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醫療創業公司,無法走「富二代」的路

2020-12-19 大灣腹地

本文首發大灣腹地公號;作者:趙小南

頭圖來自:pexels

短短數年時間,京東健康變成市場份額最高的在線零售藥房,順利IPO,市值在上市的第5個交易日突破4000億港元。

京東健康的奇蹟,是創業公司無法複製的。阿里健康、京東健康和平安好醫生,被從業者稱為網際網路醫療行業的「二代」,他們的生意只有「二代」能做。深耕在網際網路醫療行業的其它創業公司,長跑十年、二十年之久,才能憑藉微弱的營收利潤,看見零星的勝利曙光。

但京東健康的上市對他們來說是好消息,至少外界可以看到,當網際網路開始介入時,醫療行業會有怎樣翻天覆地的變化。

無法複製的二代們

2020年8月,京東宣布京東健康與高瓴資本籤署融資協議,高瓴資本將向京東健康投資超過8.3億美元,交割預計將於2020年第三季度完成。

「這一輪融資我們也跟了,但高瓴介入了,他們決策速度特別快,我們沒跟上所以沒投,」北京地區一位投資人稱,「但京東健康IPO的時候我們是能參與的,沒有參與的原因是資金屬性,如果是自己的錢,上市就能拋一點我們拿是可以的,PE的錢就不是很合適了。」

在這位投資人看來,京東健康估值偏高。疫情過後網際網路公司市值普遍走高,這推高了京東健康市值。其次,疫情過後網際網路行業估值有所回調,京東健康大概率也不例外。對於京東健康來說,疫情固然帶來了流量,但流量能有多少留存尚要看新一季財報,目前「京東健康3000億元(人民幣)的市值肯定被高估了」。

上市後的京東健康,和阿里健康、平安好醫生共同組成了網際網路醫療平臺的頭部梯隊。三家公司的共同點是成立時間短,但上市時間快,以「賣藥」為主要業務。

2019年全年,平安好醫生的在線醫療、消費醫療、健康商城和健康管理業務的佔比分別為17%、22%、57%、4%,佔比最高的健康商城從事藥品、器械、保健品、母嬰用品、健身用品的銷售。

阿里健康2020財年財報顯示,醫藥電商在其中的佔比最高,2020財年佔比97%。

京東健康招股書顯示,2019年全年,醫藥和健康產品收入佔京東健康收入比例為87.02%。

巨頭為何齊齊盯上售藥環節?「以普通門診來看,去醫院看病掛個主任號才30塊,隨便拿藥要花300塊。網際網路本質是個優化生產關係效率的工具,但是短期不太可能改變傳統醫和藥的比例,另外藥品產業鏈標準化程度更高,除輕問診掛繳查之外,更深層次醫療往往需要跟一個個醫院系統做對接,因此藥品網際網路化的進程相對較快。」高特佳投資研究部高級行業研究員葛戰一稱。

更何況,儘管巨頭下場,可網際網路零售藥房佔藥品市場比例依然很低。西南證券指出,2019年,在線零售藥房銷售額僅佔藥品/非藥品市場銷售的 3.63%,市場規模約1050億元,線上化率有望在2025年提升到11.1%,新增4540億元市場空間。

處方藥的市場還未被完全發掘。目前聯合藥店處方藥比例約50%,但常規處方藥和醫院處方藥重合率要小於20%。這也意味著,處方外流還有巨大市場,剩下的70%或50%處方藥也可以流通時,市場規模還將翻倍。

沙利文數據顯示,醫療器械和非處方藥是在線零售藥房的主要產品,佔比分別為 30.5%、23.8%,處方藥佔比僅 13.3%,預計2030年,醫療器械、非處方藥、營養保健品、處方藥在網際網路銷售額將達到2840、2370、1630、3330億元。

巨頭的優勢顯而易見。「藥品作為一個商品,本質是遵守量大價低基本商業規則,當前頭部線上平臺的銷售額已經和線下巨頭處於同一量級。對於一部分全國性的品牌廠家,線上渠道的出廠價不比線下高,同時線上渠道也有利於其全國性的品牌推廣。長遠來看,由於線上電商的集中度遠高於藥店,理論上毛利率還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但對於部分區域型的藥企,可能會多方綜合考量。」葛戰一稱。

相較於線下藥房,阿里健康、京東健康對藥廠有著強大的議價能力,能拿到比線下更低的成本價。可儘管如此,阿里健康、京東健康淨利潤要低於傳統線下藥房。商務部數據顯示,2019年國內前100藥品零售企業的平均毛利率為27.5%,淨利率為4.0%,同期京東健康毛利率為25.9% ,阿里健康毛利率為23.2%。

