紹,戰火硝煙年代,一場場硬仗淬鍊出這支部隊敢於空中拼刺刀、亮白刃的血性,鑄就了享譽全軍的「海空雄鷹精神」。
去年的國慶閱兵盛典中,當擎旗手李洪舟擎著「海空雄鷹團」這面光輝的戰旗接受檢閱時,電視機前,該旅每一名官兵內心倍感自豪!
「血脈育魂,忠誠鑄魂,老一輩海空雄鷹人以對黨無限忠誠的政治品格,在血與火的考驗中鍛造的鐵血輝煌,指引著新一代海空雄鷹人奮勇爭先、開拓進取。」該旅政委彭志堅說,「忠誠,是海空雄鷹代代傳承的精神圖騰。」
舉英雄旗、走英雄路、傳英雄志,如今,該旅每批新雄鷹入營都要參觀榮譽室、學習雄鷹史、唱響雄鷹之歌、觀看《雄鷹徵戰紀實》,在重溫歷史傳統、感悟奮鬥歷程中樹起忠誠於黨、守衛海空的精神界碑。
奮飛新時代,勇擔新使命。傳承著前輩們的紅色基因,新一代「海空雄鷹」在新徵程上砥礪前行,在戰備值班、海上維權和東海防空識別區管控等任務一線,續寫著英雄部隊新的榮光。
戰機編隊飛行。
「近年來,東海上空,風起雲湧。我們不主動惹事,但絕不怕事!」堅守海空一線近20年,該旅參謀長王興強深有感觸,飛行員們時刻保持著「一聲令下就能升空作戰」的狀態,始終保持政治清醒、把握戰術主動,先後創下某型戰機執行戰備任務最多、戰鬥值班時間最長等10多項紀錄,成為捍衛祖國主權和維護海洋權益的一把「尖刀」。
逢敵亮劍、迎難衝鋒,血戰之功鍛造鷹之魄
「急警報連著大使命,小座艙連著大擔當,單批次繫著大戰略。」對於外場的這3句標語,一代代海空雄鷹人有著切身感受。
1953年3月,美空軍突然從多個機場同時起飛一百多架混合編隊大機群,企圖轟炸鴨綠江大橋和拉古哨水電站等重要目標。該旅前身部隊空49團團長宋閣修奉命率領全團起飛迎戰,同5倍於己的敵機短兵相接,當場擊落3架敵機,圓滿完成了保衛鴨綠江大橋的使命。
同樣,令全旅官兵記憶深刻的是,2013年11月23日,東海防空識別區劃設當天,該旅就奉命起飛。在擔負繁重訓練任務的同時,他們每天都有數架飛機24小時擔負戰備值班任務,幾乎每天都要戰鬥起飛,執行前出查證、偵察監視、驅離外逼等任務。
「作為『海空雄鷹』傳人,我們肩膀上始終有一種責任、一種激情。」那年國慶假期,浙東某機場下著淅淅瀝瀝的小雨。突然,警鈴大作。上級通報:一架不明國籍的偵察機闖入我東海防空識別區,企圖對我實施情報偵察。
鈴聲就是命令!飛行員瞿連廣、姚平雙機緊急戰鬥起飛攔截。狡猾的外機時而貼著雲底飛行,時而大幅度減速,企圖擺脫我機跟蹤和攔截。瞿連廣、姚平毫不畏懼,駕機緊緊咬住目標。外機見討不到便宜,只好悻悻而去。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通過有效應對,他們堅決回擊對手,同時控制好了空中態勢,這樣的事例屢見不鮮。走進外場會議室,數十張由該旅戰機拍攝取證的清晰圖片張貼在牆上,記錄著他們捍衛領空、維護國家主權的決心與擔當。
「戰鬥起飛與訓練飛行最大的區別在哪兒?「」你面對的不是假想敵,而是真實的對手。戰鬥隨時可能在下一秒打響!」在頻繁戰鬥起飛任務中,他們把每一次戰鬥起飛都當作一次熟悉對手的機會,練指揮、練膽量、練技術。
在該旅外場戰鬥值班室,即使是在高溫酷暑的炎炎夏日,擔負戰鬥值班的飛行員也始終穿著抗荷服和救生背心,腰掛傘刀和手槍。飛行員李小龍告訴筆者,頭盔伴枕、枕戈待旦,早已是他們的生活常態。大多數飛行員一年之中有一半以上時間是在戰鬥值班室裡度過的。時間一長,很多人對鈴聲異常敏感,就連療養或休假時,一聽到鈴聲,都下意識立即翻身起床。
「和平年代,人們總是感覺戰爭離自己很遙遠,而對於我們來說,警鐘卻有可能在下一秒響起。」談起鈴聲,該旅政委彭志堅這樣告訴筆者,作為一線值班部隊,時刻準備戰鬥已經成為我們的條件反射,這裡的每一名官兵,都有「祖國需要我,一飛敢爭先」的思想和能力準備!
