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博物館中館藏中國瓷器欣賞

2020-12-24 騰訊網

大英博物館不一定非要親臨,但是,那裡面藏的中國瓷器,你一定要知道。曾在一本書中,看到作者這樣描述大英博物館:大英博物館設有近百個展廳,囊括全世界各個地區的文化。中國古代文化物證就靜靜地待在33號展廳,其面積與古埃及、希臘等最大面積展廳平起平坐。無論你此時是何種情緒,都請先放在一邊,專心觀賞大英博物館裡的中國文物。

景泰藍瓷壇

可能來自於中國北京

明代,宣德年間(公元1426-1435年)

壇身和壇蓋有明顯的龍和御印的裝飾。

中國明代的工匠採用拜佔庭工匠的景泰藍製作技巧,並於15世紀早期改進了這項技術。通過瓷壇頸部的題字,可以看出這個瓷壇是御用匠師們為宣德皇帝打造的。明代景德鎮的工匠們製作的青花瓷,其形狀和裝飾與皇家工廠出品的瓷器一模一樣。

宣德皇帝很可能下令在紫禁城內使用這種瓷壇。色彩亮麗的景泰藍瓷器在宮廷中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如今,世界上只有兩個像這樣有蓋的景泰藍瓷壇,一個在大英博物館中,另一個則是私人收藏。

景泰藍瓷器的製作耗時且費用高昂。工匠用金屬絲在青銅器皿上勾勒出矯健的龍和雲紋後,再用玻璃漿填充。用景泰藍工藝標記的六字標識,是宣德瓷器的特徵。

大維德花瓶

來自中國,江西省,景德鎮

元朝,公元1351年

這對花瓶是現存最重要的青花瓷樣品之一,也很可能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瓷瓶。

它們是為道觀祭壇而造的,其價值在於龍紋上方、瓶頸一側的註明了日期的銘文。這也許是我們現在所知的中國最早的刻有銘文的青花瓷。

銘文記錄著,公元1351年一位來自玉山縣名叫張文進的男子將這一對花瓶和一個香爐(下落不明)贈送給位於星源(現在的婺源縣)的一間道觀。玉山縣位於江西省東北部,距離景德鎮東南部120公裡,這對花瓶就產自玉山縣。

這段銘文證明了,早在公元1351年青花瓷就已在景德鎮生產。最初花瓶的形狀仿青銅器。在象頭形狀的瓶耳上附有瓷環。

瓷器最早於公元600年左右產自中國。這種將普通粘土巧妙地製作成精美物品的制陶術吸引了歷史各個階段的人們和全世界人們的目光。這些製作精美的瓷器在當時是為皇宮、國內市場而造,或用於出口的。中國的制陶術直到今天仍是世界上最先進的。

這對花瓶為大維德爵士(Sir Percival David,公元1892-1964年)所有。他擁有世界上最重要的中國瓷器私人藏品。

鳥紋抱月瓶

來自中國江西省,景德鎮

清朝,雍正年間,公元1723-1735年

抱月瓶的瓶身扁平、圓潤,瓶頸呈管狀,瓶耳為卷形雲朵。這種設計已有幾百年的歷史,與為永樂皇帝(公元1403-1424年)於景德鎮首次製作的瓷製扁壺有關,但其顏色的描繪和工藝技術是在雍正年間得以革新的。

在抱月瓶的一面,兩隻白頭翁(字面意思為白頭髮的老人)鳥站在白色和粉色花枝的枝頭。在抱月瓶的另一面,一對白色的鳥棲息在不同的開花樹上,一對蝴蝶則在藍紫色的翠菊上震動著雙翅。圖畫的細部描繪非常美妙,反映了這件物品是由宮廷委託,在景德鎮的御窯製作的。每一簇樹葉都由四種不同的綠色陰影構成,盛開花朵的陰影也勾勒得非常巧妙。

新的色彩採用了新的上色方法,包括翠菊的描繪運用了取代釉下青的青琺瑯,鳥翅的描繪運用了白琺瑯,鳥腿和鳥嘴用了深褐色。白頭翁鳥形成一幅畫謎(畫中的視覺雙關語,代表了字詞或部分字詞),寓意白頭富貴(白髮老人擁有財富和得到尊重)。