這涉及到線下藥房沉痾宿疾,線下藥房維持毛利方式是擴充更高毛利的品類,或在同品類裡更換毛利率更高的廠家。這導致的結果是,患者想買2元錢的維生素,卻被推銷20元的維生素。

「阿里健康、京東健康以C端流量為核心,以供應鏈為根基,以醫療為增強粘性的抓手,他們長期的利潤來自於網際網路對行業滲透率的提高、供應鏈優化成本的降低、C端客戶粘性增加持續的復購。單純提高終端價以增加其毛利率的生硬手段會傷害平臺的根基。」葛戰一稱。

換言之,在線藥房只是巨頭生態的一部分,阿里、京東、平安莫不如是,因此網際網路巨頭的優勢,創業公司未必會有。

藥房複雜的供應鏈體系,更是將許多中小型公司擋在門外。「我們也嘗試過賣藥,但這個業務直到今天都是虧損的,我們沒有規模效應。」華南地區一家網際網路醫療平臺稱。

以規模來看,阿里健康、京東健康、平安好醫生的現金儲備,是創業公司可望而不可及的數字。

創業公司的漫漫徵途

儘管網際網路藥房是巨頭的生意,但仍有創業型公司深耕在這個市場,如健客網、1藥網等。

「他們早期獲客成本非常高,如果只看非處方藥,平臺是入不敷出的。投這些平臺看中的是他們背後的醫生資源,處方藥流量不在網際網路巨頭手裡,在公立醫院和醫生手上,看平臺的運營能力,能不能把醫生和醫院轉化成收入。」一位投資人稱。

更多的創業公司,切入掛號、智慧醫院、在線診療等領域。同處網際網路醫療行業,和在線藥房相比,醫療服務是條漫漫徵途,也是創業公司大放異彩的賽道。

2004年,羅寧政註冊就醫160網站,這個網站成為健康160的前身。2000年到2010年也是網際網路醫療行業百花齊放的時候,除了健康160,李天天在2000年創立丁香園;2006年,王航離開奇虎創立好大夫在線;2010年,廖傑遠創立掛號網(即後面的微醫)。

在羅寧政看來,OTC和保健品銷售的機會不會留給創業公司,供應鏈能力、物流能力是創業公司所不具備的,創業公司的優勢在服務上,「我個人感覺醫療服務還是在醫院這一端,線上問診只是輔助性服務,核心場景還是在線下醫院,解決醫療問題主要還是解決痛點,就醫難是最大的痛點。」羅寧政稱。

醫療服務要和醫院打交道,而公立醫院尤其是三甲醫院是強勢的,第三方服務商要同時滿足患者、醫院和政府的需求,斡旋在其中殊為不易。據財健道報導,廖傑遠曾經「半跪著打開電腦上的PPT給院長看」,而這位院長很快讓廖傑遠離開辦公室。

一家網際網路醫療平臺稱,為當地醫院提供掛號系統時使用了一些技巧,「有的醫院是比較保守的,我們就跟他磨,不停拜訪,遊說下面的人,先把同類醫院搞定,並且我們會把醫院掛號數據告訴市衛健委,衛健委會公布排名,這樣沒用我們系統、排名落後的醫院也會緊張,我們再去溝通就很好做。」

以健康160為例,2004年成立時,健康160曾經有過短暫的盈利,在接下來2012年到2019年的長達8年時間裡,公司一直是虧損狀態。目前健康160已經實現盈利,收入最多的業務來自於醫院的IT服務。而最初向醫院提供免費的IT服務時,商業模式在哪裡還不清楚。「早期的確沒有商業模式,主要靠融資,資本支持去做這個事情,賣藥、在線問診、給醫院提供IT運營服務等,都是後面摸索出來的。」羅寧政稱。

這樣的情況,對好大夫在線等創業企業同樣適用。網際網路醫療領域的公司,要經歷漫漫長跑。創業二十載,他們見證了網際網路世界裡巨頭的更迭,練就了平常心。當阿里健康、京東健康急劇擴張市場份額、迅速上市時,他們盯緊自己所處的賽道,在這個賽道裡唯快不破的故事講不通,巨頭的故事講不通,拼的是各家企業的服務能力。

「網際網路是唯快不破,但當它遇到產業網際網路的時候,它的速度會快速慢下來,丁香園、好大夫在線都是長跑型選手,創業企業沒有跑得快的,大家都跑了十幾二十年。」羅寧政稱。

