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聊時和老公說起我們小時候的童年趣事,因為家鄉不同,哪怕是同一種遊戲也有好些玩法,平時進行的活動更是各具特色。
在我們老家,小孩子都會結伴去挖野菜,撿蘑菇,在他的老家,則是一年到頭撿牛糞,說起來臉上不約而同都露出了懷念之色。
可惜現在的孩子,是體會不到我們那時候的快樂了,只因為越來越多的家長也意識到,讓孩子單獨去荒無人煙的原野上、大山裡進行某些活動的危險。
許多人對此可能會不以為然:「還不是現在的孩子嬌貴,以前的孩子怎麼就什麼都能做呢?」
其實危險一直在孩子們的身邊從未走遠,時刻保持警惕不是壞事,如果為了一點小小的便利,放任孩子遊走在危險的邊緣,當意外真的發生了,人們才會悔不當初。
農戶雞掉入井中,竟綁自家小兒下井撈
剛看了這樣一則報導,在一位農戶家,一隻自家養的雞不知怎麼掉進了狹窄的井口。
仔細看看這口井,井口不過一米,井中還有井水,可能是因為主人對其深淺比較了解,斷定自家養的雞還有「生還」的可能,於是不願輕易放棄。
可是井口又窄又深,該如何拯救自家的雞呢?在這短短的幾分鐘之內,主人設想了無數種方案。
放下器具去打撈?一方面沒有趁手的工具,一方面雞也沒有自主意識,很難自己藉助器具爬上來。
井口破壞掉?這裡也沒有挖掘機,再說進行這麼大個工程也未免過於興師動眾。
隨著時間流逝,主人繼續嘗試其他方案,突然他腦子裡靈光一現,腦海中出現了李逵入井救柴進的故事。於是他把目光投向了自家正在邊上吃糖的兒子。
作為親生父親,他還是很關心孩子安危的,不僅把綁在孩子身上的繩子纏了又纏,還特意給兒子穿了一雙雨鞋。
在眾人的鼓勵下,就這麼用繩子把男孩給吊到了井裡,年幼的孩子不僅沒有表示抗議,甚至還感到有點新奇。
不論是男孩家人還是圍觀群眾,在場之人居然沒有一個人對父親的舉動提出異議,仿佛因為知道井裡水位不深,孩子就一定沒有安全隱患一樣。
經過一段時間的等待之後,男孩被安全拉了上來,不過父親大人心心念念的雞並沒有被帶上來。
因為據男孩觀察,雞已經不幸「遇難」,打撈工作完成的並不順利,所以就沒有撈上來。
對此許多網友評論:「還管什麼雞啊,孩子能平安上來就是萬幸了,這當爹的心可真是夠大的了。」「這雞看來是親生的,兒子倒是散養的。」
同樣是支持孩子下井,為何對兩位父親褒貶不一?
也有不少人支持這位老爸的做法,認為這樣沒什麼,那不是還有14歲男孩下井六進六出救女童的事例嗎?
要知道,當初3歲的小女孩不小心掉進機井,可要比這只不幸的雞緊急萬分,雖說眾生平等,但是總要分個輕重緩急。
當時小英雄王泯燃的父親正在參與救援,大家嘗試了多種方法後意識到,想要救出被困女童非要有一個身材消瘦的人下井來執行不可。
而王泯燃在救援過程中幾度經歷擦傷、缺氧,若非是為了救援另一個鮮活的生命,怎麼可能讓孩子去冒這個險呢?
而這位放孩子下井只為撈雞的父親,顯然是沒有想到孩子在入井過程中將面對怎樣的危險。
據統計,全世界每年有近100萬14歲以下的兒童死於意外傷害,在中國,15歲以下的兒童每年因意外傷害引起的死亡竟有50萬人之多,意外傷害常年佔兒童死亡原因總數的20%~30%。
平時一個不小心摔倒、同學打鬧都有可能導致幼齡兒童遭受意外傷害,更何況是被繩索掉入井中這一高危動作呢?
在危險面前,兒童永遠是弱勢群體
兒童心智未發育成熟,對身邊的危險往往意識不清,沒有掌握基礎的安全知識和防衛意識。
而一旦出現險情或危機,因為缺乏生活經驗,自身體力不足,很難對危險做出正確應對措施,這也正是兒童通常被認定為是弱勢群體的原因。
如果想著用這些特殊的經歷來磨練孩子,那可真是大錯特錯了。在兒童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要經受許多小考驗和難關。
當孩子憑藉自己的努力或是在家人幫助下成功過關,這才是正常的成長經歷,而不是由不靠譜的家長通過「製造困難」的方式進行歷練。
和我同齡的一個鄰居家的孩子,在兩三歲的時候爸爸抓來一隻麻雀,當個寶貝似的給他玩。
小孩子哪有那麼大的手勁兒控制住一隻小鳥?麻雀「撲稜」一下飛走了,我這個鄰居被這突然的變化嚇到了,從此精神失常。
同齡的我們早已結婚生子,而他徒長了年歲,永遠是一副痴傻模樣。
孩子是否能順利成長,安全教育很必要
生活中父母的粗心或是錯誤觀念都有可能對孩子造成傷害,畢竟一個孩子能正常成長已經非常不容易。
免出現問題還來不及,又為什麼要故意人為地去增加出現意外的概率呢?
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如果在孩子去撈雞的過程中,繩子發生斷裂或脫落,孩子摔傷或溺水,在場的人誰能為這次意外負責?
哪怕是孩子順利上岸,今後腦海中也會留下這樣的印象:做這一類活動是被父親允許甚至鼓勵的。
在沒有大人管束的情況下,很可能去自行嘗試帶有安全風險的行為。
做家長的不僅應該看護孩子遠離危險場所,更有義務向兒童灌輸安全常識,向孩子強調接觸危險品或是進行危險行為的後果。
我們常常誇讚那些及時處置險情的孩子進行了某某「教科書式」的操作,為那些出現意外甚至遭遇不幸的孩子嘆惋可惜,卻忘記了背後家長所發揮的作用。
在面臨險境需要做出選擇時,你的孩子會成為前者,還是後者,往往取決於日常生活中你對他進行了怎樣的安全教育。
我是糖果媽媽,一個學習成長型寶媽,專注孕產和育兒,想要輕鬆養娃別忘了關注,糖果媽媽團隊將為您的育兒之路答疑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