帶有紋章圖案和銘文的克拉克瓷碗

來自中國,江西省,景德鎮

明朝,約1600–1620年

這隻瓷碗上繪有四個紋章盾,盾上有一隻長著兩個人頭和五個怪獸頭的多頭蛇。盾兩旁的飄帶上印著一句拉丁格言"Septenti nihil novum" (智者知其不知)。其餘的裝飾圖案都屬中國風格。

這種西方設計的確切來源還不得而知。人們曾拿瓷碗上的多頭蛇與卡米洛?卡米利(Camillo Camilli)的作品"Impresse Illustri"(作於1586年,維也納)中的印刷插圖裡出現的多頭蛇,以及澳門聖保羅大教堂石頭外牆上所雕刻(1620-1627年)的多頭蛇作比較,然而,這些多頭蛇都沒有出現在盾牌上,也沒有拉丁格言。

這種特別的設計大約在17世紀的葡萄牙、荷蘭和伊朗出現,這表明,明朝晚期特許商品的銷售範圍更為廣泛。在葡萄牙裡斯本的桑託斯王宮中,與此藏品有相同圖案的一個盤子組成了稜錐形天花板的一部份,天花板上以明朝瓷器作為花飾。

青花如意耳抱月瓶

來自中國,江西省,景德鎮

明朝永樂年間(公元1403-1424年)

這件抱月扁壺或朝聖瓶瓷器採用藍色釉下彩,兩面都描繪有開花結果的荔枝枝條。

青花如意抱月瓶的底部周圍有白色裝飾波浪,絲毫不受底邊的限制;頸圈處有一對如意耳,瓶頸上伴有荷花垂飾;邊緣和手柄都經過裝飾。考古學家在景德鎮珠山東門頭的永樂地層出土了類似的優質抱月瓶。

這件抱月瓶的造型由早期的外國船隻演變而來。漢唐時期的瓷器仿製品受到皮包或"朝聖瓶"的啟發。近東地區的玻璃也採用這種造型,敘利亞傳統的低溫燒制瓷器也採用這種外形。

荔枝樹在中國南方廣泛種植,但由於氣候的影響,不能在北方生長。荔枝樹一年四季常綠,春天開非常小的花朵。在這件瓷器上可以明顯地看到,開花不久後結出許多紅色的果實。

明朝時期,中國南方地區的人們飲用用荔枝釀製而成的酒。據大受歡迎的浪漫主義明朝戲劇《牡丹亭》(1598年作)記載,欽差大臣的侍從在一次演講中曾提到荔枝釀酒。

因為這件抱月瓶是用來奉酒和盛酒的,所有它有可能曾經盛過荔枝酒。荔枝也是吉祥的象徵,代表喜得貴子的美好祝願。

歡迎關注協會公眾號有更多福利等你來領!!!

