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博物館疫後首展伊萬裡瓷,再現300年中日瓷器興衰歷程

2020-12-22 澎湃新聞

成都博物館疫後首展伊萬裡瓷,再現300年中日瓷器興衰歷程

澎湃新聞綜合報導

2020-07-04 09:41 來源:澎湃新聞

澎湃新聞獲悉,作為疫情後成都市首個重要文化特展,昨天(7月3日),由成都博物館與東莞展覽館聯合舉辦的「競妍——清代中日伊萬裡瓷器特展」在成都博物館正式開幕。展覽展出168件/套中日伊萬裡風格的瓷器,串聯起中、日伊萬裡瓷此消彼長的百年興衰歷程,見證著17、18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中西技術與文化交流融合。展期持續至10月11日,全程免費向公眾開放。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據悉,本次展覽通過序章以及三個單元串聯起關於伊萬裡瓷往昔的故事。「青花礬紅彩山水紋稜口盤」「青花礬紅彩摺扇花卉紋將軍罐」等典型日本伊萬裡瓷,呈現日本伊萬裡瓷從誕生到興盛的外銷歷程與藝術風格演變脈絡。

「金襴手」風格的青花礬紅彩摺扇花卉紋將軍罐 18世紀中晚期 日本有田地區生產

青花礬紅彩山水紋稜口盤 18世紀中期-19世紀中期 日本有田地區生產 東莞展覽館藏

「青花礬紅彩描金花卉紋扇形盤」「青花礬紅彩描金蘆雁紋盤」等展品集中體現了「中國伊萬裡」紋飾之精美豐富及其與日本伊萬裡瓷的差異。

青花礬紅彩描金花卉紋扇形盤 清康熙(1661~1722年)景德鎮窯 東莞展覽館藏

「青花礬紅彩描金徽章紋盤」「青花礬紅彩描金花卉紋咖啡壺」等多樣化的外商定製器形與紋飾則反映出瓷器承載的文化交流與融合以及彼時中國伊萬裡外銷貿易的繁盛。

青花礬紅彩描金徽章紋盤 清康熙(1661~1722年)景德鎮窯 東莞展覽館藏

「伊萬裡瓷」指17-18世紀日本受中國景德鎮陶瓷風格影響所生產的瓷器,因其從日本伊萬裡港裝船外銷而得名。

五彩描金戰將圖盤 18世紀晚期-19世紀前期 日本有田地區生產 東莞展覽館藏

16世紀,日本著名政治家豐臣秀吉痴迷茶道,「高麗茶碗」不僅引發了日本國民的推崇,也引起了豐臣秀吉對其出產地朝鮮的極大關注。在慶長之役中,豐臣秀吉出兵朝鮮,俘獲了一批精通各行各業的工匠,其中便有一位擅長燒瓷的工匠李參平。李參平遍訪佐賀藩各地,1616年在有田地區發現了製作上等瓷器所需的原料——瓷土礦。從而,改寫了日本陶瓷的歷史。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明末清初,中國瓷器生產大幅減少。海禁令的頒布更是令瓷器外銷停滯,荷蘭東印度公司轉而向日本尋求瓷器商品,抓住這一機遇的日本,正式拉開瓷器外銷的時代大幕。

從取材於中國青花瓷的布局圖案,到充滿和風色彩的「柿右衛門」瓷器,再到融入日本和式審美和歐洲洛可可藝術風格的「金襴手」瓷器,日本伊萬裡瓷在用色、構圖、題材等方面迎合著歐洲市場,同時並未放棄自身文化和民族特質,反而讓伊萬裡瓷更顯得個性鮮明,在清雅與熱烈之間巧妙尋得平衡,風靡歐洲各國。

柿右衛門瓷風格的五彩花鳥紋盤 18世紀 日本有田地區生產

康熙二十三年,國內局勢安定下來,海禁政策解除。各國的商船重新匯集於港口,原本凋敝的窯爐復又燃起窯火,但海外市場發生的新變化卻令景德鎮的陶工們倍感驚訝。在景德鎮瓷業中斷的短短幾十年中,隔海相望的日本憑藉華美的五彩瓷器,已成為了歐洲市場最大的瓷器出口地。為了奪回市場,景德鎮很快開始借鑑日本「古伊萬裡」風格,燒造「中國伊萬裡」瓷。