在漫長徵途中,政策扮演重要角色。醫療服務依賴於政策開放,不管是網際網路藥房還是在線掛號、在線問診,政策一小步是創業公司的一大步,他們等待政策的開放。

但要等他們耕耘很久後,政策才一步一步開放。2009年,《關於在公立醫院施行預約診療服務工作的意見》出臺;2011年,《關於進一步推進預約診療服務工作的通知》出臺,後者規定從2011年12月起,三級醫院所有普通號開放預約、85%專家號源開放預約。

在網際網路醫院上,微醫可能是步伐最為激進一家公司。2015年,微醫通過PPP模式與桐鄉市政府、桐鄉三院合作,在烏鎮創辦網際網路醫院,但彼時不管是微醫還是地方政府都承擔著監管壓力。

直到2018年,關於網際網路診療、網際網路醫院、遠程醫療服務的三份管理辦法和規範才緩慢出臺。國家衛健委明確,利用網際網路開展診療的範圍是常見病、慢性病複診,網際網路醫院必須依託取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的醫療機構,省級衛生部門應建立網際網路醫療服務監管平臺,對接網際網路醫院信息平臺,以實時監管等。

網際網路對醫療行業的改造已經二十年,並非所有人都對這個結果感到滿意。一位投資人稱,「網際網路企業都在圈外打轉,今年才有圈內的想法,這個圈是什麼圈?是醫院的圈。我們一直說院外20%的市場,院內80%的市場,但現在院內市場還沒動呢。醫保口子不開,水就永遠活不起來。」

今年3月2日,國家醫保局、國家衛生健康委聯合印發《關於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開展「網際網路+」醫保服務的指導意見》,明確常見病、慢性病患者在網際網路醫療機構複診可依規進行醫保報銷。

已經有地方政府開始試點。福建省在省級機關網際網路醫院開展試點醫保電子憑證醫保在線結算服務,讓群眾足不出戶就能享受到醫保可報銷的在線診療服務。山西省提出,具備資質和條件的定點藥店可根據醫療機構處方信息「點對點」為患者上門配送藥品。上海、浙江、江蘇、武漢等地已將常見病、慢性病的線上複診以及線上購藥納入醫保,積極推進網際網路診療、長處方、網訂店送等模式。

這一天,健康160們已經等了很久。

參考資料:

