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博物館不一定非要親臨,但是,那裡面藏的中國瓷器,你一定要知道。曾在一本書中,看到作者這樣描述大英博物館:大英博物館設有近百個展廳,囊括全世界各個地區的文化。中國古代文化物證就靜靜地待在33號展廳,其面積與古埃及、希臘等最大面積展廳平起平坐。無論你此時是何種情緒,都請先放在一邊,專心觀賞大英博物館裡的中國文物。
景泰藍瓷壇
可能來自於中國北京
明代,宣德年間(公元1426-1435年)
壇身和壇蓋有明顯的龍和御印的裝飾。
中國明代的工匠採用拜佔庭工匠的景泰藍製作技巧,並於15世紀早期改進了這項技術。通過瓷壇頸部的題字,可以看出這個瓷壇是御用匠師們為宣德皇帝打造的。明代景德鎮的工匠們製作的青花瓷,其形狀和裝飾與皇家工廠出品的瓷器一模一樣。
宣德皇帝很可能下令在紫禁城內使用這種瓷壇。色彩亮麗的景泰藍瓷器在宮廷中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如今,世界上只有兩個像這樣有蓋的景泰藍瓷壇,一個在大英博物館中,另一個則是私人收藏。
景泰藍瓷器的製作耗時且費用高昂。工匠用金屬絲在青銅器皿上勾勒出矯健的龍和雲紋後,再用玻璃漿填充。用景泰藍工藝標記的六字標識,是宣德瓷器的特徵。
大維德花瓶
來自中國,江西省,景德鎮
元朝,公元1351年
這對花瓶是現存最重要的青花瓷樣品之一,也很可能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瓷瓶。
它們是為道觀祭壇而造的,其價值在於龍紋上方、瓶頸一側的註明了日期的銘文。這也許是我們現在所知的中國最早的刻有銘文的青花瓷。
銘文記錄著,公元1351年一位來自玉山縣名叫張文進的男子將這一對花瓶和一個香爐(下落不明)贈送給位於星源(現在的婺源縣)的一間道觀。玉山縣位於江西省東北部,距離景德鎮東南部120公裡,這對花瓶就產自玉山縣。
這段銘文證明了,早在公元1351年青花瓷就已在景德鎮生產。最初花瓶的形狀仿青銅器。在象頭形狀的瓶耳上附有瓷環。
瓷器最早於公元600年左右產自中國。這種將普通粘土巧妙地製作成精美物品的制陶術吸引了歷史各個階段的人們和全世界人們的目光。這些製作精美的瓷器在當時是為皇宮、國內市場而造,或用於出口的。中國的制陶術直到今天仍是世界上最先進的。
這對花瓶為大維德爵士(Sir Percival David,公元1892-1964年)所有。他擁有世界上最重要的中國瓷器私人藏品。
鳥紋抱月瓶
來自中國江西省,景德鎮
清朝,雍正年間,公元1723-1735年
抱月瓶的瓶身扁平、圓潤,瓶頸呈管狀,瓶耳為卷形雲朵。這種設計已有幾百年的歷史,與為永樂皇帝(公元1403-1424年)於景德鎮首次製作的瓷製扁壺有關,但其顏色的描繪和工藝技術是在雍正年間得以革新的。
在抱月瓶的一面,兩隻白頭翁(字面意思為白頭髮的老人)鳥站在白色和粉色花枝的枝頭。在抱月瓶的另一面,一對白色的鳥棲息在不同的開花樹上,一對蝴蝶則在藍紫色的翠菊上震動著雙翅。圖畫的細部描繪非常美妙,反映了這件物品是由宮廷委託,在景德鎮的御窯製作的。每一簇樹葉都由四種不同的綠色陰影構成,盛開花朵的陰影也勾勒得非常巧妙。
新的色彩採用了新的上色方法,包括翠菊的描繪運用了取代釉下青的青琺瑯,鳥翅的描繪運用了白琺瑯,鳥腿和鳥嘴用了深褐色。白頭翁鳥形成一幅畫謎(畫中的視覺雙關語,代表了字詞或部分字詞),寓意白頭富貴(白髮老人擁有財富和得到尊重)。
帶有紋章圖案和銘文的克拉克瓷碗
來自中國,江西省,景德鎮
明朝,約1600–1620年
這隻瓷碗上繪有四個紋章盾,盾上有一隻長著兩個人頭和五個怪獸頭的多頭蛇。盾兩旁的飄帶上印著一句拉丁格言"Septenti nihil novum" (智者知其不知)。其餘的裝飾圖案都屬中國風格。
這種西方設計的確切來源還不得而知。人們曾拿瓷碗上的多頭蛇與卡米洛?卡米利(Camillo Camilli)的作品"Impresse Illustri"(作於1586年,維也納)中的印刷插圖裡出現的多頭蛇,以及澳門聖保羅大教堂石頭外牆上所雕刻(1620-1627年)的多頭蛇作比較,然而,這些多頭蛇都沒有出現在盾牌上,也沒有拉丁格言。
這種特別的設計大約在17世紀的葡萄牙、荷蘭和伊朗出現,這表明,明朝晚期特許商品的銷售範圍更為廣泛。在葡萄牙裡斯本的桑託斯王宮中,與此藏品有相同圖案的一個盤子組成了稜錐形天花板的一部份,天花板上以明朝瓷器作為花飾。
青花如意耳抱月瓶
來自中國,江西省,景德鎮
明朝永樂年間(公元1403-1424年)
這件抱月扁壺或朝聖瓶瓷器採用藍色釉下彩,兩面都描繪有開花結果的荔枝枝條。
青花如意抱月瓶的底部周圍有白色裝飾波浪,絲毫不受底邊的限制;頸圈處有一對如意耳,瓶頸上伴有荷花垂飾;邊緣和手柄都經過裝飾。考古學家在景德鎮珠山東門頭的永樂地層出土了類似的優質抱月瓶。
這件抱月瓶的造型由早期的外國船隻演變而來。漢唐時期的瓷器仿製品受到皮包或"朝聖瓶"的啟發。近東地區的玻璃也採用這種造型,敘利亞傳統的低溫燒制瓷器也採用這種外形。
荔枝樹在中國南方廣泛種植,但由於氣候的影響,不能在北方生長。荔枝樹一年四季常綠,春天開非常小的花朵。在這件瓷器上可以明顯地看到,開花不久後結出許多紅色的果實。
明朝時期,中國南方地區的人們飲用用荔枝釀製而成的酒。據大受歡迎的浪漫主義明朝戲劇《牡丹亭》(1598年作)記載,欽差大臣的侍從在一次演講中曾提到荔枝釀酒。
因為這件抱月瓶是用來奉酒和盛酒的,所有它有可能曾經盛過荔枝酒。荔枝也是吉祥的象徵,代表喜得貴子的美好祝願。
歡迎關注協會公眾號有更多福利等你來領!!!