粉彩花卉紋盤 清雍正(1722~1735年) 景德鎮窯

「中國伊萬裡」瓷不僅「仿」得惟妙惟肖, 而且在裝飾水平和瓷質上甚至還優於日本瓷器,並能以更便宜的價格參與市場競爭。同時,景德鎮已更加嫻熟地掌握了西洋繪畫技巧,更具歐洲市場潛力的粉彩瓷閃亮登場。粉彩的燒造使得伊萬裡瓷隨之在 18 世紀中期逐步減產乃至停燒,在經歷了近百年的嬗變沉浮後,最終落下帷幕。

粉彩一藍花卉紋盤 清雍正(1722~1735年)景德鎮窯

展覽現場

17-18 世紀,歐洲人認為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神秘而富庶,是人間天堂般的所在,對中國的讚美和嚮往使一股「中國風尚」席捲歐洲。法國人甚至給這股風潮起了個專有名詞叫「Chinoiserie」。關於東方的一切傳奇色彩,讓歐洲貴族心馳神往。而作為最具代表性的東方物品,瓷器更被視作「白色金子」。

葡萄牙桑託斯宮中有超過260件明清時期中國青花瓷作裝飾的天花板

奧地利美泉宮裡有擺滿了中國青花瓷的房間;葡萄牙桑託斯宮中有超過260件明清時期中國青花瓷作裝飾的天花板;波蘭國王奧古斯都則坦陳自己患有「瓷器病」……除了歐洲貴族之外,像蓬帕杜夫人這樣的社會名流也對中國瓷器情有獨鍾,會客廳如果沒有幾件中國瓷器,會是一件很沒有面子的事。

德國夏洛騰堡宮中專門的瓷器陳列室

紋章瓷,是一種特殊的定製瓷。歐美國家的皇室、貴族、家族或組織會將紋章燒制於瓷器之上,進一步彰顯他們的身份地位。為滿足歐洲市場的多樣化的需求,東方瓷商們還會根據外商指定的造型與紋飾,「量身定製」瓷器。「歐洲風尚,中國製造」,象徵身份與榮耀的紋章瓷,也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與碰撞的見證。

青花礬紅彩描金博古紋盤青花粉彩花卉紋扇形盤

五彩描金龍鳳紋盤

五彩描金摺扇鳳紋大盤

青花礬紅彩描金花卉瑞獸紋盤 清乾隆(1736~1796年)景德鎮窯

從中國的景德鎮到日本有田,從中國技術到日本風格,從朝鮮陶工到荷蘭商人,百年來的中日伊萬裡瓷相互借鑑、相互影響,也相互超越,世界各地的文化交織融匯在一段此消彼長的全球瓷器貿易故事中。