相關焦點

  • 大英博物館之中國瓷器館
    在大英博物館中除了單獨的中國館之外,瓷器館是被另外列出來的一個展區。也許是因為瓷器數量太多了原因吧,整整站了一個大大的展廳。下圖中這個龍壁,是中國館進館時的一個標誌。可見中國館在大英博物館中的重要地位。
  • 令國人愛恨交織的大英博物館,裡面的中國文物美到令人心痛
    大英博物館又名不列顛博物館,位於英國倫敦新牛津大街北面的羅素廣場,該館成立於1753年,擁有藏品800多萬件。它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偉的綜合性博物館,收藏了世界各地的許多文物和圖書珍品,藏品之豐富、種類之繁多為全世界博物館所罕見。
  • 賞析:大英博物館的中國文物
    中國流失國外的文物多達164萬件,被世界47家博物館收藏。其中大英博物館是收藏中國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館,目前收藏的中國文物多達2萬3千多件,長期陳列的約有2000件,收藏的中國文物囊括了中國整個藝術類別,跨越了整個中國歷史,包括刻本、書畫、玉器、青銅器、陶器、飾品。
  • 大英博物館裡的中國鈞瓷
    大英博物館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偉的綜合性博物館,也是世界上規模最大、最著名的世界四大博物館之一。大英博物館收藏了世界各地許多文物和珍品及很多偉大科學家的手稿,藏品之豐富、種類之繁多,為全世界博物館所罕見,中國很多珍品也被收藏在這裡,其中就有鈞瓷。
  • 上海博物館館藏青花瓷欣賞
    上海博物館是一座大型的中國古代藝術博物館,館藏文物近102萬件,其中珍貴文物14萬餘件。其體系之完整、藏品之豐富、質量之精湛,在國內外享有盛譽,有文物界「半壁江山」之稱。
  • 大英博物館——800萬件展品和每年600萬觀眾
    不過,大英博物館最著名的中國文物是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之一——《女史箴圖》。  《女史箴圖》出自東晉畫家顧愷之之手,原作早已佚失。現存於大英博物館的摹本創作於公元5至7世紀。  2014年,博物館為修復後的《女史箴圖》製作了特殊的展櫃,長期存放在第91a號展館。在幽暗的燈光中,仕女妃子相貌清秀,衣袂翩翩,舉止靈動。
  • 在大英博物館,思考人類和世界
    ��懂不懂藝術都能看懂的 象外大英博物館鳥瞰圖還有誰不知道大英博物館(British Museum)的嗎?1753年,即中國的乾隆十八年,英國著名收藏家、漢斯·斯隆爵士去世。
  • 大英博物館:全靠掠奪,十大珍品3件源自中國,英國文物僅1件
    據統計,流失到國外的中國文物達164萬件,被全球47家博物館收藏,其中收藏最多的是大英博物館,高達2萬3千多件,大英博物館中收藏的中國文物涵蓋了中國各個藝術類別,跨越了中國數千年的歷史,藏品包括陶器、青銅器、飾品、玉器書畫、刻本等。
  • 大英博物館購藏103件葛飾北齋插圖,為其轉折時期作品
    大英博物館名譽研究員蒂姆·克拉克(Tim Clark)表示:「這些作品極大地擴展了我們對葛飾北齋其人生和藝術創作的關鍵時期的了解,103件作品均採用北齋後期作品中常見的幻想和用筆技巧。」大英博物館目前還擁有葛飾北齋的代表作《神奈川沖浪裏》(1831),那是該館在2008年以130,000英鎊的價格購得的。現在,這批收購的作品加入了大英博物館館藏葛飾北齋作品中。該館也是日本以外收藏最全面的博物館,館藏葛飾北齋的作品總數超過了1000件,包括繪畫、版畫、素描和書籍插圖等。
  • 大英博物館裡的中國書畫,令人心碎!
    同時,大英博物館也是收藏中國流失文物最多的海外博物館,目前收藏的中國文物多達2.3萬件,其中就包括不少精品書畫,如顧愷之《女史箴圖》、敦煌壁畫等。作為中國現存已知的最早繪畫長卷之一,《女史箴圖》在中國藝術史上的地位不言而喻。它在清代時藏於宮廷,八國聯軍入侵時被盜,後來以25英鎊(大致相當於現在的2000英鎊)的價格出售給大英博物館。乾隆就曾視《女史箴圖》為至寶,他在上面留下了大量賞玩的印記,畫卷引首就是乾隆所書「彤管芳」。
  • 在大英博物館穿越中華五千年
    近現代中國由於戰亂,大量文物流失海外。之前看到一組數據,中國流失海外的文物高達160餘萬件,被世界47家博物館收藏,這還不包括私人收藏的文物。每每在國外博物館看到中國自己的文物,心裡總是五味雜陳。收藏中國文物最多的就是英國倫敦的大英博物館,數量高達2.3萬餘件,但長期對外展覽的僅有2000餘件,不足十分之一。