《網際網路醫療20年》-財健道

《政策支持,線上問診,方便就醫 網際網路醫療迎多重利好》-人民日報海外版

《電商新基建全域融合,健康新動能乘勢而起》-西南證券

相關焦點

  • 搭上全球科技獨角獸「潛力股」 創業慧康深度介入網際網路醫療
    來源:搜狐自媒體   作為國內HIT領域龍頭企業,創業匯康一直以來不斷加深自己在網際網路+醫療健康領域的布局。日前,創業匯康與妙手醫生達成協議,合力打造基於區塊鏈技術的網際網路醫療生態圈,同時為即將到來的醫院處方藥外流市場井噴增添更大想像空間。
  • 三年走完上市路,這家網際網路醫療第一股做對了什麼?
    2014年8月,王濤帶領著一支30人的團隊,孵化平安好醫生APP,並開始籌備註冊平安健康網際網路股份有限公司。人年輕時候的容量與寬度,會決定日後建立起的格局與勇氣。要做一名運籌帷幄的棋手,既要有深邃縝密的思維,也要有決策千裡的謀略,這樣才能敢做別人無法拍板的決定。
  • 京東健康也上市了,但網際網路醫療的路仍然很長
    從市場情緒來看,人們對個人健康的重視和今年的疫情使得網際網路醫療概念火熱異常,這樣的情緒讓資本市場對相關企業和平臺的估值提升。路孚特數據預測,京東健康將使香港今年IPO的總規模超過250億美元,交易量超過100筆,有望創下10年來最佳。 其實從京東健康剛剛「獨立出道」之時,就能夠見到資本的身影。
  • 技術大牛爭相加入,這家網際網路醫療公司有多強?
    2016年3月李剛加入智雲健康,擔任聯合創始人&CTO的時候,正趕上網際網路醫療政策趨嚴,行業野蠻增長放緩,同時網際網路醫療領域不斷有企業加碼入圍。當時,僅針對糖尿病這一慢病病種,市場上就出現了幾百款App,這期間他見證了血雨腥風的「百糖大戰」,目睹上千家競爭企業所剩寥寥無幾。
  • 日本為什麼錯過了網際網路創業潮
    △ 阿里巴巴是孫正義押中最大的寶3年前,孫正義又創設了千億美金規模的願景基金,piapia地往網際網路產業砸錢,先後投了Wework、Uber、頭條及印度OYO等全球眾多獨角獸公司。△ 與沙烏地阿拉伯共同設立的軟銀願景基金,在2018年大規模投資網際網路公司但是你細瞅孫正義的投資清單,就會發現他幾乎沒有下注日本本土網際網路公司。
  • 網際網路醫療江湖,三巨頭誰主沉浮?
    他們都處於網際網路醫療江湖,是江湖就有紛爭,接下來的網際網路醫療將是誰主沉浮呢? 網際網路醫療迎來黃金髮展期 在我國,就醫問題始終存在,作為從業者的醫生瞅準商機,最初的網際網路醫療企業如掛號網(微醫集團前身)、春雨醫生等網際網路+創業潮中,大多都是醫生出身。
  • 突然爆發的網際網路大健康,尋覓創業合伙人!
    近幾日,認識了一個新朋友,年過半百,拿著一個醫療產品的項目到處找人合作,自己苦苦支撐了8年,聽了他的故事,有些難以理解。團隊時至今日,他組建了一個五人團隊,全都是作為合伙人持一定比例股份,但是在公司盈利前是沒有收入的,算是為了一個創業夢聚集在一起的吧!
  • 不一樣的富二代:以夢為馬 勇敢前行
    他們有《北京青年》的堅持,有《中國合伙人》的熱血,既崇尚賈伯斯的求真,也視馬云為創業偶像。他們明白「多少人走著卻困在原地」的道理,不願找個理由隨波逐流,而是以夢為馬,勇敢前行。  他們,大學畢業後,拒絕了家中的經濟支持。在浮躁嘈雜的社會中,找到了通往未知世界的把手,敢於活出真正的自己。他們,這群富二代,有些倔,有些不一樣。
  • 微評丨醫療影響力排行榜:新冠疫苗、網際網路醫療、數坤科技
    上周,針對醫學影像AI、網際網路醫療、阿達木單抗和突破性治療品種等話題,億歐大健康予以關注,並進行報導。專題方面,「科技醫療」和「醫藥創新」專題進行了更新,億歐大健康分別採訪報導了新氧和艾偉孚兩家企業。「聚焦:醫學影像AI、網際網路醫療、阿達木單抗、突破性治療品種」劉士遠:人才缺失、資料庫建立與商業化是影響醫學影像AI的三大要素隨著產品種類的豐富化,逐漸貼近於醫生想要的臨床場景,醫院裡面的醫生和患者也越來越以積極的態度接受和使用AI。
  • 2020新網際網路公司TOP300
    2020新網際網路公司TOP300RK公司簡介行業1京東健康網際網路大健康醫療服務商醫療健康86微遠基因感染病原基因診斷服務提供商醫療健康87Karma羯磨科技海外遊戲研發和發行遊戲88登臨科技AI晶片研發公司
  • ...網際網路醫療需求大爆發,投資人提醒行業門檻高、壁壘高,不能只盯...
    5月28日,在創投2020分享會上水滴公司合伙人、水滴保險商城總經理楊光表示。疫情之後,大健康領域網際網路公司迎來春天,「很多投資人衝上來,主動找我們。」智雲健康創始人匡明說,以前需要詳細向投資人介紹公司業務,還要回應對市場前景的疑問,近期不但有投資人主動找上來,而且已經成為產品的用戶,根本不用介紹。
  • 網際網路醫療與家庭醫生產業簡析