展覽海報

(本文相關資料由成都博物館提供)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伊萬裡瓷器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清代中日伊萬裡瓷器特展 正式啟幕
    人民網成都7月3日電 (王波 朱虹)今日,成都博物館新展「競妍:清代中日伊萬裡瓷器特展」正式啟幕,168件/套中日伊萬裡風格的瓷器「盛裝」亮相,清麗的「柿右衛門」風格,富麗華美的「金襴手」瓷器,以及將青花礬紅描金裝飾手法發揮到極致的「中國伊萬裡」,串聯起中、日伊萬裡瓷此消彼長的百年興衰歷程,見證著17、18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中西技術與文化交流融合。
  • 英劇《王冠》下午茶用的是東方瓷器嗎?暑假來成博新展找答案
    封面新聞記者 曾潔送別了「大師印記」,成都博物館即將引來新的特展。6月28日,記者從成博獲悉,「競妍:清代中日伊萬裡瓷器特展」將於7月3日在成博三層臨展廳免費開放。168件/套中日伊萬裡風格的瓷器將「盛裝」亮相,清麗的「柿右衛門」風格,富麗華美的「金襴手」瓷器,以及將青花礬紅描金裝飾手法發揮到極致的「中國伊萬裡」,串聯起中、日伊萬裡瓷此消彼長的百年興衰歷程,見證著17、18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中西技術與文化交流融合。融合中日審美的瓷器如何徵服歐洲?英劇《王冠》中的下午茶與東方瓷器有何淵源?
  • 再現海上絲路繁華 廣彩瓷器杭州展出
    絲綢、茶葉、香料、瓷器,象徵著古老東方文明的精華,從這裡出發,漂洋過海到達大洋彼岸。廣彩,就是這遠洋路上重要的物證之一。1月10日起,杭州南宋官窯博物館攜手廣東省博物館共同主辦的「重彩華章——廣彩瓷器300年精華展」亮相杭州南宋官窯博物館。展覽精心挑選出140餘件/套精美的廣彩瓷器,力圖能較全面地展示廣彩的發展歷程和獨特魅力,再現海上絲綢之路昔日繁華盛景,感受東西方文明的交匯與融合。
  • 三百年中國瓷器vs日本 「伊萬裡」背後有什麼精彩故事?
    很多人都不知道,300年前,中日兩國工匠,圍繞著瓷器這一「白色金子」,曾進行過一場長達百年的精彩對決。 7月3日,「競妍:清代中日伊萬裡瓷器特展」將在成都博物館正式向公眾開放,展示168件/套東莞展覽館藏中日伊萬裡瓷器。中日兩國瓷業工匠生產的「國際名品」背後有什麼精彩故事?
  • 「白色金子」來啦,東西方瓷器齊聚廣州博物館
    、德國梅森瓷器博物館、日本大阪東洋陶瓷美術館協辦,此前已在上海市歷史博物館和大連博物館展出,廣州是第三站。景德鎮的瓷器是當時最負盛名的中國瓷器。「克拉克瓷」是較早的成規模的外銷瓷種類。在中國瓷器的直接影響下,歐洲各國競相掀起探索和研製瓷器配方的熱潮。1709年,德國梅森小鎮率先破解制瓷秘方,並在1710年成立瓷廠,成為歐洲瓷器的搖籃,至今仍可生產出與300年前一模一樣的器具。在本次展覽中,梅森瓷器中最負盛名的經典餐具紋樣「藍色洋蔥」系列、繁複華麗的「雪球花」系列等集體亮相,無愧「歐洲第一名瓷」的美譽。
  • 中國瓷器歐洲「變身」:十八世紀法國對中國外銷瓷的改裝重飾
    它不僅僅是中國瓷器與歐洲金屬附件的組合,更是觀察和討論「跨文化交流」的典型樣本:我們可以將中國瓷器作為主體,將鑲嵌瓷視作改裝後的產物;也可以站在西方整體裝飾的脈絡下,將中國瓷器視為一種被鑲嵌的介質,以此闡發東方物品進入西方文化的可能途徑。作為一種異域元素,中國瓷器在歐洲的重新改造,與當時歐洲社會風尚、裝飾風格和東方想像密切相關。
  • 【談瓷】麥森瓷器和中國瓷器
    今天,在德雷斯頓茨溫格宮殿中,展示了來自17、18世紀中國和日本以及麥森早期的瓷器。奧古斯都強力王收藏的中國瓷器主要是從晚明到清初時期的景德鎮瓷器,以及福建德化的白瓷和宜興紫砂壺。清康熙時期的青花瓷器在他的收藏中佔有重要的比例。同時,還有部分帶有其薩克斯選帝侯家族鷹紋徽章以及以歐洲的基督教、神話傳說為主題的訂銷瓷,多為廣州加彩。
  • 大英博物館中館藏中國瓷器欣賞
    大英博物館不一定非要親臨,但是,那裡面藏的中國瓷器,你一定要知道。曾在一本書中,看到作者這樣描述大英博物館:大英博物館設有近百個展廳,囊括全世界各個地區的文化。中國古代文化物證就靜靜地待在33號展廳,其面積與古埃及、希臘等最大面積展廳平起平坐。無論你此時是何種情緒,都請先放在一邊,專心觀賞大英博物館裡的中國文物。
  • 【談瓷】海外藏明清外銷瓷的紋飾
    紋章瓷流行於16-18世紀,歐洲各國於此間紛紛向我國訂燒的瓷器中有相當一部分是規定特定紋樣的紋章瓷。目前所見較早的一件是青花玉壺春瓶,紋飾為葡萄牙國王馬努埃爾一世(1495-1521年)的紋章。從15世紀末、16世紀初出現紋章瓷,至17世紀後期,法國宰相馬扎蘭遵國王路易十四之命,創立「中國公司」以後,這個公司在廣州定製了大批帶有法國甲冑、軍徽、紋章圖案的瓷器,由此,紋章瓷便在歐洲流行起來,據瑞典統計(馮小琦《明清外銷瓷中的紋章瓷》,1991年《紫禁城》第1期),有三百來家貴族曾到中國訂燒紋章瓷。
  • 瓷器裡的「龍翔九天」,長沙博物館新館開放五周年跨年大展開幕