瞄準戰場、苦練精飛,勝戰基因砥礪鷹之刃
飛行員駕駛戰機飛向戰區。
翻閱該旅抗美援朝歷史,「雙機對頭著陸」的英雄事跡尤其扣人心弦。那年,王昆率飛行員王海成在執行任務返航途中,發現2架敵轟炸機。兩人不顧油料即將耗盡的危險與敵空戰,成功擊落擊傷敵機。當他們返航到機場跑道兩頭上空時,飛機油量表均已指「0」。危急關頭,他們從跑道兩頭同時著陸、對頭降落,創造了世界空戰史上奇蹟。
時光荏苒,勝戰基因歷久彌新、鋒芒耀眼。無論單機訓練還是編隊出動,該旅都堅持瞄準戰場、苦練精飛,力求低空飛到最低、載荷飛到最大、實彈打到邊界,絕不「簡單飛」「為飛行而飛行」,一定要讓每一滴航油釋放最大戰鬥效能,一定要讓每一個飛行架次都是有效架次!
戰機整齊列陣。
浪尖伏兵,海空礪翅。9月上旬,東海某空域,殺機四伏,一場實戰背景下的自由空戰對抗在浙東某海空域展開。翻滾、盤旋、拉起,中距搶攻、近距纏鬥……扮演藍軍的「海空雄鷹模範飛行大隊」大隊長薛守傑駕機升空後,攻如閃電、招招犀利,逼得紅軍使出渾身解數。
「跟薛大隊長對抗,就像在打仗!」紅軍飛行員李華棟走下戰機,解開抗載荷服,胳膊上透出很多血點。「在薛大隊長眼裡,每一次訓練都是實戰,都得拼命。」
「平時訓練不拼命,上了戰場要送命!」薛守傑反覆念叨的這句話,源於一次刻骨銘心的對抗失利。那年夏天,薛守傑參加海空軍自由空戰對抗,大比分敗北。復盤時他發現,很多人還沒突破中距進入近距空戰就已經被對手打掉了。
「已經做好跟敵人拼刺刀的所有準備,沒想到卻倒在了奔向敵人的路上。」薛守傑意識到,隨著信息化條件下體系對抗的不斷深化,大家空戰訓練理念與實戰有了差距。
雄鷹喙羽始艱辛。薛守傑和戰友們堅持理念與實戰對表,開始探索信息化條件下體系對抗新模式,在觀察作戰對手的過程中不斷規範技戰術動作、創新訓法戰法,先後修訂完善低空快速爬升、高空高速下降、迂迴夾擊等多項戰術戰法,形成了一套操作性較強的技戰術材料和戰法研究方案。
一年後,潛心礪劍的薛守傑和戰友迎來了驗證劍法的機會。他們飛赴海南,與換裝新型戰機的兄弟部隊展開空戰對抗。對抗一開始,紅軍憑藉雷達優勢掌握了主動。可沒過多久,紅軍飛行員就發現「重拳打在了棉花上」:每當雷達即將鎖定成功時,薛守傑總能恰到好處擺脫。
下了飛機,紅軍飛行員感覺這一仗打得憋屈,拉著薛守傑復盤推演。復盤中,他們發現,每次恰到好處的機動,都是薛守傑精心計算的結果。「有你這塊磨刀石,我們一定會越磨越鋒利。」紅軍飛行員心服口服。
「每一次起飛都是一場戰鬥。」薛守傑一句話道出了該旅每一名飛行員的心聲。近年來,隨著戰備值班要求和等級不斷提升,該旅更加注重在戰鬥值班和實兵演練中淬鍊過硬作戰本領。如今,一大批歷經實戰檢驗的新一代年輕飛行員屢屢嶄露頭角,並迅速成長為團隊的中堅力量。
(文章配圖由:沙凌雲提供)
來源:中國軍網 作者:沙凌雲
責任編輯:唐詩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