    而常見的醫療機構由於疾病防治服務不足、社區醫療服務薄弱、雙向轉診工作難落實、醫院醫生不願從事全科醫生等原因, 無法提供令每一個家庭都滿意的醫療健康服務。因此,有必要建立全面的針對家庭的醫療健康服務。幫助居民更好地形成良好生活習慣以預防疾病,治療中配合醫師做好院外監控,治療後做好居民的康復管理工作。
  • 平安好醫生多、空大戰背後:網際網路醫療的盈利隱憂
    平安好醫生CEO王濤此前也對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接下來平安好醫生將加大與平安集團、其他保險公司以及網際網路平臺的合作,進一步提升每一條業務線的盈利能力,與此同時控制好管理費用。希望在毛利高的板塊有更多的收入規模,比如消費醫療和家庭醫生兩個板塊。接下來,公司一方面要降低服務成本,另一方面要推出收費服務。而電商業務,前期還是要先豐富商品,把服務能力提高。
  • 最低調的富二代:父親是百億富豪,妹妹是千億估值公司總裁
    聯想這個起步於中國計算機產業萌芽時代的科技公司,經歷了30多年的風雨歷程帶給我們太多的思考和感動。當全世界都在懷疑一個名不見經傳的中國企業能否併購掉IBM PC這樣的龐然大物時,聯想不僅做到了,還把自己的PC業務做到世界第一。成為全球最大的PC生產廠商。
  • 提供遠程醫療服務,這家公司從「萌萌」家庭醫生機器人入手
    公司CEO王昊有十多年信息化建設領域經驗;首席科學家梁建宏是新加坡國立大學訪問學者,中國第31次南極科考隊員,南極條約組織南極無人機操作指南撰稿人,有20多年機器人研究經驗;CTO王華鋒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圖像處理博士後,有十多年軟體設計和工程經驗,出版專著2篇,發表EI以及以上論文10多篇;公司研發團隊還有幾十名在醫療、網際網路、智能設備等領域工作多年的人才。
  • 北京協和醫院:網際網路線上診療「新模式」|網際網路醫療|醫療大數據|...
    今年的新冠疫情促使患者轉變醫療就醫習慣,越來越多的人在嘗試網際網路+醫療的線上醫療諮詢模式,北京協和醫院線上諮詢服務於2月10日應運而生。截至10月31日,我院807名醫務人員(醫生、護士、藥師)完成了130770例線上諮詢。隨著疫情的發展,網際網路醫療服務廣度不斷延伸,以線上諮詢為基礎,服務內容進一步豐富,服務模式進一步升級。
  • 聯仁健康以「網際網路+」和人工智慧賦能民生醫療
    一年來,聯仁健康以仁心仁「數」、創業創新走過了非凡歷程,通過聚焦醫療信息科技與醫療服務運營,聯仁健康以數據驅動為核心,構建了「技術+資本+資質+運營」四位一體的發展模式,重點打造了「惠政、惠醫、惠企、惠民」四大業務板塊,探索建設數據匯聚、數據治理、數據應用、數據增值四大能力,期許在不久的將來,打通全產業鏈數據合作,對數據進行價值再造,打造多層次數據應用能力,實現數據價值提升。
  • 健創故事會|貝登醫療丁海波:幫醫療機構降低至少30%的採購成本...
    丁海波對健康界表示,「創業就像長跑,要學會和時間做朋友。」瞅準時機,構建「體系化」競爭力2010年,貝登醫療創立,但創業之初,公司的定位卻並不是醫療器械行業的B2B平臺,而是一家工業品綜合電商平臺。第一是我們希望通過網際網路撬動原來傳統落後的醫療器械流通體系,推動整個產業的數位化和在線化升級,構建新的全國性流通服務平臺;第二是投資機構看中了創始團隊的綜合能力,我們創業前五年一直聚焦在B2B領域,具備了較好的供應鏈整合能力、渠道能力,服務能力以及網際網路運營能力。」丁海波說。經過兩年多時間的不斷試錯、迭代和升級,貝登醫療逐步摸索出當前發展模式的雛形。
  • 2015年網際網路醫療大戰:回歸醫生本質方為王道
    當「網際網路+」的普適特性伸向醫療界,一場神奇的「化學反應」正在發生。移動醫療改變了過去百姓只能去醫院看病的模式,「隨時隨地輕鬆掛號、問診」正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一時間,移動醫療成了人見人愛的香餑餑,丁香園、春雨醫生、掛號網、就醫160、愛問醫生、鄰家醫生等一批移動醫療企業迅速成長,BAT巨頭也紛紛湧入,加緊布局移動醫療行業。然而在熱鬧的行情背後,移動醫療的前路究竟在哪裡?本文作者有話說。未來醫院,讓醫生失業,是真的麼?
  • 醫療質量控制成網際網路醫療"紅綠燈" 三大環節提升線上醫療質量
    文:張曉旭今年以來,網際網路醫療發展突飛猛進。目前,全國已經有900家網際網路醫院,30個省份建立了網際網路醫療服務監管平臺。從北京協和醫院、上海瑞金醫院等頂級醫療機構,到山東、浙江等地的基層醫療機構,均在積極推動網際網路醫療服務。網際網路醫療平臺也成績斐然,平安好醫生註冊用戶3.46億、日諮詢量達83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