    2020年12月28日長沙博物館新館開放5周年紀念日,由長沙市文化旅遊廣電局主辦,長沙博物館、保利藝術博物館、景德鎮市陶瓷考古研究所、景德鎮御窯博物院聯合承辦的「龍翔九天——元明清御用瓷器特展」上午在長沙博物館特展二廳開幕。
  • 用騎兵換瓷器的國王收藏的中國瓷器
    16 世紀之前,輸入歐洲的瓷器還不是很多,而且途徑複雜,價格高昂。16世紀後,葡萄牙人開始經營中國瓷器,17世紀商業規模擴大,17世紀晚期至18世紀末,中西方之間的瓷器貿易經歷了發展和高潮階段,瓷器也從最初單純的裝飾品,進一步與洛可可風格融合後,開始用於裝潢鑲飾,與建築融為一體。
  • 600勇士換127件中國瓷!這類明清瓷器,曾經徵服了世界
    中國瓷器在國外受歡迎的程度,無與倫比,還曾發生過「瓷器換將士」的趣聞:1717年,薩克森國王奧古斯特二世與普魯士國王達成一項協議,用其手下600名驍勇的將士換回127件中國瓷器,其中18件被稱為「近衛花瓶」的瓷器至今仍陳列在德國的德勒斯登博物館內。
  • 「明清之際外銷瓷研究」學術研討·輯要分享
    現場出席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辦的「明清之際外銷瓷研究」學術研討活動的學者合影 2020年10月24日,「明清之際外銷瓷研究」學術研討活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辦
  • 《歷代瓷器收藏與鑑賞》系列文章前言
    中國是瓷器的故鄉,是人類「瓷文化」的發源地,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勤勞智慧的中國先民們摶土成金,譜寫了一頁頁光輝燦爛的篇章,中國人的聰明才智與東方民族獨特的審美意趣在制瓷藝術上得到了完美和諧的統一。於是,瓷器與制瓷工藝作為古老的中國文化的載體,通過「陶瓷之路」與「絲綢之路」迅速地傳播蔓延開去,受到了世界人民的普遍喜愛,為人類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 隱藏在鄭州都市中的寶藏,打破你以往對博物館的認知,還不去看看
    鄭州大象陶瓷博物館是一家專業性的以陶瓷為主的民營博物館,屬於國家三級博物館。館內陶瓷共約千餘件,重點展示北方黃河流域的瓷器,再現中原陶瓷的繁榮。位於鄭州紫荊山花園隔壁。雖然叫大象陶瓷博物館,但是跟大象沒什麼關係,因為河南簡稱「豫」,是古代的「大象之地」,這裡的大象指的中原。
  • 歐洲瓷器:用三百年錘鍊經典
    法國並沒有將伯特格爾之類的人物關起,但一批陶工意識到,他們必須與梅森及北部、東部發展起來的瓷器廠競爭。在皇家支持下,他們在文森(Vincennes)進行制瓷實驗,他們大量仿製梅森花瓶、燭臺、罐子上的花朵裝飾,並且長期以軟質瓷為主要產品。萬事開頭難,這個瓷器廠一直到1768年才開始真正開始悟到製作瓷器的方法。
  • 粉彩到淺絳彩:封建桎梏下的彩瓷沿革,打破藝術興衰輪迴的方法論
    馬未都先生曾說:「青花瓷自元朝誕生,稱雄中國陶瓷史800年,唯一能與之分庭抗禮的,只有清初的粉彩。」粉彩,這樣一個能與青花並列的光輝的名字,卻在大清帝國走過了猝然興衰的歷程,其後登場的淺絳彩也如流星划過,轉瞬即逝。
  • 德國名瓷|麥森瓷器於歐洲瓷器的起源
    瓷器在18世紀歐洲啟蒙時代象徵了皇室貴族的財富與地位,而歐洲瓷器的起源,則與德國麥森瓷器密不可分。
  • 2020年廣州市屬博物館展覽一覽表(3月一6月)
    >展出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館藏紡織品、瓷器和繪畫,向觀眾娓娓道出中國古代陶情遣興的詩樣生活方式和浪漫高雅的生活情調。通過800多件(套)文物,270多張照片,再現了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至1949年廣州解放100多年間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歷史。
  • 【保利拍賣 四季古董】 第50期古董精品拍賣會——重要瓷器選萃
    瓶底刻「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 相若作例,見於諸多重要博物館及私人收藏。參考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列展於《國寶:中國歷史文物精華展》,香港藝術館,1997-8年,編號144;南京博物院藏,著錄於《清瓷萃珍:清代康雍乾官窯瓷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香港,1995年,編號70;一件近似作例,藏於臺北,參考《故宮清瓷圖錄:乾隆窯.嘉慶窯.道光窯》,東京,1981年,圖版80;一件日本橫河民輔藏例,存於東京,收錄於《東京國立博物館圖版目錄:中國陶瓷篇II》東京,1990年,編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