  • 大英博物館:世界上第一座國家博物館,更是座「戰利品大寶庫」
    在眾多的展館中埃及館、希臘館和中國區域最受追捧,因為大英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們就在這些展館裡,尤其一層埃及館的羅塞塔石碑被人們包得裡三圍外三圍。雕刻於公元前196年的羅塞塔石碑(Rosetta Stone)被奉為解密古埃及文及埃及四千多年歷史的鑰匙。
  •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民俗民族面具欣賞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 民俗民族面具欣賞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重慶博物館)是一座集「巴渝文化、三峽文化、大後方抗戰文化、統戰文化、移民文化」等的收藏、保護、研究、展示、傳播為一體的綜合性省級博物館,館舍由主館、白鶴梁水下題刻博物館、保衛中國同盟總部(宋慶齡舊居陳列館)、塗山窯遺址四部分組成。
  • 大英博物館快閃亮相上海演繹古埃及文明
    作為此次快閃店的操盤手,大英博物館獨家授權商品源文華的CEO仇非表示:「大英博物館目前作為炙手可熱的熱門文化IP之一,在中國市場已獲得廣大消費者的認可和喜愛。「關於大英博物館大英博物館成立於1753年,是世界上第一個國家公立博物館,也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偉的綜合性博物館之一。大英博物館分為十六個分館,收藏了許多來自世界各地的文物和珍品,藏品之豐富、種類之繁多,為全世界博物館之罕見。
  • 「津門網」國內各大博物館的館藏玉器欣賞
    中國素有「玉石王國」的美譽,不僅開採歷史悠久,而且分布地域極廣,蘊量豐富。「玉不琢,不成器」,中國人對於玉器的雕琢和利用,也相當熟練。中國各大博物館館藏的玉器品種齊全,工藝精湛,全面地反映了中國玉器的製造、使用和文化內涵。如果沒看過就太可惜了。
  • 用騎兵換瓷器的國王收藏的中國瓷器
    攝影/丁佳榮 上海市歷史博物館於7月26日至11月3日舉辦的「白色金子 東西瓷都——從景德鎮到梅森瓷器大展」中,奧古斯都二世用騎兵換瓷器的故事引起了觀眾的濃厚興趣,觀眾在驚嘆於國王的「壯舉」的同時,也在發問:這個國王為何如此痴迷瓷器?他收藏有什麼樣的中國瓷器?德國德勒斯登國家藝術收藏館的陶瓷藏品就是建立在奧古斯都二世所收藏瓷器的基礎之上的。
  • 含《女史箴圖》和中國書畫,大英博物館新增30萬張藝術品數據
    近日,大英博物館上線了30萬張館藏藝術品圖像,包括擁有1600年歷史的《女史箴圖》、復活節島雕塑《Hoa Hakananai』a》,以及館內在2019年9月購得的但丁·加布裡埃爾·羅塞蒂《勃魯茲無盡之死》(The Death of Breuze Sans Pitié)。此外,博物館為包括羅塞塔石碑在內的諸多藝術品提供高解析度圖像,在線資料庫的訪問也更快、更流暢。
  • 大英博物館百物展經典重現!360°鑑賞高清文物!
    大英博物館百物展經典重現!360°鑑賞高清文物!長按識別二維碼可跳轉360°鑑賞高清文物,18個三維展覽、25門線上遠程教育課程,3個網上主題展以及5個圍繞文物展開的珍品專題讓你一次刷到爽如果您對去年「灼爍重現—十五世紀中期瓷器大展」感到意猶未盡,不妨試試三維虛擬展覽來溫故知新
  • 藏在別人家的國寶,大英博物館藏中國文物,美到讓人心痛!
    因為疫情,大英博物館於2020年3月18日起暫停對公眾開放。 我們熟知大英博物館是收藏中國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館,目前收藏的中國文物多達2萬3千多件,長期陳列的約有
  • 日本藝術留學:大英博物館日本奈良特展
    大英博物館日本奈良特展將於本月24日結束,感興趣的朋友們不要錯過哦!本次展覽以日本歷史文化重地奈良為切入點,探尋了日本佛教的誕生。奈良地區的寺院、神社和博物館向本次展覽出借了精美的宗教造像和儀式用品,與大英博物館館藏的重要的奈良繪畫互為補充,共同為觀眾講述了奈良的歷史以及探尋佛教在日本的歷史文化根源。釋迦誕生像及灌佛盤,銅鎏金,公元8世紀,東大寺,奈良,日本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